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生华把采茶工刚刚采摘回来的西湖龙井茶鲜叶均匀地放在摊放架上,最近几天有雨,他说等叶片再干一些就可以炒茶了。樊生华回到桌前向茶杯里续了些水,翠绿的茶叶被水冲得旋转、四散,他继续讲起自己的故事。
脚下的这片土地,位于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桐坞村,处在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保护区内。樊生华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他以做茶为生。樊生华从小看着大人们采茶、炒茶,听大人们讲述关于茶的一切。终于,在他14岁那年,这做茶的手艺传到了他这里。樊生华的悟性好,炒出的第一把茶就受到了大人们的赞许,他们夸他的手法好,炒出的茶叶很漂亮。这份赞许激励樊生华炒出了第二把、第三把茶。学成易,学精难,他于是坐在炒锅前一边炒,一边琢磨着怎样才能把茶炒得更好。慢慢地,他的技艺不断精进,炒出来的茶也愈发优质、出色。就这样,樊生华从一个炒茶学徒成长为了炒茶大师,同时也从一个14岁的少年变成了一位60岁的老人。
下午一点,樊生华准备炒茶了。他用手摸着炒茶锅光滑的内壁,等待炒锅达到合适的温度。那是一双令人印象深刻的手,厚实、粗糙,布满深色的老茧。不用问,这双手是“炒”出来的。樊生华说,炒锅的温度可以达到150-200摄氏度,炒茶的时间久了,手会被灼伤,这是免不了的,想要炒好茶,这个苦头都要吃的。樊生华将上午晾晒好的西湖龙井鲜叶倒进炒锅,开始炒茶的第一道工序,“杀青”。只见他按住锅底的鲜叶,稍稍推揉,然后贴着炒锅侧壁一把抓起,最后轻抖手腕,让鲜叶重新落回锅里。一套动作,连贯娴熟,如此反复,茶叶于炒锅中起落翻腾,阵阵茶香扑鼻而来。
樊生华说,炒茶要求控制力度,手上不能重了,也不能轻了,手感很重要。他比喻,炒茶就像打太极,要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这样才能炒出色、香、味、形都合格的茶。樊生华还说,炒茶一定要静下心来,集中思想,炒得时间久也要坐得住。为了把当天采下来的茶全部做完“杀青”,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鲜爽,从下午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樊生华便都会这样独自坐在炒锅前专心炒茶,而在每年茶期里茶量最大的那两到三天,他甚至会一直炒到天亮,陪伴他的,是茶叶反复落回炒锅中的噼啪声。
2009年,樊生华被评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更多是责任。事实上,樊生华对目前的西湖龙井产业是有所担忧的,他认为,问题主要出在西湖龙井的机械化生产上。樊生华说,机械炒制的龙井茶和手工炒制的相差巨大。手工炒制的茶内在品质没有被破坏,营养价值更高,口感也更浓郁,可以泡很多泡,而机械做出来的茶质量低,味道清淡,一般泡两到三泡便失去了味道。“手工炒出来的西湖龙井才是真正的西湖龙井,机器不仅无法代替手工,还会严重伤害西湖龙井这个招牌。”
手工炒制是樊生华所坚持的做茶原则,与此同时,他也从未停止努力将这门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樊生华也在带徒弟,他教给徒弟们手艺,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他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炒茶人。樊生华还受邀定期为在校生讲授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并带着学生们来到他的家中进行实际操作。樊生华说,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可以看到传承的希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湖龙井炒制的过程,樊生华也会在网上进行直播,“我会解释炒茶过程是怎样的,让大家看到好的西湖龙井是怎么做出来的。”
8月8日晚,“中国酒业工商首脑会议暨中酒展主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经销商济济一堂。本次颁奖盛典,各行业大咖、专家评委从行业影响力、渠道发展贡献、...
从贴补家用到弘扬茶文化“采茶女”与茶有约的“那些年”工人们在焦怡玲承包的茶山上采茶。图片由焦怡玲提供近年来,焦怡玲推出市民游茶山、体验茶文化...
青岛新闻网5月16日讯 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贵”,王哥庄街道是崂山茶的主产地,目前茶叶种植已达14480亩,占全区的70%以上,被誉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