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寻源漳平水仙

时间:2023-01-28 08:46:18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漳平信息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zp114net每天发布漳平新闻、招聘、美食、风景,粉丝超70000。合作、投稿微:690908668(爆料有微信红包)

寻源漳平水仙

(电视纪录片《寻源漳平水仙》解说词)

  【解说】群山起伏的福建省,自古盛产茶叶

  在众多名扬天下的乌龙茶品种中,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紧压茶,叫作漳平水仙。

茶界泰斗张天福关怀漳平水仙事业

  【解说】 经过百年的传承,漳平水仙茶以其独特的茶饼形状和与众不同的香气逐步引起茶界人士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漳平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漳平水仙茶以其超凡脱俗的品质,不仅成为漳平人民茶桌上的至爱,更成为天下茶客们争相品尝、互相馈赠的珍品。

  成为中国名茶的漳平水仙茶,她的起源、她的品质、她的加工工艺,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然而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山水清幽处。(推出片名)

<<寻源漳平水仙>>

百年水仙茶古树

  【解说】作为中国著名的茶乡,位于闽西南的漳平自古以来种茶之风盛行,茶文化源远流长。据考,从宋代开始,漳平的先民就有了种茶的农事活动,历史上曾经种植有素兰、野山茶、菜茶等原生茶叶品种。到了清代中叶,跟福建各地一样,漳平民间种茶已有相当规模。

  那么,作为乌龙茶系列中唯一一种紧压茶的漳平水仙,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漳平水仙茶发源地---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

【解说】 沿着清澈的九龙江支流九鹏溪逆流而上,过南洋,越中村,就到了古色古香的双洋镇。双洋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在1956年以前,叫做宁洋县。

  据史料记载,上个世纪初,宁洋县的大会村有一个茶农叫刘永发,在考察了当时闽北茶叶的种植、加工工艺后,他从建瓯水吉购买了水仙茶苗带回老家栽培,从而开创了漳平种植水仙茶的历史。

  据老人们说,个头不高的刘永发有个外号叫“石岽古”,意思是说他跟石岽(字幕:漳平方言“石岽”,即棘胸蛙)一样,皮肤黝黑,腿脚麻利,翻山越岭如履平地,奔跑跳跃异常灵活。在外漂泊期间,学到种茶、制茶手艺,于是引进了当时最畅销的正宗水仙茶苗,并把这些茶苗种植在风水独好的大会村牛林坑的山坡上。

刘永发做茶遗址---大会牛林坑

  【同期声】游华平(漳平市双洋镇大会村茶农):

  “这就是牛林坑,以前刘永发做茶叶的地方,现在没人住都倒掉了,(倒掉)三四十年都有了。……这周围左右的山以前全部都是刘永发的。……茶树以前就在这上面,现在全部荒掉了,种杉木了……”

  【解说】为了和当时市场上的其他茶叶区分开来,刘永发在加工工艺上进行了创新。他以武夷岩茶的制法为主,同时吸收闽南乌龙茶的特点,茶青发酵介于武夷岩茶的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的轻发酵之间。这种不忘武夷山原产地传统,又注重闽南周边市场口味的做法,使漳平水仙茶在那个时代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产品远销周边省市。90多岁高龄的游积盛老人谈起当年跟随刘永发一同推销水仙茶的情形依然激动不已。

茶农游积盛

  【同期声】游积盛(漳平市双洋镇大会村茶农):

“……最早就用这个篓,挑着茶叶去南平、福州去卖,还有广东。……刘永发叫我拿到楼上放起来,我就放起来。以前都是用这个篓,不怕雨,不受潮,也不腐烂,是棕叶做的。原来有两担,挑着这个到处去卖,这个篓子都去过福州,还去上海推销过……”

  【解说】由于漳平水仙茶行销甚远,为了方便携带,刘永发灵机一动,将炒揉好的水仙茶,用既结实又没有异味的木制四方模具,把茶叶压制成饼,再用盖好印章的白纸包装定型,然后用文火慢慢烘烤,固香成型。就这样,水仙茶成品由原来的条索状散茶改制成了大约四指宽的方块茶饼,每小包20克左右,每斤茶叶大约25包。这样的茶叶包装既节省了空间,运输过程又不易损坏,方便于长途远洋运输,可以说是刘永发的一大创举。

