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紫砂壶的秘密(全图解)

时间:2023-01-29 11:42:49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形成紫砂矿的自然条件:

宜兴丁蜀镇地处太湖之滨,雁荡山脉北线余脉。二千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带着大量的铁元素,撞击地球,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群,在有人类活动以来,不断地围岸筑堤,形成今天的太湖。在现今的太湖大堤之外,在上古以前,分布着众多的边缘卫星湖泊群,经过二千万年的风风雨雨,湖泊群逐渐於塞成水网藻泽地带,并把小行星带来和铁逐渐稀释并随淤泥均匀地沉淀在湖泊之中。

在二千万年前,在我国的东部内陆,由于地球板块的碰撞,开始造山运动,经过二千万年的成长,形成了今天的雁荡山脉,宜兴的丘陵山区,处在北天目山脉(北雁荡)的余脉上,通过近两百万年来逐渐形成。

在宜兴丁蜀镇区,分布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蜀山、西山。其中只有青龙山是石灰岩山,而且最高,其余各山势基本分布在青龙山的山背线上。说明青龙山是来自地层深处,是主峰。在上古以前,这一地区是由湖泊逐渐被淤泥淤塞成滨渎藻泽地带。解放前,宜兴大部分地区还是水乡泽国,现在很多地名就反应这一特征,如:圩、荡、渎、渚等地名。由于青龙山、黄龙山、乌龟山成鼎立之势,所以古称鼎山,后应用简化字,三山又成丁字形,故而改成丁山,因开采业和城市化进程,三座山现只剩殘丘。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青龙山在地层深处逐渐崛起,并顺势托起西山、黄龙山、蜀山。其中西山的土层最厚,就是说,西山最年轻。

由于黄龙山是土性山丘,在长期的东南季风的风雨侵浊下,南坡水土不断下滑,所以形成南坡缓、北坡陡,南边高、北边低的地形。在地表的同一矿脉,南坡已被雨水冲刷下滑,而北坡保存完好,所以,在已经发现的矿脉都指向北坡。在地下更低层,应该存在着南北相连的矿脉,就是说在南坡地下也有紫砂矿脉,紫砂门事件后,政府部门调查紫砂资源分布情况,在汤渡之南钻井,探出非常优质的紫砂矿。事实证明本理论是成立的。

当沉入地下的沉泥与空气隔绝,在地质压力下逐渐脱水并不断岩化,这就形成了原始矿源,由于在地下不同层位的初始矿源因脱水时间的早晚不同,岩化程度也就不同,所以,在黄龙山上可以看到从粘土到岩石的不同质地的岩化物。通常在地表层近点的矿源,一方面,水份下沉,另一方面,地表蒸发,矿源的顶层和底层就最早开始岩化,在中心部位最晚岩化,所以,矿脉都在岩石之中。除了矿脉,也可能会形成矿床、矿穴、夹层等散矿的紫砂矿。

在地表深处,在不同的层与层之间,会有水道或地下河,在通常情况下,矿料层之间的水份,是向下渗透,向上蒸发。当完全脱水时并在地质压力下矿料进入岩化过程。在矿层的外表特别是地表面和地下面最先脱水,中心处是最晚脱水,就好比我们搓个泥团挂空中,最先干的是表面,最后干的是中心。当表面开始岩化时,就生成了一条矿脉或一片矿层。这条矿脉就开始由外到里逐步岩化,岩化的过程是:粘土-高龄土-紫砂(朱泥-红泥-普泥-硬砂泥)-陶土(甲泥)-岩石-花岗石。

当矿脉中心岩化成朱泥或红泥时,中心最后的水份就凝结成外壳坚硬的蛋状鹅黄,在鹅黄中心,实际是最后开始岩化的泥。当矿脉中心岩化成硬砂矿料时,鹅黄也岩化成石红。石红是紫砂泥调色的最佳天然原料。

