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茶工匠沈云鹤:“莫干”出妙手,炉火化“黄芽”
莫干山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是莫干黄芽的主产地。相传在晋代佛教盛行时就有僧侣上山结庵采茶。
高山采茶人跪立辛苦采茶。
1956年,由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在莫干山无意间发现并命名,莫干黄芽才被重新认识。
茶山吐翠,叶芽芬芳。清明节一过,气温渐升,正是一年中制作黄茶的最佳时候。
傍晚,温煦的阳光洒进室内,沈云鹤站在茶叶加工坊的炭炉旁,双手不停地揉捻着茶团,额头上渐渐沁出了汗珠。“莫干黄芽最讲究的就是这道传统闷黄工艺,费时费力,全靠经验掌握。”沈云鹤说道。
莫干黄芽是黄茶珍品之一,产于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地区竹林间。清代唐靖《前溪逸志》就有德清本地茶传统“焖堆渥黄”工艺的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茶学泰斗庄晚芳发现并命名“莫干黄芽”。因莫干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上莫干黄芽的独特制作工艺,成就了莫干黄芽的优良特性,上世纪80年代莫干黄芽和西湖龙井一并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级名茶”。
茶芽入碗、冲泡封壶,然后倾茶入杯,杯中的茶汤色呈蜜黄,入口回味甘甜。
眼前一杯黄茶,“浓缩”了沈云鹤三十年对茶的热爱与古法的敬重。
莫干黄芽形细紧略曲、嫩黄显毫,汤色嫩黄明亮,香气清甜,滋味甘醇。
每一片莫干黄芽都凝聚了沈云鹤的匠心。
今年57岁的沈云鹤是莫干黄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也是国茶工匠中国制茶大师(黄茶),黄茶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德清南路人,沈云鹤祖辈靠种茶谋生,父亲曾是国有茶厂的制茶师傅,从小就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年轻时,沈云鹤做过茶叶销售,开办过茶庄,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在莫干山天泉山顶发现一块荒芜的老茶园,一看是60年代种植的无性系鸠坑原种,多好的茶树啊!沈云鹤毅然包下这片山头,建起了莫干山上第一个高山茶园。有了自己的茶山,沈云鹤一心钻研起了莫干黄芽的传统制作技艺。
30多年的匠心坚守,让沈云鹤成为莫干黄芽传统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也是黄茶的国家标准起草人之一。
相比于绿茶,黄茶制作有着极其严苛而繁复的制作工艺。沈云鹤说,黄茶是在绿茶加工杀青揉捏后加了一道“闷黄”的工序,使原来的绿茶变得更为甘醇。摊晾有时达十多小时,高温杀青后进入重要的“闷黄”环节。沈云鹤仍以密实透气的棉布包裹茶青,隔着炭盆进行慢慢烘闷。
每隔10分钟左右,他就要用手去反复按揉、翻转,保证鲜叶受热均匀,而包内的温度也要始终保持在50℃—60℃间。沈云鹤说,在“闷黄”时,发酵程度完全依赖于茶师的“手感”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一不小心就可能过头,对口感和香气的影响会非常的大。“闷黄”工序长达5个小时以上。由于制作过程复杂,即使手艺娴熟、技术规范,每个制茶者一天也只能制出30斤莫干黄芽。
沈云鹤小心翼翼用棉布包裹茶青。
沈云鹤用透气棉布包裹好茶青,准备放到炭炉上烘闷。
沈云鹤坚持古法,用炭火进行“闷黄”工艺。
闷黄过程中不停地翻动,需要两人娴熟配合。
“闷黄”是莫干黄芽制作中的一道独特工艺。每隔十分钟,沈云鹤就要打开茶包反复翻动。
摊开棉包,叶片已显金黄,兰花状一芽一叶初展,后期还需要更进一步烘干。这个季节沈云鹤最为忙碌,常常是通宵的时光才酿就了茶香。
揉捻茶叶时,沈云鹤的双手上满是老茧和伤疤。他告诉记者,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超过200℃的㶽炉里,只能用手在茶叶间翻炒、揉搓,一不小心手上就会烫出水泡。
由于“闷黄”的工艺复杂,现在做黄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有些工序也都被机械化代替。但沈云鹤却一直坚守这份匠心,也守着莫干黄芽最传统的制作技艺。为了传承莫干黄芽的古老技艺,沈云鹤数年间反复摸索、试验,系统总结了莫干黄芽传统制作的操作技术规程,还参与了中国黄茶的标准的起草。
沈云鹤正在用自己的手法揉捻茶团。揉捻时,速度、压力都十分讲究,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
沈云鹤正在进行揉捻茶团。
青叶加工前需要长时间的晾摊。
为了制一道好茶,每一道工序沈云鹤都亲自把关。
沈云鹤正在指导年轻人进行莫干黄芽的品质鉴定。
2004年,沈云鹤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莫干黄芽参加浙江省农博会,一举摘得金奖,轰动业内。此后,在历届“中茶杯”“茶王赛”上,沈云鹤制作的莫干黄芽屡屡获奖,声名鹊起。
如今,在沈云鹤600亩茶山上,除了本地鸠坑群体种,还有水古种、洛舍1号种、迎霜、金黄芽、黄叶宝等十多个品种。
这些年,沈云鹤与浙江大学、安徽农大等高校深度合作,又试制了黄芽、莫干翠微、黄小茶、黄大茶及紧压黄茶等品。女儿沈婵樱如今也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在莫干山底庾村创办云鹤山房茶书空间,开设茶艺课堂,生活美学课程和茶叶职能技术培训等,让莫干茶香飘得更远。
图为位于莫干山底庾村的云鹤山房书茶空间。
记者:吴建勋
编辑:马纳
责编:郭熠华
标签:
上一篇:喝茶的3个“坏习惯”,老茶客也经常犯,看你犯过几个?建议了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