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月。春日的阳光洒在一排排茶树上,也洒在郑顺高的草帽上。郑顺高行走在修剪齐整的茶树间,一只手扶着腰上系着的竹背篓,另一只手在身前的茶树上游走。那手是粗糙的,却也是灵巧的,每一次扫过茶树顶端都能完好无损地摘下一片鲜叶。郑顺高一边将鲜叶放进竹背篓里,一边憨笑说,采茶的时间久了都能练出来。他从16岁就开始采茶,到今年刚好采了60年。
除了采茶,郑顺高也炒茶,炒好了便拿到市场上去卖。郑顺高说当天采下来的茶一定要当天炒出来。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采茶,回来后炒茶,一直到晚上6点,这样的作息会持续到4月初。虽然忙碌,但郑顺高是自豪的,他抓起一把竹背篓里的鲜叶说:“这可是好东西。”郑顺高手中外形扁平挺秀、色泽青翠的茶芽经炒制便是闻名于世的西湖龙井,而那缕悠悠的茶香,更是已然飘了千载。
香自老龙井
茶在远古时期便已经被利用。相传,神农尝百草进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饮茶的主要人群是上层贵族,他们把饮茶视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到了唐代,茶事开始兴盛,出现了专供朝廷的贡茶,而“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问世,更是将茶文化带向了新的高度,使品茶成了艺术。
宋代是茶饮逐渐向奢华转变的时期,区别于唐代的煎煮法,宋人饮茶更加复杂。他们首先将团茶饼置于火上烘烤,以除去水分,接着将茶放入茶臼中捣成粉末状,最后将茶粉放入茶碗中,用沸水冲点,同时用茶筅搅拌,使茶粉与水充分交融,这便是宋代的点茶法。这种饮茶之法由于富有趣味,甚至还发展出了“斗茶”,以茶汤的色泽与质地论胜负。
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有害民力,而“斗茶”之风也无益于社会。于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废止了贡团茶,改贡散茶,而点茶法也转变为了以沸水冲泡的泡茶法。自此,茶叶的生产技术与饮用方式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茶叶的生产工艺得到了简化,自然降低了成本,产量也得以提升,能够消费茶饮的群体渐渐扩大,茶饮文化也从此迅速普及开来。
说起龙井茶的故事,便要提到一眼名叫“老龙井”的泉水。这眼泉水早在三国时期便已被发现,其古称“龙泓”“龙泉”,与杭州玉泉、虎跑合称西湖三大名泉。老龙井的泉池为圆形,四周被岩石围绕,一股清泉自岩石缝隙中潺潺而出,汇聚成一池碧色的泉水,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曾记之曰:“一泓寒碧,清冽异常。”(《西湖梦寻》)
老龙井之名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老龙井深不可测的泉水之中栖息着一条老蛟龙,蛟龙时常出水为害百姓,成了当地的一大祸患。人们也因此称这眼泉水为“老龙井”。
8月8日晚,“中国酒业工商首脑会议暨中酒展主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经销商济济一堂。本次颁奖盛典,各行业大咖、专家评委从行业影响力、渠道发展贡献、...
从贴补家用到弘扬茶文化“采茶女”与茶有约的“那些年”工人们在焦怡玲承包的茶山上采茶。图片由焦怡玲提供近年来,焦怡玲推出市民游茶山、体验茶文化...
青岛新闻网5月16日讯 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贵”,王哥庄街道是崂山茶的主产地,目前茶叶种植已达14480亩,占全区的70%以上,被誉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