        上图是一块已经岩化有砂性的小煤窑朱泥矿料,削掉一个角,矿料里呈现出一窝细腻的湿泥,说明原始矿料在脱水的过程中有整体匀速的脱水,整体矿床最后脱水的地方是中心或者是易积水点,中心点最终岩化成鹅黄、石红。鹅黄石红虽然稀有,但都不是紫砂。矿料里也有局部点状的蓄水,上图中的矿料就是,点状水的分布有疏有密,这是同一块矿料存在不均等的岩化,由于最后干的地方的外壳已成刚体,内部已不存在地质压力,即使在以后的岩化过程中也没有向紫砂演化的条件,最终向粉质岩体演化,当岩化到硬矿料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鸡眼,所以,鸡眼不是紫砂,鸡眼越多的矿料越差,下图就是点状水形成鸡眼的矿料。在炼制紫砂泥时,要尽量把鸡眼物质除去干净。

很多人特别关心本山绿泥,本山绿泥的形成条件比较高,而且很特别,所以说本山绿泥是特殊的泥,据史料记载和老一辈开矿的人说,要找本山绿泥,首先要找到甲泥层,在甲泥层中必须要有紫泥层,还必须是深紫或黑紫泥,含铁量高,就是说有紫泥层也不一定有本山绿泥,但在相近的地质环境下也可能会有本山绿泥。在紫泥层中的本绿层,薄处只有三四厘米,厚处也只有十五、六厘米,呈一条线状,俗称龙筋,又叫泥中泥。这是典型的共生矿,紫泥矿是层页岩,而在其中生成的本绿却是呈段泥特征。紫泥的物理特征是长石结构,本绿的物理特征呈石英结构,而石英的烧结温度远比紫泥类高,而且本绿的含铁量又是非常高。温度烧低了容易吐黑,而要把泥料里三氧化二铁烧成晶体铁,即四氧化三铁,又会释放出氧气而起泡。所以,本绿在以前只做装饰泥用,为什么不做壶?原因很简单,一是难制作,二是要烧高温,三是烧成后成品率非常低。

区别紫泥类、段泥类的依据:湖床是由淤泥沉淀,一层层象纸一样叠加而起,每一次洪水都会沉淀一层,所以,原始湖床岩化后就成为千层岩或层页岩,当岩化结晶后,就是紫泥类矿,紫泥类矿料的特点就是层页结构,颗粒呈云片状。但地质活动是活跃的,常常会有地陷、地漏、外力挤压等原因而改变原始层状结构,成为混和物体,矿床通常为团聚矿,呈穴形,又叫穴形矿,又因矿穴象瓮,丁山人把瓮头叫团子,最早丁山人称团泥,丁山人说“团”和“段”是一个音,后因以讹传讹变成段泥。当岩化成紫砂时,矿料就合为一体,粉碎成颗粒时呈混圆或不规则形状,这就是段泥。还有一种泥,现在已经成为市场热门泥种,就是降坡泥,产在两山之间,青龙山背之上,黄龙山背之下,由于青龙山的崛起,接壤处的矿层被横向挤压,改变了矿层的原始结构,降坡泥粉碎后,颗粒呈瓜片状,其颗粒特征介于紫泥类和段泥类之间,所以,降坡泥虽然属于段泥,但也可以称为特殊的泥。

矿土之所以能岩化成紫砂,是因为含有一定量的铁,每一层矿土,可能含铁量有所不同,但分布非常均匀,黄龙山矿土的含铁量从小于百分之五,到大于百分之三十的都有,含铁量越低,品质越低,是不是越高越好呢?也不是,最优质紫砂矿料的含铁呈是在18-27%,以前低于8%的含铁量矿料,只当劣质陶土基本不用,高于27%的黑星泥,是在新世纪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才被应用到紫砂壶的制作上,含铁量越高,瑕疵率越高。矿料在地下会岩化,不同的岩化程度,就有不同的品质,下面根据含铁量变化和岩化变化的不同结果,画个图,以供参考。

 

下面这张图片是不同含铁量、不同岩化程度的矿料,在烧成温度、烧成颜色的变化图。含铁量越高,烧成颜色越紫黑,岩化程度越高,烧成温度就越高。但紫砂矿料里不只是含有铁,还有钛、铝、锰、锗、铬等微量金属,这些微量金属在不同的窑里气氛中烧成的色相变化也是很大的,所以形成五彩缤纷的紫砂。

