中国酒茶网

德艺斋说茶:明前碧螺春,无处不飞翠;翠绿春香闻香醉,只有茶知道

时间:2023-01-29 10:21:25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德艺斋说茶:

茶是新的香?还是老茶醇?

当然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感受。茶如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爱好口味。茶有六大名茶,而这六大名茶,又有几十,几百种茶的细分,每一种细分又是不同的口味,谁能说众口“一味”呢?

如同好喝几口的酒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凤香型及,以及近年来,国家白酒这会公布的老白干香型等,还有黄酒、红酒、啤酒呢?人不同,口味也就不同。说远了,虽然说茶酒不分家,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行当。

说到中国茶,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在德艺斋说茶,只听德艺斋主说道说道产于太湖洞庭山的明前碧螺春。

说到明前碧螺春,素有“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日醉”之说。”

德艺斋主说,我们今天品尝的就是产于太湖的洞庭山的明前碧螺春。此款茶,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然,产地都是太湖洞庭山,都是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但不同产地,不同的茶师炒制,不同的心情,所提供给我们的茶有千差万别的不同,只是一般的人不注意罢了。

从清明到谷雨,是茶农最忙碌的日子,采茶、拣片、炒茶一气呵成,只有一气呵成,才能让每一片翠绿的茶叶,留住沁人心脾的茶的味道。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茶人说,严格来说,四斤半春芽,才能炒制出一斤新茶。现在的人工成本很高,再加上炒制等成本居高不下,好茶迈好价,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现在茶生意很难做。为何?一是茶的品质要求越来越好,其二是茶的成本年年增长。其三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次充好,鱼龙混珠,即像我们原产地的好茶,往往卖不过那些网络平台即电商卖家们。

另外,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上学后回村里的越来越少了,不是钱多钱少问题,而是不愿意再回村里做茶。没有人,百年的茶树,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真怕有一天就失传了。

说到碧螺春茶,虽然在隋唐时期就颇具盛名,当地人称之为“吓煞人香”。也有记载称,“碧螺春”一名早在明代就已出现。

由于山地理环境独特,茶树与果树相辅相成,所以碧螺春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是采茶时的真实写照,可真正操作起来远没有这样的诗意盎然。“采茶要手不停、眼不眨。斜拉一根树枝,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下最嫩的叶片,偏硬的或者是残缺的都不能要。”采摘的力度也要恰到好处,力道不足,茶芽只弯不断,力气过大,又恐伤茶芽叶茎,看似简单的工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碧螺春茶对茶叶的采摘与制作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要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

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前采制的茶,称之为“明前碧螺春”,其品质最佳。

据说,有经验的茶农都要在日出时上山,雾气刚刚散去,茶芽经过露水的洗礼更为青翠。

忙时午饭后也要上山采茶,家里人口少的,就干脆带着干粮上山,一直劳作到傍晚。

“4.5斤茶芽出一斤茶叶,没数过一天弯多少次腰,反正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

专业采茶人时间长了,凭手感就能知道茶芽的嫩度。一斤茶需要6到7万颗茶芽,因为茶树低于人的身高,所以每次都要弯腰摘。

采茶,炒茶,卖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再精心,稍有不慎,就会让一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我由此又想起了清代钱塘人陈章的《采茶歌》,写的是恰恰是在“山寒芽未吐”之际,“青裙女儿”被迫细摘贡茶的辛酸生活。

《采茶歌》:

凤凰岭头春露香,

青裙女儿指爪长。

渡涧穿云采茶去,

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

那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

谁知侬比莲心苦。

当然,现在此时非此时,但是,其采明前茶的辛苦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品茶的同时,要怀有对众生,对万事万物的敬畏感恩之心。

作者:张铁钢

举报/反馈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碧螺春哪里好?为什么喜欢喝绿茶首选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