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成功!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它们,不仅是杭州的,更是世界的!

时间:2023-01-28 03:56:42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茶和天下,共享非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7届常会于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经委员会评审通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有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申报,其中,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均为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文化的精神“植被”,也是民族精神的血脉延续。

杭州,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胜地,也是人文荟萃的风雅名城。从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到明清文化,从江河湖海、田间地头、闾巷草野到巍巍古都,这里,诞生了数不清的非物质文化非遗遗产。每一项,都承载着一段回忆,印证着一段历史。它们如同闪亮的珍珠,散落在杭州各处,珍藏着这座城市的宝贵文化记忆。在众多熠熠生辉的非遗项目中,其中最为闪亮的就是“人类非遗”项目。

此前,杭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已经有4项(5个子项),分别是古琴艺术(浙派古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篆刻(金石篆刻)、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

这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西湖龙井、径山茶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次为杭州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助力。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合共生,彰显了杭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自信。

西湖龙井、径山茶宴,已作为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它们,不仅是杭州的,更是世界的!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而杭州是名副其实的“茶都”。一叶茶香飘千年,绿茶,早已成为杭州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这些年,杭州在普及和推广茶文化及茶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11月初,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起一场“诗出有茗,非遗杭茶”全球最美茶诗大赛,号召全球茶文化爱好者、诗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等等都来写茶诗。

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00多位茶诗爱好者参与,其中绝大多数茶诗都围绕着产自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和径山茶主题创作。

这次茶诗大赛,让一脉杭州茶香,化为诗词,在字里行间流转,飘往全国甚至全世界,让杭州的茶文化和非遗记忆成为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桥梁。

目前,“诗出有茗,非遗杭茶”全球最美茶诗大赛征稿已经截止。12月1日,组委会将邀请专家评审团对所有来稿进行初步评选,最终加上网络投票,评出最后的金叶奖1名(奖金5000元)、银叶奖3名(奖金3000元/人)、橙叶奖10名(价值1000元左右的奖品一份)、入围奖50名(精美纪念礼品一份)。

“诗出有茗,非遗杭茶”全球最美茶诗大赛专家评审团名单如下,茅盾文学奖得主、《茶人三部曲》作家、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旭烽,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曼冬;知名媒体人及诗人李郁葱。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径山茶宴,这次又被成功列入“人类非遗”,它们究竟厉害在哪?一起来看一看。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

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说的这句名言,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西湖龙井主要生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因“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于世。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逐渐形成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科学炒制等一系列生产经验,并摸索出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工艺流程,不仅誉满全球,长期作为国家指定礼品赠送各国友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友谊的见证,也对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至今还有许多无数西湖龙井的传说、诗词、小说作品诞生。

杭州的产茶史,可追溯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到北宋,辩才法师在龙井狮峰山下开山种茶,成为龙井村种茶制茶的最早历史记载。

清代,西湖龙井声名鹊起。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六下江南,四上龙井,题写了不少“龙井茶诗”,还把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比如,这首《再游龙井》,“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便是乾隆所作“茶诗”。

古老的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西湖龙井的炒制过程主要有鲜叶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抓、抖、搭、拓、甩、挺、扣、捺、磨、压等十大传统技艺手法,并按传统工艺的摊青、青锅、辉锅等工艺路线进行。

精品西湖龙井茶要求外观扁平光润、挺直尖削、芽峰显露,洁净匀齐,嫩绿鲜润;香气嫩香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清澈;叶底幼嫩成朵,匀齐,嫩绿鲜亮。整套茶叶制作工艺凝结了杭州茶农的智慧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内涵。

径山茶宴

以茶论道,禅茶一味

前段时间大火的热播剧《梦华录》中,赵盼儿斗茶所使用的茶正是产自杭州余杭的径山茶,“如果茶汤香凝悠远,自然能得到赏识的人,又何必在乎它是来自御茶园还是出自钱塘山畔。”

径山茶宴又称“径山茶礼”、“径山茶会”,源于径山万寿禅寺,是寺院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茶俗文化的杰出代表。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径山茶宴起源于隋唐时期。“茶圣”陆羽在江南考察茶事时,就曾在径山东麓隐居,撰著《茶经》,至今径山留有“陆羽泉”胜迹。到宋代,饮茶方式从烹煮改为煎点,“斗茶”蔚然成风,茶宴更为盛行。在江南禅院,举办茶宴以茶待客、以茶论道,成为寺院风尚,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千百年来,径山茶宴正是这样通过住持与僧众在接待宾客的日常茶事仪式中代代相传。如今,径山上的禅院以及周围村镇,依然按照这样的礼俗程式和茶席形式来宴请海内外宾客。

以茶论道,禅茶一味,径山茶宴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习俗,堪称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多知道一点——

杭州还有哪些非遗项目

入选“人类非遗”?

01篆刻(金石篆刻)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是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由浙派篆刻家丁仁友、王福厂、叶舟、吴隐等人共同发起创建。

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甲渡海而来,一时精英云集。西泠印社金石篆刻成就之高,海内无匹,成为海内外金石篆刻史上一个时间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获得“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员中吴昌硕、王福庵、河井荃庐、长尾甲、来楚生、陈巨来、钟以敬、胡细邻、沙孟海、方介堪……皆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名家,传世精品甚多。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篆刻(金石篆刻)作为中国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2古琴艺术(浙派古琴)

浙派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其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于2010年追加入“中国古琴艺术”。其创始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祖籍浙江永嘉,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琴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

2008年,古琴艺术(浙派)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浙派)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03

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周时种桑养蚕,已是重要的农耕生产,遍及家家户户。到了唐代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南宋《咸淳贡赋志》记载“钱塘、仁和、余杭……九县岁解绵以同功(宫)茧与出娥蚕非缫丝者涑为绵,今余杭所出为佳”。清代,余杭清水丝绵名声更大,康熙年间曾远销日本。民国时,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1929年,余杭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曾在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

余杭清水丝绵以水净漂清而得名,制作技艺上对手工技能的要求很高,完全依靠艺人所掌握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清水丝绵在历史上久负盛名,长期作为贡品进贡,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2008年,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99。2009年9月30日,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4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

杭罗与苏缎、云锦同为中国华东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地方志中就已有记载,至清代成为杭州丝绸的著名品种。

由于工艺复杂,杭罗历来传人不多。20世纪以来,在化纤织物的强烈冲击下,传统的丝绸生产举步维艰,杭罗生产尤为困难。目前生产杭罗的仅有福兴丝绸厂一家,厂长出身于杭罗世家,直接承传了杭罗的织造技艺。福兴厂生产的杭罗历来由北京“瑞蚨祥”、苏州“乾泰祥”等老字号经销,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

2008年,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杭罗织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5中国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

半山,原名“皋亭山”,南麓半山腰有娘娘庙,俗称“半山”。娘娘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因倪姓女子有护国撒沙之功,被南宋高宗敕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而得民众出资修建。明清以来,屡毁屡建,香火旺盛。从三月蚕季始至五月端午,庙会不断,立夏日习俗活动尤为兴盛。

立夏习俗内容包括——节令信俗仪式活动,有蚕花会、立夏祭祖、娘娘诞庙会、送春迎夏仪式等;节令游艺习俗,有称人、烧野米饭、绘泥猫、跑山等;节令饮食活动,如乌米饭、蚕豆、健脚笋、立夏饼、七家茶等;江南农桑产品集市交易。

2021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字:潘卓盈

编辑:小满

.............

关于杭州

点击查看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品牌观点】入选“人类非遗”的西湖龙井还能火多久?请看“五股力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