下张图是不同的含铁量、不同岩化程度,对泥料的称呼。

 

根据以上对紫砂形成的介绍,紫砂是岩化的结果,只要条件合适,都可以成为紫砂,所以,黄龙山的紫砂矿,是局部矿和矿脉矿并存。有史以来,直至今天,是以局部型矿料为主。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几号井矿料,是被市场逼着编出来的天书(奇怪注解:市场有逼卖撒谎的情况,而且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因为,买卖双方都只是追逐利益而不是科学理性的去了解所谓紫砂到底是什么。),科学是揭穿谎言的最好武器。紫砂矿料的品质:只与含铁量、铁的分布均匀程度、岩化均匀程度有关,与深浅没有必然关系。相反,如果矿料埋的越深,地质压力就越大,矿料内部的气道就压制的越小,而硬度就越高,品质与成本风险就倒挂了。所谓底槽最好,只是“紫砂门”事件之后,人们找到一个在成本上的合理解释罢了。如果你只喜欢底槽,那可以说:硬砂类都可以称为底槽。最好的矿料,也要经过科学的炼制才能成为优质的熟泥,如果不会炼泥,最好的矿料炼出来的只能说是泥。(奇怪注解:泥料的好坏在于练,原矿的价值只是纯度)

说说传统说法的底槽清:在机械化炼泥之前,矿料经露天风化成小颗粒时,再经碡碌(就是大石球碾碎),将碾碎的矿料冲入化泥池,脂粉泥因溶于水而被流水带走,剩下的是紫砂颗粒,这叫“水漂法”除泥土。大颗粒沉底,小颗粒上浮,当池中泥干到不粘手时就可以取泥,上层泥可以直接锤炼成熟泥。底层大多是大颗粒硬砂,须再经人工碾磨后炼制。这种方法炼出的泥叫清水泥,底层的叫底槽清。这种方法在文革后最终退出历史。(奇怪注解:因此练泥方法才是可以鉴定旧壶时代的好方法,而不是听别人跟你说这是什么什么原矿。)

紫砂矿料形成的原理。

从地球诞生以来,地表的物质不断此升彼降,在地表的物质不断风化,沉到地表下的物质就不断岩化,各种化石就是岩化的结果。当活土沉到地表下与空气隔绝,在地质压力下开始岩化进程,综合各类科学考证的数据,紫砂的岩化历程或说生命历程,从粘土岩化成紫砂的时间,有报告说需六千年,也有报告说三万年,根据生物岩化成化石的时间在两万五千年左右为参考,所以,这两组数据都可采信,最老的紫砂生命历程有报告说距今十八万年,也有报告说三十万年,数据取两头,也就是说最年轻的紫砂在六千年前、最老的紫砂在三十万年前它们还是高龄土或粘土,而现在所有的紫砂在三十万年后都将岩化成为陶土或岩石。(奇怪注解:因此只要满足条件,紫砂矿也是会在丁蜀镇以外的地方存在的,而事实证明的确存在)

紫砂有透气性,内部结构呈晶体状有序排列,这个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前面介绍了在宏观自然条件下紫砂矿料的形成过程,下面就紫砂矿料的微观形成过程作一简单介绍。

黄龙山矿,属于湖泊淤泥沉积,含铁量均匀分布,铁质最先氧化成为分布均匀的微颗粒,这个微颗粒就是形成后来的结晶体的核,叫晶核,形象地说叫细胞核,细腻的沉积泥是微颗粒的优质养料,微颗粒不断成长聚合成为结晶聚合体,排列有序的结晶聚合体就是紫砂矿料。

下图是微颗粒结合成微晶体的过程。

下图是晶体聚合的过程。

下图是晶体聚合体聚合的过程。

为什么原矿好?黄龙山矿料绝大多数岩化均匀,结晶充分,筛选炼制成本低,经科学炼制出来的熟泥品质高。下图是纯正矿料的岩化结晶充分后的排列图。当然黄龙山也存在劣质矿。

 

