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赵忠武:简述中国十大名茶典故与传说

时间:2021-11-10 07:59:31来源:food栏目:茶与文化 阅读:

赵忠武:简述中国十大名茶典故与传说

《辽海讲坛》百姓讲座主讲人:赵忠武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至今,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利用、栽培、种植和饮用茶上下经历了近五千年的历史。

茶作为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人类世世代代相依为命。俗话讲:“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中国十大名茶”是指在1982年国家商业部举办全国名茶评比中评定产生的。至于对名茶的概念,众说纷纭。俗话说“高山云雾孕好茶”、“名山名水出好茶”,“喝茶喝到老,茶名记不了”……可见中国名茶之多。依我看:我所要讲的中国十大名茶,是指对茶本身色、香、味、形俱佳,是茶中珍品,是在独特生态环境下(土壤、温、湿度、阳光、氧气)经过精湛的采制工艺和精密的加工技术,培育的优良茶树品种。再由专家鉴别,评审等诸多因素相互配合,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而形成的风格独特,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又被社会公认,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那些好茶,优质茶而言。

在没介绍“中国十大名茶”之前,我要先说一下,我们国家是产茶大国,现在统计我国有十九个省生产茶,每个省、地区,自古以来都有各自地方名茶,比如大家知道的有“休宁松罗、九华毛峰、蒙顶甘露、金奖惠明、东阳东白、霍山黄芽,紫阳茶、阳羡茶、太平猴魁、老竹大方、普洱茶、庐山云雾、北苑茶、敬亭绿雪、老君梅……中国名茶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中国十大名茶”,是众多名茶中璀璨明珠,兴旺至今,赞不绝口,他们是:“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中国十大名茶”的产地,特点、典故和传说。

一、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的龙井村,狮峰山、梅乌山方圆168平方公里范围内所产的茶为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特点》外形:扁平挺直、光滑、形似碗钉、叶细嫩、大小均匀、色泽:翠绿或嫩黄,即黄中有绿、绿中带白、摸上去似朱砂手感,滑润抓不住的鲜活。香气:浓郁如兰,似板栗香、清香长而高。汤色:碧绿、清澈、明亮。滋味:甘醇鲜爽、加味无穷。叶底:嫩绿光亮成朵。具有“色绿”(色泽翠绿);“香郁”(香气浓郁);“味甘”(甘醇爽口);“形美”(形如雀舌)四绝之美称。“龙井茶”“虎跑水”被誉为杭州双绝。

曾有名家赞誉真正的龙井茶:“甘香如兰,幽而不列,啜之淡然,淡而远,香而清,似乎无味,轻清无比,饮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漫齿颊之间,顿感清而不醇,甘而不冽、幽谷素兰、嗅之则无,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典故》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察巡时,曾到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龙井茶,饮后赞不绝口,兴之所至,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树”,每年要向朝廷纳贡,龙井茶作为贡茶相传至今。又传说:乾隆来杭州胡公庙,在十八棵茶树园内,采撷(xie,用衣襟兜东西)数片鲜叶,顺手夹入书中,次日清晨起,发现茶鲜叶已压成扁平,外形很美,让炒茶人始后就依此为标准,做为后来龙井茶炒制成形的依据。

《传说》很早以前,在荒凉的龙井村,住着一位心地善良、无依无靠的老阿婆,虽没米下锅糊口,还忘不了照管自家房后的十八棵老茶树,每天烧开水煮茶,给过路人行个方便。一天,来一位银发白须的老头,进门后东看看、西瞧瞧。看见阿婆门旁有口堆满垃圾的石臼(jiu用石头制的盆,舂chong米用),对老阿婆说:“你不穷吗?可屋墙角有个宝贝啊!”老阿婆说:“别说笑话了,要是宝贝,就送给你吧!”老头说:“你可别后悔,我要出重金买下来”,说罢就走了。老头走后,老阿婆心想:“他即出重金要买,这石臼里面长满乱草,又挂着很多从屋檐下来的蜘蛛丝,太脏了,于是就找来勺子,把垃圾掏出来,倒到后屋十八棵茶树根上,又找了块抹布把石臼擦个干干净净。第二天,老头兴冲冲带人来搬石臼。一看,楞住了,跺着脚说:“里面的垃圾都是宝贝,你给弄到哪儿去了?”,阿婆说:“统统倒在屋后的十八棵老茶树上了”,老头叹道:“真可惜!到便宜了它们了?(指十八棵老茶树)”随后带人把石臼搬走。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阿婆屋后的十八棵茶树枝粗叶茂,长满了葱绿的嫩芽,在阳光下,芽芽直立,闪闪发光,用此芽制成的茶,汤色明亮,香味持久,滋味甘鲜,别具一格。传说从这以后,用老阿婆的茶树籽,在龙井一带漫山遍野种满了茶树,用此茶树的鲜叶制成的茶就叫龙井茶,名杨天下。