“永发”商号

  【解说】为了便于销售,吸引回头客,刘永发把茶叶产地的信息详尽地印在了茶饼的外包装上:“永发: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这一十八个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多,一是说明茶叶产自宁洋县大会村七星岩这个地方,二是说明茶叶品种源于闽北的正岩水仙茶并延续了其加工方法,三是标明了制茶人和发售人是刘永发。刘永发把自己的名字当作商号,并打上明显的字号,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漳平水仙茶最早的商号。这件珍贵的文物证明了漳平水仙茶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质量追求和品牌意识。

  采摘、摇青、翻炒、揉捻、压制定型、再包上纸张、用炭火焙干,通过这一系列的工艺生产出来的漳平水仙茶既传承了闽北岩茶的主要做法,又有着自己独到的创新,不仅可以长期保存,香气和滋味也再次得到凝聚和提炼,茶汤金黄透亮,香气清扬持久,让人回味无穷。

刘游合奉宗祠

  【解说】在大会,一直流传着刘游两姓人家联姻的故事:刘姓因招了游姓人入赘,刘游两姓人家便在大会村共同建造了一个祖祠,里面供奉着两姓共同的祖先,因此,在大会,刘姓和游姓实际上是一家人。刘永发去世后,他唯一的女儿继承了他的制茶技术和印章,可出嫁后却不再种茶做茶了,永发记的印章在刘姓后人无法继承时,自然也就传给了游姓后人。

  【同期声】游积盛(漳平市双洋镇大会村茶农):

“印子交过来(给我),我们是亲戚。”

茶人游积盛

  【同期声】游伯尧(漳平市双洋镇大会村茶农):

 “因为是我们自己人,她说我们的技术也学的差不多了,所以比较放心啊交给我们……”

“永发”记水仙茶的第四代传人之一游伯尧

  【解说】这样一来,游伯尧、游加豪、游华平等游姓后人便成了“永发”记水仙茶的第四代传人,他们的技术来自于刘永发的女儿。

中村茶人邓观金像

  【解说】当年,在刘永发的水仙茶加工场,除了他自己的女儿,真正学到本领的还有双洋镇中村村的邓观金。据老人们回忆说,年轻时候的邓观金风流倜傥,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拓过土坯,几乎是一个为饭碗四处奔波的流浪汉。在35岁那年,邓观金来到了大会村,正式拜刘永发为师学习水仙茶制作手艺。

  【同期声】游华平(漳平市双洋镇大会村茶农):

“刘永发这边做茶做了出名以后,中村那个邓观金就到这边来拜师学艺,后来用八台大轿抬他进去中村做师傅……中村离这边有8公里,这座大山翻过去就是中村啦……”

茶人邓金贵

  【同期声】邓金贵(邓观金的侄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以前去打工,打工看看他做水仙茶,那也基本上给他学到了,学到了他就跟师傅讲,他讲你这个茶苗给我一点,我回来去发展,行不行啊,他(刘永发)讲可以,就带了十几头(棵)回来发展,现在我们水仙茶的老发展的地都还在……”

  【解说】邓观金把茶苗带回去后,种植在中村的下盂山后山上,每年扦插育苗,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数年后,茶树长大了,邓观金也觉得自己学艺已成,便另立门户做起了水仙茶。遇到关键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时,他便把师傅请过来,杀鸡宰羊,好酒好菜,隆重招待,生怕师傅留一手,不肯授艺。

  【同期声】邓金贵(邓观金的侄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以前的时候没有车,总不能用跑路吧,用轿子去抬嘛,用轿子去抬过来的嘛。(往哪里走?)就是往山路走啊,就是往这条山路走就是了……”

  【解说】为了让师傅完全放心,刚开始时邓观金使用师傅的“永发”记商号来销售自己制作的茶叶,他还用做好的茶叶与师傅交换同等重量的包装纸张,让师傅大赚一把,并且把每次卖茶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酬金答谢师傅。一直到他觉得自己的制茶技艺可以完全独立,才自己刻制“邓金记”字号,开始独立经营。

茶村中村一角

  【解说】由于邓观金的精心经营,当时,他的茶叶最高产量可达两千多斤,生意做到了福建、广东甚至海外。

  【同期声】邓金贵(邓观金的侄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我们水仙茶最远销到哪里啊?)台湾、东南亚、新加坡,就这三个地方,他那个时候我伯父卖的茶叶一斤卖四个大洋,一斤就四个大洋,现在四个大洋算一下多少钱,一个大洋就一百二啊现在,要四百八啊,现在一斤干的茶叶要四百八啊……