虽然外山料中也有极品料,但为什么外山料总体不如原矿料?下图就是劣等矿料的特点,劣等料、大部分外山料杂质多、岩化不均匀、结晶不充分。筛选炼制成本大大高于原矿正料,而且很难炼出上乘熟泥。(奇怪注解:矿料的纯度,就是觉得矿料的好坏)

下图是紫砂颗粒的内部结构模拟图。

从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在这聚合体内部是四通八达的,在表面上任何一点,都能和内部相通,中间能储气。为什么紫砂壶泡茶后,壶会香,就是这原理。当我们把矿石碾磨成四十目或八十目颗粒时,这颗粒就是一个结晶聚合体,这聚合体内部是相通的,只要这聚合体不被完全包住封闭,这颗粒上的每一点都能进气出气,颗粒与颗粒间就能传导,颗粒的表面封闭的越多,颗粒间的传导率就越低,封闭的越少,传导性就越好,透气性就越好,当颗粒表面被完全封闭时,这紫砂颗粒,也就完全失去了储气、传气功能。现在市场,人们逐渐认识到紫砂泥料品质的重要性,最好的矿料也要会炼,炼不好,实际就是陶。

紫砂矿料的特征、紫砂矿料的定义。

以上介绍了宜兴紫砂矿料的形成条件与过程,简单地说这过程是“沉泥结果果成砂,紫砂开花花成土”。目的是为了我们了解并认识紫砂矿料,要认识紫砂矿料,就要知道有那些特征,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一下并给紫砂矿料作个定义。

首先是矿料里要有均匀分布一定量的铁元素,铁元素在矿料里最早因氧化而成为微颗粒,也就是晶体的核心,如果含铁量过低,那么,矿料里晶体核的分布就很稀,必然造成矿料岩化后的结晶率也很低,就是粉砂质多,结晶体少,矿料的品质当然就越低,所以,在集体化作业时,这类矿料被视作劣质陶土,没人用。如果含铁量过高,晶核也就过于密集,烧制时就会出现浑身的铁黑、铁熔、铁疵,所以,含铁量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可用矿料的含铁量在8%35%之间,最佳含铁量的矿料在18%25%之间。第二:矿料原料最好,如果处在不合适的地方也没用,必须经过地质岩化,才有固态砂性。第三:地质岩化是个连续的过程,从粘土到花岗岩甚至成玉石都是岩化的结果,那么,在岩化进程中的哪一段才是紫砂矿料呢?都知道,紫砂是晶体相,所以,当岩化到具有晶体结构时的那段历程,才是紫砂矿料,她的岩化进程时间是六千年到三十万年。第四:紫砂矿料虽然象石头,但很容易风化瓦解,她的硬度还远没有到石头的硬度,呈现的是土性,所以,紫砂矿料的本质还是土。根据以上分析,来给紫砂矿料作个定义,不然,很多人还会把紫砂矿料与紫砂壶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混为一谈。

紫砂矿料:是含有适量铁质的、经地质岩化的、具有晶相砂性的陶土。

根据紫砂矿料不同的形成原因,形成两类不同特性的矿料,一是紫泥类,二是段泥类,还有一类就是市场习惯分的红泥类,也分别作个定义。

紫泥类矿料:是含有适量铁质的、经地质岩化的、具有晶相砂性的、呈层页结构的陶土。

段泥类矿料:是含有适量铁质的、经地质岩化的、具有晶相砂性的、呈混合结构的陶土。

红泥类矿料:红泥类又称嫩泥类,是指含有适量铁质的、经地质岩化的、具有细微晶体颗粒的、初具岩性的陶土。

如何理解紫泥类、段泥类、嫩泥类三者的关系呢?作个牵强的比喻:这紫砂好比人类,紫泥类、段泥类好比是人类里的男人和女人,嫩泥类好比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两性特征不明显,但也有男和女。就是说:嫩泥类中既有紫泥类的,也有段泥类的,但由于砂性细微,还体现不出紫泥类或段泥类的物理特征,所以称之“嫩”泥。

-作者-

砂海墨韵,紫砂壶收藏 (ID: kkdd66)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专注从事紫砂十余年。

交流紫砂可加作者私人微信号:66777038

   如对紫砂感兴趣,识别二维码与作者交流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紫砂壶到底贵不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