二、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峰的东、西两山之间。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

《特点》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带花果香,汤色:碧绿、鲜明、清澈,滋味:鲜醇、甘厚,叶底:柔嫩、翠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把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的吓煞人香。

《典故》相传清朝年间,太湖洞庭东峰的土人在采茶时,将茶置于怀中的布衣里,受人体温度影响,怀中茶叶受热,突然发出一种奇香来,人们顷刻间呼为“吓煞人香”,圣祖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吴县品茶,闻其名“吓煞人香”甚美、不雅,根据茶的形状如螺,色泽翠绿,又是土人春天所采,便曰碧螺春,相传至今,名闻天下。

《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她和一位叫阿祥的小伙子深深相爱。可是突然间灾难降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残的恶龙,兴妖作怪,搞得人们不得安宁,恶龙还要娶碧螺姑娘为妾,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身负重伤,恶龙的爪子再也抬不起来,而阿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之中。见到此情,碧螺姑娘心如刀绞,四处奔跑为阿祥找药,一天,碧螺忽然发现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有一棵小茶树长得奇特如仙,于是她每天清晨都跑去精心呵护那棵小树,待清明前后,芽苞初放,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姑娘用嘴叼一把嫩芽回家泡了一杯给阿祥喝,阿祥喝了后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此刻碧螺姑娘高兴得热泪盈眶,看着阿祥喝了这茶,一天天的好了起来,姑娘确想,这茶真的比仙丹还灵妙。可谁知事隔数日,碧螺姑娘却累倒在仙人指点的茶树下,确憔悴失去原气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碧螺姑娘,就把这棵神奇名贵如宝的茶取名为“碧螺春”

三、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茶产于河南南部大别山的信阳地区,信阳县西南山区的东云山、云雾山、集云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等山地。

《特点》外形:细、直、园、光,显峰苗多毫,银绿隐翠;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鲜爽,略有熟粟香,滋味:鲜厚醇和,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典故》据有关资料记载: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历史悠久。《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向周王纳贡的珍品”。明代朱元璋发布诏令“废团茶”、兴散茶后,信阳茶区聚集精力改进制散茶技术,到了清代才把原来“细茶”做得更讲究,条索较紧细有峰苗,白毫显露,取名“毛尖”茶。据说此茶“毛尖”,是清代蔡竹贤(季县人)提倡开山种茶时,就把这种茶叫为“信阳毛尖”了,所以得知真正的“信阳毛尖”茶,创始于清末是有依据可考。宋代诗人、散文家苏东坡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说法。

四、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茶产于湖南省湘北岳阳西的洞庭湖君山岛。

《特点》君山银针茶风格独特,质量超群。外形:其芽头肥壮,紧结挺直,大小长短均匀,芽身金黄,满披银毫,色泽:金黄光亮,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自古以来以其“色、香、味、奇”四绝闻名遐迩,饮誉中外,享有“金镶玉”美称。

《传说》相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死于九嶷山下,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和女英得知前去奔丧,待船行到九嶷山下,突然从湖上袭来狂风巨浪把船打翻,顿时湖上飘来七十二只青螺,把他们坐的船托起,聚成七十二座群山。因娥皇、女英是皇帝的君妃,故把这群山封为君山。此后,二妃住在山上,亲自种茶,经她们培育的多种健壮茶苗,就是最早君山茶树的母体,说明那时已经有茶了。到了宋代,君山僧侣在白鹤寺种茶、制茶,取名“白鹤茶”。等到唐代首创“黄翎茶”,即“君山茶”。因茶满身披茸毛叶色金黄,冲泡后根根竖立,像黄色羽毛一样如针状,故得名“君山银针”。据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君山岛品尝君山银针茶后,十分赞许并把此茶定为贡茶。