……改革开放以后的时候,他们在台湾还有过问,他讲宁洋李溪邓金记水仙茶,还有追问这个水仙茶名堂……”

“邓金记”商号

  【解说】这个,就是“邓金记”的印章,上面刻着:“邓金记:宁洋县中村乡南风岩自採正水仙发售”。

  从这个印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观金除了把“永发”印章中的茶叶产地“宁洋大会乡”变更为“宁洋县中村乡”外,还把最关键的“正岩”的“岩”字拿掉了。也许,在邓观金看来,他的水仙茶苗是跟师傅买来的,所以,他认为他的水仙茶应该算是漳平本地的品种。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删减,使得后来人认为,今天的漳平水仙是源于本地古茶树,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与历史真相不符的说法。

  【同期声】邓金贵(邓观金的侄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发源地在大会牛栏坑,发展在中村,扩大在南洋,这三个阶段,所以漳平水仙茶发展就这三个阶段,其他地方没有,历史也是这样过来的。”

  【解说】土改时,邓观金被评为手工业资本家,茶山和做茶工具被没收,一度靠“赤脚医生”的行头过日子,虽然活到了九十多岁高龄,可真正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同期声】王廷华(邓观金的养女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这个是邓观金以前房子吃水的地方,要这边挑出去,上面没有水啊,那春天到了四月了,上面有水就不要挑,上面有一条圳出去,到冬天九月了就要这边挑,挑来吃……”

中村茶人邓观金故居

  【解说】在一个风水挺好的山坡上,我们找到了邓观金当年做茶的房屋。历经几十年的风雨,老屋显得摇摇欲坠。

  【同期声】王廷华(邓观金的养女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这几个房间是干什么用的?)那个炒茶的跟煮饭的,这个是烤茶的,那个是脚去踩茶的,包茶的,那上面四间呢是住人的,他请多少人啊?请30个人啊,他做春茶要做千一斤,最多的时候,一千多斤。”

  【解说】在破败的房子后面,山窝的一片竹林下,我们看见了古老的水仙茶树根。经历了几十年的寒暑,水仙茶依然发着枝叶,小心翼翼地伸展着幼嫩的躯体。在对面不远的山腰上,邓观金的坟墓掩映在树丛中,一代茶人,长眠于此。

  邓观金把水仙茶从偏僻的山区小县远销到龙岩、漳州、潮州、汕头乃至于海外,并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关系,对于推广漳平水仙茶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

茶人张旗生

  【解说】话说中村的邓观金做茶名气大了以后,在九鹏溪下游,与宁洋同饮一江水的南洋乡,有个叫张旗生的年轻人慕名前来学艺。于是,张旗生也就成了真正学到邓观金手艺的漳平水仙茶第三代传人。

  【同期声】邓金贵(邓观金的侄儿,漳平市双洋镇中村茶农):

“(你伯父还有教谁做茶叶啊?)就南洋有一个头徒嘛,旗生,姓张,张旗生,他是头徒,他以后去南洋再发展,结果他们吃到水仙茶甜头的时候,他南洋越发展就越多,整个南洋乡都是水仙茶嘛……”

  【解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张旗生的带领下,南洋乡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水仙茶,张旗生同时也把学得的制茶技术在家族和乡亲们中进行传播,从此,南洋乡的水仙茶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经过一代代种茶、制茶师傅的总结提高,南洋乡的制茶技艺渐渐出现了后来居上之势。

  【同期声】张旗生(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茶农):

“……是我去从中村传下来南洋栽的……我开始给(邓观金)买了十株茶苗……种在老房子边上……我们南洋栽水仙茶就是解放后才有人栽种,开始哪里有哦……”

茶人张兴裕

  【解说】新中国出生的张兴裕传承了叔父张旗生的制茶手艺,并成为南洋乡发展水仙茶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张兴裕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对他来说,困难时期上了小学,中学时期又闹文革,刚参加工作就是上山下乡,正想认真工作时又遇到了下岗,一生的际遇真是风风雨雨。幸好他勤奋好学,一边自学,一边请教叔父张旗生,在“四人帮”垮台的那几年里,熟练掌握了水仙茶种植和加工的本领。他也见证了漳平水仙茶在南洋乡发展的全过程。

