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政府机关上班时,单位里有一个小茶厅,常供一些茶饮。一日与人邀约谈事,点了一杯人参乌龙,喝觉美妙可口,茶味甜而不腻,香而不重,口腔周围满满生津,滋润舒适,比嚼口香糖更觉清新爽口。便常喝此茶长达半年。
一日厦门友人来长出差,带来一盒凤凰单枞赠我,言茶厅那种人参乌龙品质粗俗,人参亦非正品,不过是普通乌龙茶加放了人工参粉,添加香甜口感而已。一时恍然大悟,汗颜,便再未喝。
岁月浮游,如同清草上的露珠,滑落在泥土里常无影踪。2005年工作变动北上京城工作,其间亦认识且品尝了不少各式茶类,如当地人爱喝的茉莉花茶、安徽的六安瓜片、贵重稀有神秘的安化黑茶鼻祖渠江薄片、武夷山的大红袍、漳州的奇兰白芽、潮州的凤凰单丛、广西的六宝、云南的陈年普洱,不胜枚举。
前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常赴紫砂之都宜兴考察,认识了紫砂界省、国家级不少大师,尤以当代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一脉传艺之后为多,对茶道与器皿的认知及见解精益了不少。
宜兴,古称阳羡,此地的茶,自古以来即有,且有“茶的绿洲”盛名。而此地独有的紫砂泥料更是一绝,称为金玉紫砂。
自明正德年间紫砂盛始,制成壶后,名家辈出。因其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易保温,独特的透气性能诸多妙处,加之器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业已成为茶具界的“贵族”之首。
北宋梅尧臣曾以诗赞曰:“小石冷泉皆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亦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潇有余清。”宋词《满庭芳·试茶词》有云:“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园……”
那年初到宜兴,正是春上三月,宜兴明前绿茶恰逢盛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李昌鸿夫妇及其子女热情款待吾等数人,取出当季春芽上品,饮后顿觉不俗。
因其贤夫妇伉俪皆为顾景舟大师嫡传弟子,又同为老紫砂艺术厂的工作人员,对茶器的要求更是讲究,精益求精。“好壶配好茶”,“好马配好鞍”,陶艺世家皆是“以壶养壶”。
沽一席茶,须得配上四五把不同泥料器型的壶。一壶泡茶叶,一壶注水,旁的几把陪侍,若绿茶喝过换红茶,须得再换一壶,改呷普洱时(宜兴唤喝茶为呷茶),便再择换他壶。这样以壶养壶,茶味方可保持纯粹自然,不会窜味。
当时坐在雕花的木窗下,品着温香的茶水,望着对面的白墙黛瓦,竹海青涛,小桥流水,窗外细雨淅淅沥沥,竹风飒飒,有啾啾鸟鸣,轻轻穿过毛发般雨丝,直觉六腑通明,腋下生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这正是江南的好风景中,尘世一切纷扰,喧嚣似已归隐清风明月,浑然已忘,大有优游成仙之感了。
既是学了这陶艺大家的呷茶方式,又识得了紫泥、朱泥、段泥、绿泥、红泥之类的制壶材质,鉴赏各个器形便也一应而上。后因常去,看多了,便知晓了泥料好坏,开始品评各个器形美观与否,如美人肩、竹段、提梁、供春、鱼龙、井栏各种壶型常能一语道出,又知“三圆不如一方”,或能小辩真伪,伊如大家。
又平素对檀香有所僻好,故常煎茶烧香,独处禅室,于茗香缥缈中信手涂鸦,当是日之幸事也。后又在贺敬之老师的支持下,策划主持了“文化部首届紫砂艺术大师精展”,有数十位紫砂名家欣然参与,贺老亲题“金秋茶叙”以示鼓励,一时间,于业界倒是获得少许掌声。
主持数档紫砂艺术栏目《壶魅天下》,讲讲茶道,紫砂艺术与养生之类的传统文化。“自古茗壶似名人”,无论大小,对于文人而言,久之淫浸,诸多鉴赏,便对茶具不免偶有挑剔之心了。
近年来,许是睡眠不如从前好的缘故,便逐渐减少了喝茶的次数,有时甚至整日整周不饮。不过是偶尔知晓新到茶种,一时兴起,浅尝辄止。各种精美的高品紫砂壶倒是收藏了不少。
茶对我,曾是年青岁月中相伴的一个美丽的回忆。那时心思如茶清、如茶甘、俗世少扰,有着芬芳深入的好睡。茶香袭鼻生津、美味香甜的满心欢喜,是那段光阴日常的快然怡情。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