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曾在“白鹤寺”停泊过,僧侣敬茶奉献皇帝品尝。饮后,在白鹤寺龙口东侧石壁上至今还尚存着用秦始皇御玺盖的“封山”印,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母最爱喝的“老君眉”茶,指的就是君山银针茶。

五、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茶产于安徽省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之毗邻的山区丘陵一带,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种,其中以六安齐头山产的“齐山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在我国十大名茶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特点》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不含芽头,不带茶梗,大小匀整,色泽:宝绿、起霜润泽(滋润),香气:清高香爽。汤色:清澈透明,滋味:鲜醇回甘,叶底:绿嫩明亮。这种片状形茶叶,形似葵花子,又称“瓜子片”或“瓜片”

《传说》六安瓜片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传说一:1905年在六安茶行中一位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专拣取其中嫩叶,剔除梗扑后,经妙制成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于是就把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称“瓜子片”或“瓜片”。传说二:据说金寨县麻埠附近的祝家楼的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袁饮茶成癖,当时祝家常以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土茶孝敬,袁均不满意,后来在1905年为取悦袁,不惜工本专拣春芽嫩叶,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品质俱佳,再敬奉袁品尝,由于色、香、味、形俱佳,才获得袁的赞赏。传说三:“是一种神话传说”茶农胡林一次路过齐头山采茶,见新芽待发,随手采一把放入兜中,下山时,在一家茶棚歇脚,因行路口喝,就将兜中鲜叶,用碗冲泡,当揭开盖,发现碗中竟腾起了朵朵云雾,飞蓬清烟,冉冉升起,竟如金色篷花,满屋清香,经久不散,品后连声道:“好茶、好茶”。等胡林照原路回山再寻采茶处,重返美妙顾地,确望尘莫及。

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唐宰相李德裕,曾做过试验将烹(煮)好的六安瓜片茶的茶汁,浇在熟肉食上,放入银盒之中,次日打开银盒,此时见熟肉已化成水。后经科学验证“六安瓜片茶汁尅化肉食的效能,能胜过三酸合成的王水,你说神奇不神奇。正如专家讲的“六安瓜片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等功效。

六、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和黄山区的汤口、冈村,芳村等,徽州区的杨村,充村、富溪等;歙县的许村、黄村、大谷运等;休宁的千金台等地域。

《特点》外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长久,滋味:鲜纯浓厚,甘醇、甜香,叶底:嫩黄,肥壮成朵。被誉为“金黄片”和“象牙色”两大特征。

《典故》黄山产茶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始于宋之嘉裕,兴于明之隆庆,创于清代光绪”相传:清代光绪年间,安徽歙县漕溪人谢静和,在黄山脚下创办“谢裕泰茶庄”。以茶为业,不仅懂茶庄经营之道,而且还精通茶叶采制加工技术。在1875年前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在每年清明时节,赴黄山汤口、黄村一带登高山采肥嫩芽头,回庄后,经精心细致的炒、烘、焙等加工过程制成的茶称“黄山毛峰”名杨天下。

《传说》最早民间传说:古时候黄山脚下住着一位老猎人,精心养了一只毛猴,做为出猎帮手和守舍为伴。毛猴通灵性,会人语,有一天出外狩猎,毛猴见主人老瞅着悬崖峭壁上一棵郁郁葱葱的茶树在半空中悬挂,便自言自语“那是祖先种植的一棵提神树”。指毛猴说:“你能摘一把来让我尝尝吗?”毛猴心领神会,连攀带爬半个时辰不到,用嘴摘手抛,接满了一衣兜,就和主人欢欢喜喜回家去了。到家后,老猎人把摘回来的鲜叶,经加工制成茶叶,开汤一泡,热气绕碗一周徐徐升腾,顿时扩散满屋留香,尝一口,有股香气直往心里透,顿觉浑身生劲,心舒眼明,回味无穷。茶条形似雀舌,叶片上有与毛猴相似的一层茸毛“白毫”便称“毛峰茶”后来人们就把这上帝敕于人类的绝无俗味的灵草称为“黄山毛峰”茶。

七、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祁门市)及毗邻的石台县、东至县、黟县、贵池市和黄山区(旧称太平县)等区域。