  【同期声】张兴裕(张旗生侄儿,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茶农):

“(70年代以前)当时很少部分,当时就我们营仑种的也不多,就好象最先我叔叔从中村迁下来几棵种了,以后发展了,反正不多,当时好象是几百棵吧,梧溪就那个华兴跟尾村那边有发展一点,也差不多不会很多,到好象是70年代以后那个生产队那个集体化那个时候就种得有点多……”

  【解说】然而,就像张兴裕的人生一样,南洋水仙茶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几经风雨。

茶村南洋一角

  【同期声】张兴裕(张旗生侄儿,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茶农):

“我那时候刚好是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回乡务农,务农务一段时间到69年才去读书,重新读南洋中学啊,创办了才去读,那段时间好象是,当时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时候,果树啊,好象当时连竹子都砍,绿竹、水仙茶也砍,反正不属于私人的全部都砍掉,只有充公与集体不砍,其他都砍,那时候砍了也是一大损失,老茶树全部要砍……”

【解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放宽,水仙茶的种植迎来了新的春天,张兴裕等一大批南洋乡茶农重新操起了祖业,规模逐年扩大。可是当时价格上不去,销量也少,因此,水仙茶并没有成为当地人民的致富之道。直到2000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漳平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漳平水仙茶”品牌,进一步扩大“漳平水仙茶”的文化影响,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兴办高档次优质茶叶的精制加工厂,引导茶农发展无公害生产,致力于做大做强茶产业,使漳平水仙的茶叶总量迅速扩张,如今的南洋乡已经是家家户户都是茶农,房前屋后都是茶叶,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产业。

  【同期声】张兴裕(张旗生侄儿,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茶农):“……那跟以前对比差很远了,以前才十五块钱啊,十五块钱那以前一个人工可以赚十二块钱左右,十二块钱那就等于赚一天多咯,现在一个人工就赚60块钱啦,不要说,就卖到两百二就相当于四个工啦,无形中水仙茶茶价就高很多啦。”

南洋北寮茶文化村

  【解说】与此同时,漳平水仙茶的质量也进一步提升,经国家茶叶质量监测中心和省农业厅检测,无农药残留、无杂质、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绿色食品要求,在历届各级名茶评比会上荣获几十枚名茶金奖和优质茶银奖,多次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被列入《中国名茶录》,2010年漳平市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县;2013年,“漳平水仙茶”集体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严格考核后,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此,“漳平水仙”这一历史悠久的茶叶品牌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起起伏伏后,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驰名全国。

  【解说】在张兴裕看来,虽然如今南洋乡的水仙茶不管是规模还是产量,都已远远超过了中村和大会,但是漳平水仙茶的传承历史在他心中始终没有模糊过。

  【同期声】张兴裕(张旗生侄儿,漳平市南洋乡营仑村茶农):

“最早的水仙茶应该是从武夷山下来的,从武夷山下到双洋的大会,大会以后才传到中村,中村才慢慢的向南洋发展,南洋发展了以后,南洋的起步趋势比较快,这个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解说】说到这里,漳平水仙茶的来龙去脉已经非常清楚了。正如张兴裕所说,香气如兰似桂的漳平水仙茶,其种苗引于建瓯水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创始人是大会村的刘永发,其中兴时期是中村的邓观金和游氏后人,其形成规模是仰赖于九鹏溪下游两岸南洋乡的广大茶农,而真正产量大增和名气大噪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漳平市历届政府的全力引导推动和茶师傅们精心努力的共同结果。

  这,就是漳平水仙茶的过去和现在。在历尽曲折之后,她出尽风头,她香飘四海,她的前程如花似锦!

  (本文为电视纪录片《寻源漳平水仙》解说词,作者游华东,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漳平市广播电视台

编辑:漳平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广告...........

猜你喜欢

漳平有4人在云南被公安部工作站抓获!偷渡出境诈骗,抓你没商量!

漳平一村民火烧氢气球绳子,不料......

学中国功夫 精气十足助学习!来,咱们一起去功夫星武术馆体验......

漳平溪南的老乡有在吗?我们需要溪南、东湖、下林、久鸣、上坂、金菊等照片,有的请提供给我们,将宣传你们村......

点进入招聘丨求职丨租房丨售房丨二手交易丨顺风车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漳平水仙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