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于清代名声大噪,有一人“功不可没”,他便是乾隆皇帝。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月的某一天,清明未至,细雨接连下了数日。此时天空已然放晴,惠风和畅,阳光正好。狮峰山下,一队打着旌旗的人马浩荡而来,而被众人簇拥其间的,正是年逾半百却英姿不减的爱新觉罗·弘历。龙井茶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每年都会被进贡到皇宫中,然而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和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两次南巡中,乾隆皇帝都没能到达龙井茶产区。这是乾隆皇帝的第三次南巡,这一次,他终于愿望得偿,来到了心心念念的龙井茶的发源之地,老龙井。
乾隆皇帝所见到的,是遍布山岭的被雨水打得愈发翠绿的茶树。在茶树间,背着竹篓的茶农正忙着采摘鲜嫩的新芽。乾隆皇帝于是翻身下马,走进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中,他接过献上的新茶,只见杯中悬着几片龙井青叶,那泡茶的水也正取自龙井泉,一茶一泉,般配得不可方物。饮下一口,唇齿间宛如吹过一缕春风,茶香悠然,沁润心脾。乾隆皇帝驻足赏景,一边品茶一边享用茶点,渐渐诗意涌来,乘兴写下七言律诗《坐龙井上烹茶偶成》: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好茶需用好水冲泡,乾隆皇帝在诗的开头便称赞以龙井泉水烹煎的龙井茶独具风味。接着印证了陆羽在《茶经》中对于茶生长环境评价:“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其认为茶树适宜生长于烂石、砾壤中,也就是风化较为完全的土质肥沃的土壤之中。“时节焙成谷雨前”则点明了品质优秀的龙井茶制作的时间。而形如麻雀舌头的龙井青叶也令乾隆皇帝感慨,既有如此好茶,人们又何必再去夸赞“龙团”和“凤饼”(北宋时于建安北苑制造的皇家专用的贡茶)呢?在诗的结尾处,乾隆皇道出了“龙井茶”的鼻祖——辩才法师。禅宗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说法,主张禅在心中,心即为佛,乾隆又是舞文弄墨,喜好到处题词刻石,作诗立文之人。于是乾隆皇帝便联想到如若辩才法师在,定会笑他又作起了诗,弄起了文字禅。乾隆皇帝由茶引禅,又以心与古人对话,茶趣尽显,实在妙也。
在老龙井,除了品茗赋诗,乾隆皇帝还学着茶农采起茶来。他见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正茂,于是便亲自去采摘新鲜的龙井嫩芽,谁知这时有人来报,称皇太后患病,请皇帝回宫。乾隆知晓后,下意识将手中刚刚采下的茶芽揣在了衣服里,匆忙启程回京。乾隆皇帝回宫后得知太后的病无大碍,便与尚在病中的太后说起南巡途中的见闻,其间,太后总是闻到阵阵清香,乾隆皇帝这才想起身上的龙井茶芽。茶芽虽已被风干压扁,但香气依然浓郁。乾隆皇帝于是命人炮制供太后品尝,太后饮过,顿觉身心舒爽,病也很快痊愈了。乾隆皇帝见此情形,立即传旨,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年年岁岁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这便是老龙井“十八棵御茶”的来历。而也正是从这次开始,龙井成了乾隆皇帝在杭州的必去之地。
8月8日晚,“中国酒业工商首脑会议暨中酒展主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经销商济济一堂。本次颁奖盛典,各行业大咖、专家评委从行业影响力、渠道发展贡献、...
从贴补家用到弘扬茶文化“采茶女”与茶有约的“那些年”工人们在焦怡玲承包的茶山上采茶。图片由焦怡玲提供近年来,焦怡玲推出市民游茶山、体验茶文化...
青岛新闻网5月16日讯 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贵”,王哥庄街道是崂山茶的主产地,目前茶叶种植已达14480亩,占全区的70%以上,被誉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