《特点》外形: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乌润,毫色金黄泛灰色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独具一格,带有蜜糖香,又似蕴藏苹果香或兰花香,汤色:红艳,透明鲜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隽厚“味中有香、香中带甜”有一种类似玫瑰花的特殊甜香,叶底:鲜红明亮。祁门红茶为中国工夫红茶珍品,尤其是色、香、味三者俱臻,上乘到最高境界,被誉为“祁门香”“茶中英豪”“群芳最”“王子茶”,是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与印度的大吉岭茶和斯里兰卡的乌伐茶齐名。

《典故》祁门产茶历史悠久,当时唐代所产茶叶以饼茶为大宗茶,久负盛名。到清代光绪以前所产茶叶均以绿茶为主。光绪元年(1875)黟县人余干臣由福建被罢官回老家黟县,因长年喜欢茶,就在至德县(东至县)尧渡街设立一个红茶社。家乡当时以制绿茶为主,可因羡红茶畅销多利,他就开始仿效自己在福建看见的闽红制茶法,经多次试制成功。在家一阵形成制红茶热,人人纷纷效仿。当地南乡一位贵溪人胡元龙于清咸丰年间,就在贵溪开辟荒山近五千余亩,用来兴植茶树,后特赴武夷山考察红茶制造之法,回来建日顺茶厂,改制加工成功。

《正山小种红茶》创于清代,产于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星村镇一带。此茶外形:条索粗壮,紧结园直,不带芽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花芳浓烈,有醇馥松烟香,滋味:醇厚回甘,有桂园汤蜜枣味道,汤色:红艳浓纯,叶底:肥厚红亮。

《闽红三大工夫红茶》“政和工夫”:创于19世纪中叶,主要产于政和县。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形态匀称,香气:浓郁,颇有紫罗兰芳香之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鲜爽宜清饮,叶底:肥壮尚红。“白琳工夫”:创于19世纪50年代,产于福鼎县。外形:条索细长弯曲,茸毛多呈颗粒绒球状,色泽:黄黑,汤色:浅亮,香气:鲜纯有毫香,滋味:清鲜甜和,叶底:鲜红带黄。“坦洋工夫”:创于清同治年间,产于福安。外形:条紧结,园直,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润金黄有光,汤色:明红,滋味:醇厚,香气:高爽,叶底:红匀光滑。

八、都匀毛尖

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和“鱼钩茶”创制于明清年间,属国家恢复历史名茶,1968年正式生产。

《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匀整、纤细、卷曲,白毫显露,色泽:鲜绿,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具有“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的三绿、三透、三黄之特色。真可谓:“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此诗为庄晚芳教授赞美都匀毛尖茶的绝句),读者将最后一句“心旷神怡攻关灵”改为“心旷神怡似神仙”

《传说》自明代起,各地的茶均向朝庭“进贡”。据考证:明清两代凡“进贡”茶中均无都匀毛尖茶的记载,直到民国14年(1925),才有都匀毛尖茶“进贡”的记载:“格山、山当城……产茶最佳”,此茶自清明到立秋均可采之。谷雨前采者,细者为最佳毛尖茶。都匀毛尖茶曾在民国4年巴拿马赛会上获得优秀奖。1982年商业部举办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全国十大名茶行列。

九、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别名“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尧阳村。

《特点》外形:条索卷曲,壮实沉重如铁,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亮、叶表面带白霜,汤色:金黄浓艳清澈,滋味:醇厚甘鲜,回味带有蜜味感觉,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叶底:肥厚明亮,具绸石光泽,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典故》清乾隆年间,西坪尧阳村书生王仕谅(“谅”的方言谐音“让”)平时喜欢花草,乾隆初年丙辰之春,他约同乡好友前来南山吟诗会文。这是他平时夕阳西坠便游览徘徊于南山的常事。可今日,确突然发现恩定坪观音石下的荒园中有一棵茶树闪光夺目,极为奇特,十分诱人眼目,便把这棵茶树移植于“南轩圃”培育,翠年采制,加工成茶后,茶色显得乌润发光,紧结重实如铁,冲泡品饮后,气味芳香超凡,令人心旷神怡,便将此茶视为家珍,当时任湖广通判的王仕谅,在乾隆六年应召赴京,他将家珍茶赠献皇帝,因其茶香味道非凡无比,皇帝品饮后视为佳品,便赐名为“铁观音”或“南岩铁观音”(因王仕谅家住南岩)

