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朋友圈”扩容至60个!哪些行业将收益?
最美人间三月天,不负春光不负卿。最近这段时间,春的脚步徐徐走来,大街小巷、田野山头,不经意间就被迎春的花儿占据,朋友圈也被踏春出游的各种美景照片刷屏。
与此同时,好多人憋了好久的出境游计划提上了日程。这不,国家就听懂了“孩子们”的心声。
继春节前夕宣布境外团队游“开闸”后,文化和旅游部又发布通知,自3月15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第二批)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使出境团队游目的地增加至60个国家。
这一消息也令各大出行平台搜索量、咨询量爆棚。携程数据显示,通知发布后,部分国家的搜索量较前一日增长超过300%。那么,出境游又会带动哪些行业迸发活力呢?
出境游修复将促进哪些细分行业回暖?
民航:出境游热度迅速攀升,与其密切相关的国际航班业务反馈最为直接。据航旅纵横大数据显示,2月6日出境跟团游试点恢复20国的首月,国内航司的出入境航班量超过7000班次,同比增长约80%,环比增长近44%;国内航司的出入境旅客量超过9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550%,环比增长近47%。
国泰君安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称,民航业疫后复苏开启,待国际放开且出行心理建设完成,航司不仅将现盈利大年,更将迎来基于空域时刻瓶颈的航空超级周期。
上市旅企:出境游逐步放开后,上市旅企表示游客对于那些目的地能够持续开放,什么时候能前往更多国家旅行一直都十分关心,每天电话咨询量均明显提升。与此同时,旅企也针对第二批目的地国家也在加紧筹备各类精细化、多元化的产品,加速游客出游进程。
免税行业:口岸及市内免税店是出境游重要的消费场景。随着出境游的恢复,口岸免税店销售规模将迎来修复,市内免税店有望获得政策支持。
出境游仍有提升空间
出境团队游名单进一步扩容,整个旅游市场可谓“喜大普奔”。
不过,在业内看来,由于出入境旅游上下游市场在三年疫情的冲击下受创严重,供应链重建也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恢复至疫情前。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预测,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73%,约恢复到2019年的76%,但全年入出境旅游游客人数有望超过9000万人次,虽然同比翻一番,但预计只能恢复至疫情前的31.5%。
我国出境游相关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预计未来的日子里可能会越来越好。
旅游行业有望迎来困境反转
如果说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让旅游业离全面复苏的大门又进了一步。那么出境游“朋友圈”的扩容,则为旅游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
过去这几年,旅游业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不光旅游从业者不好受,投资了与旅游相关产业的投资者也非常煎熬。
2021年以来不同旅游指数回撤幅度及区间
数据来源:Wind;数据统计区间:2021.01.04-2023.03.172021年以来至今,受到疫情的影响,旅游板块整体下行,A股不同旅游指数回撤幅度较大,其中旅游及休闲(中信)指数最大回撤幅度达-52.38%,直到去年五一之后才走出深坑。
去年11月底以来旅游指数恢复明显
数据来源:Wind;数据统计区间:2021.01.04-2023.03.17随着疫情控政策的放松,自去年11月底以来,旅游行业迎来了一波强势反弹。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11月23日至2023年3月20日期间,中证旅游指数和申万旅游及景区指数涨幅分别为11.89%、16.69%,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仅5.23%。
如今,全面放开政策下,旅游及其消费市场全面复苏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倘若旅游行业复苏逐渐反映到业绩层面,其价值或许将得到重估。
五星基金经理看好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也是中融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柯海东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行业。
在近期采访中,柯海东就表达过他对旅游行业前景的看好。他表示,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旅游场景将得到较大恢复,文娱度假、夜游经济等城市旅游主题显现出结构性成长机会。展望2023年,旅游市场或已经不能以团队、观光和包价的传统旅行社思维来定义,近程旅游与本地休闲市场可能蕴藏着更大的机遇。
如果看好旅游消费板块的发展,小伙伴们可以考虑通过逢低布局,借助专业投资工具参与。
柯海东管理的中融竞争优势股票型基金(003145)和中融策略优选混合型基金(A:006314 C:006315),均获银河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可以关注喔~(评级来源:银河证券,统计日期截至2023年3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6日)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章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章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
2023和百万基民在新浪财经定投基金,一键购买抓住更好投资机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