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北宋时一位名叫辩才的高僧退居于此处,传说他在老龙井旁摆下法坛祭拜龙神,同时燃烛焚香,施佛法以降服水中蛟龙。施法之后,老龙井泉水表面上竟出现了五彩光晕,还泛起了层层水波纹,辩才后又让石匠雕刻出一个石龙头,安置于老龙井的出水口,使得泉水由龙口流出,意为“水从龙出”。而从此那条老蛟龙的性情似乎也变得温顺,深居老龙井中,不再现身。
虽是传说,但故事中的那位佛法高深的辩才法师却是真实存在的。辩才( 公元1011年—1091年),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於潜县(今临安於潜镇)人。传说在他出生时,有位外乡人刚好路过,他指着无象家的房子说:此处有佳气郁郁上腾,当生奇男子。无象呱呱坠地之时,人们发现在他的左肩上长着一块肉隆起,其形状宛若袈裟绦,八十一天后隆起才消失。无象的伯祖父认定这是大德妙相,无象乃宿世沙门,不应夺其所愿。于是在无象十岁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西菩寺出家为僧。
无象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又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常怀登堂说法度人之志。十八岁那年,无象决定离开西菩寺,游方修行,他于是来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多位高僧法师。有了名师的指引,辩才的佛法造诣更是不断精进,最终闻名四方。在无象二十五岁那年,宋仁宗赵祯赞其德行,特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辩才后成了上天竺寺的第三代住持。
辩才喜好结交才德之士,他与苏轼的交游更是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而也正因与苏轼交往颇深,故在苏轼的政敌吕惠卿掌握政权之时,辩才遂被别有用心之人驱逐到了下天竺。然而受挫的辩才却不以为意,坦然面对。后来,在众多僧人、信徒以及朝廷中人的请愿下,辩才重新回到了上天竺寺担任住持。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已近古稀之年的辩才决定归隐。他对众僧徒说:“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于争地。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己是非彼,非沙门也。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杭州龙井院讷斋记》)说完便策杖而往。僧众与信徒知其心意已决,于是就为辩才在一山之隔的狮峰山下寻得了一处名为寿圣院的院落供其居住。狮峰山便是那眼老龙井的所在之处,“辩才法师降服蛟龙”的传说正是源自于此,而狮峰山除了孕育了传说,还孕育了好茶。
不妨先来看看杭州的地理条件,杭州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要地貌,二者面积大约占全市的65.6%。杭州的土壤以水稻土和红壤为主,其中红壤主要分布于丘陵区。红壤呈酸性,十分适宜果树与茶树的种植。在气候方面,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可以说,杭州自古拥有着适合种植和生产茶叶的优越自然条件。
关于杭州出产茶叶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茶经》。《茶经·八之出》云:“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唐代时,杭州西湖的茶叶种植多聚集于灵隐寺和天竺寺一带,那时寺中的僧众在寺院附近辟山种茶,茶叶大多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此外也用以招待香客。后来慢慢地,茶礼逐渐从佛礼渗透到了世俗社会的日常礼节之中,中国茶文化也逐渐拥有了新的生命和内涵,并得到普及与传承。
8月8日晚,“中国酒业工商首脑会议暨中酒展主论坛”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经销商济济一堂。本次颁奖盛典,各行业大咖、专家评委从行业影响力、渠道发展贡献、...
从贴补家用到弘扬茶文化“采茶女”与茶有约的“那些年”工人们在焦怡玲承包的茶山上采茶。图片由焦怡玲提供近年来,焦怡玲推出市民游茶山、体验茶文化...
青岛新闻网5月16日讯 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名茶”“茶中新贵”,王哥庄街道是崂山茶的主产地,目前茶叶种植已达14480亩,占全区的70%以上,被誉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