《传说》相传清代乾隆年间(1703——1775年)安溪西坪尧阳松林头村(今松岩村)住着一位姓魏,名叫荫(“荫”的谐音“饮”),魏荫勤于种茶,人笃(du忠实),信奉观音菩萨,每天清晨和晚上,他都要在家里供奉三柱香,敬奉三杯清茶于观音菩萨,从没间断过。冬去春来,一年复一年。一天夜里,他在睡梦中忽见神在点化他,来到观音庙旁恍惚间隐约传来观音菩萨的声音:“庙前龙潭边石缝中有一株茶树(生长茁壮,叶片肥厚,金光闪烁)念你虔诚,特赐于你……”翠日魏荫便按梦中神的指意,来到观音庙,见到那株茶树,便移植到家中精心培植,翠年采摘季节来临时,他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把采得的鲜叶,经过制干后,先敬奉观音菩萨,后请众乡亲品尝,大家一致认为:“此茶香韵非凡,滋味甘爽甜滑,冲泡多次仍有余香”,异口同声:“好茶、好茶从可而来?”魏荫把观音托梦之事一五一十告诉给大家。从此后,就把这色泽乌润,置于手中重似铁,又是观音菩萨所赐,便起名“铁观音”

《乌龙茶四大名丛》

“安溪铁观音”:略(在前面)

“黄金桂”:是以黄(也称为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品种。成品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润色金黄,香气:优雅鲜爽,似桂花香型,滋味:醇细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本山”:外形:茶条壮实沉重,梗鲜亮,较细瘦,如“竹子节”尾部稍尖,色泽:鲜润香蕉皮色,汤色:橙黄色,叶底:黄绿,叶子长尖薄,长园形,叶百有隆起,主脉明显,味清纯略浓厚,香类似铁观音而较轻淡。

“毛蟹”:外形:紧结,梗园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茸毛,色泽:黄绿尚鲜嫩,汤色:青黄或金黄色,叶底:叶子长园小,叶部宽头尾尖锯齿深密锐且向下钩,叶稍簿,主脉浮现,味清纯略厚,香清高略带茉莉花香。

十、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的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和流香间,悟源涧一带。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正岩茶指武夷山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其品质香高味醇浓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其岩韵略逊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黄柏等溪边靠武夷岩两岸周边所产的茶,品质较半岩茶低,和正岩茶比就更低一筹)

《特点》:外形:茶条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色,香气:馥郁隽永,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锐则浓常,清则幽远”,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润滑爽口,浓饮而不苦涩,汤色:橙黄,清澈艳丽,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起红点,中央叶肉黄绿色,叶脉浅黄色,素有:“绿叶红镶边”三分红七分绿之称。

《武夷岩茶品类毛茶品质特征》

《武夷奇种》:外形:紧结匀整,色泽:铁青带微褐色较油润,香气:有天然花香而不强烈,且细而含蓄,滋味:醇厚甘爽,喉韵较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匀净,如与他茶适当拼配,能提高味感而不夺他茶之胜是此茶特点,且耐久贮。

〈武夷水仙〉:外形:肥壮,色泽:绿褐而带宝色,部分叶背呈现沙粒,叶的主脉宽扁较明显,香气:浓锐,有特有的“兰花香”滋味:浓醇而厚,口感甘而清爽,汤色:浓艳呈深橙黄色或金黄色,耐冲泡,叶底:较亮,叶脉朱砂红点鲜明,不耐久贮。

〈武夷乌龙〉:外形:紧细,色泽:墨绿带褐色,香气:有明显的蜜桃香,香细而长,有永隽幽远之感,滋味: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味极甘润,清快爽适,厚而不浓,活色生香,喉韵清冽,泡水明净,汤色:金黄,叶底:较亮,红点泛现,优质者均作极品名茶使用。

〈武夷肉桂〉:外形:紧结,色泽:青褐色鲜润,香气:香极辛锐刺鼻,桂皮香明显,早采者带乳香,有诱人之感,滋味味鲜滑甘润,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不耐冲泡,易退淡,而香气则久泡犹存,是其独特之处。

