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制作技巧-“皖西黄大茶” 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产量最多的一种茶叶,产于安徽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黄大茶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
制作技巧-“皖西黄大茶”
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产量最多的一种
茶叶,产于安徽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其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黄大茶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油润、汤色深黄、叶底黄色、味浓厚耐泡、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那如何巧妙制作“皖西黄大茶”呢?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1、炒茶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阶段;炒茶锅用普通饭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枝扎成,长1m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cm。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一锅满锅旋,二锅带把劲,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0.25―0.5kg,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2~4min。当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抖散团块,散发水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间,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2、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min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3、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进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4、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kg左右;和瓜片茶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待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min,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