〈武夷佛手〉外形:粗壮曲皱,状似春蚕,色泽:绿褐鲜润,叶背沙粒明显,香气:香浓而清,有明显的雪梨香,故又名“雪梨”,滋味:味极浓厚、较甘润,有梨味微酸,汤色:深橙色而泛红,叶底:粗大如掌而黄亮,红边鲜艳。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

岩茶“名丛”是“岩茶之王”其中包括“奇种”“单丛”。

这些名丛茶,或品质特优,或茶树形状起异,或种植地点奇特,再冠以表示各名丛特色之名称,就形成珍贵的四大名丛,即铁罗汉、白鸡冠、大红袍、水金龟四大名丛。

〈铁罗汉〉:是武夷历史上最早之名丛。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别有松际,色浅香淡。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是否为宋树无据可查考。但据考证,该树三处可以肯定。一处在慧苑岩内鬼洞内,二处在竹窠岩长窠内,三处在马头岩。三者竹窠岩长窠品质最佳,具有特殊香味,尤胜于大红袍,次者慧苑岩的内鬼洞,最差就是马头岩的。有“罗汉赐梦插枝成茶的传说”西王母幔亭招宴,五百罗汉开怀畅饮,掌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回家途经慧苑坑上空时,将手中茶枝折断扔到慧苑坑里,被一老汉拾回家,罗汉托梦给老汉,嘱咐他要将茶枝送回栽在慧苑坑中,翠年制成茶,此茶能治百病,而得名“铁罗汉”。

〈白鸡冠〉:相传明代某知府下榻武夷,其子忽染恶疾,腹胀如牛,医药罔效。有一僧侣奉一小杯茗,知府啜之味特佳,就将所余授其子,子病即愈。问其名,僧答白鸡冠。于是奏于帝,帝尝之大悦,赐予御茶,“白鸡冠”,另有传:说武夷慧苑寺有一僧人,见一只凶猛的山鹰要捕捉锦鸡幼子,母鸡奋力搏斗,被山鹰击伤,医治无效伤势过重而死掉,僧人把母鸡埋在寺后茶园里,翠年成然长出一株嫩叶呈白中带淡黄色叶片,又嫩又鲜,向上卷曲,展开似如鸡冠,制成的茶故称“白鸡冠”

〈大红袍〉是四大名丛之魁首。创于清代道光年间,产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母树只有六棵。

相传清代一文人赴京赶考,行至天心寺突发病,方丈敬献九龙窠茶于书生饮用,顿觉病痊愈,赶考中状元,为感奉此茶救命之恩的方丈,亲临茶崖,焚香礼拜,亲将身披红袍盖在茶树上,故后来大红袍由此得名,又传:因茶树高悬崖上,人上去摘困难,就用训猴办法,让猴登崖去采茶之说。再有就是受过皇封御赐而得名的县丞,每年春季采茶时期都亲临九龙窠现场,焚香礼拜,设坛诵经,并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不久采茶人高喊“茶发芽”待红袍揭下见崖上茶树果然发芽了,而且茶树鲜芽红艳如染,就赐“大红袍”流传至今。

〈水金龟〉:据说该茶树原长在天心岩杜葛寨下,一日倾盆大雨将顶峰茶树冲至牛栏坑的半岩石凹处,枝条压得纵横交错,形似龟背上的花纹与其它众树不同,绿叶浓密,油光发亮像只大金龟,故被后人命名为“水金龟”。

武夷岩茶以山水奇伟而得名,古人诗云:“武夷山水天下奇,曲曲山回转,峰峰水倒流。真有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九曲十八湾的奇观”。郭沫若在1962年游武夷山时赋诗一首:“九曲清流绕武夷,棹(zhao划船的浆)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竟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觞:(shang)古代喝酒用的器具)和“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综上所述:中国十大名茶按茶叶分类,其中:绿茶属不发酵茶类,有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茶,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和都匀毛尖茶;红茶属全发酵茶类,有祁门红;黄茶属微发酵茶类:有君山银针茶;青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有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其余,像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黑茶(紧压茶)属后发酵茶类:有普洱茶、六堡茶、沱茶等。除十大名茶之久,他们均属名茶行列。

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维吾尔族维吾尔习俗

下一篇:英国和俄罗斯饮茶习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