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黑土地保护工作备受关注。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牢牢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依法护土、技术护土、协同护土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东北黑土地保护贡献了吉林智慧和力量。
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
8月的吉林大地,田畴葱绿,一派生机。
7月22日,伴随着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在吉林长春的成功举办,“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正式公布。这是东北黑土地保护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其背后是吉林省坚持依法护土,从法治建设层面为黑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保驾护航。
时间回到6年前。2015年3月,吉林省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制定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历时3年,经立法调研、形成草案以及多次反复研讨修订,2018年3月,由省人大组织农委、国土、发改、水利、环保、林业、财政、畜牧等多个部门共同起草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省人大审议,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从法治意义来说,《条例》是全国第一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规,填补了国内立法空白,对黑土地实现了依法保护,也标志着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时间拨回一年前。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考察,语重心长地说道:“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这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考题等待答卷。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黑土地保护,今年3月,吉林省委建议修订《条例》,将每年7月22日设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5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修订,将此建议在《条例》中予以明确。
在依法护土上,吉林省走在了前列,但这并非一个偶然现象。深究背后,这得益于吉林省强化机构建设,同时为黑土地保护清晰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2020年吉林秋收场景。作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作的主抓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加强规划政策制定,不断推进政策落实落地。2019年联合6部门共同制定了《吉林省关于落实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目标和保护路径;2020年,为深入推进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地,印发《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2021年,又牵头起草《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不断强化政策推动。
吉林黑土地保护的组织建设也同步发力。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吉林省粮食安全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聘请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27名专家组建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抽调6名骨干成立黑土地保护工作专班,设立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在省土壤肥料总站加挂省黑土地质量保护监测中心牌子,为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机构保障。
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退化的重要原因,要促使农民改变这一观念,需要提供多种有效的技术模式。
“这片地用得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连日来高温少雨,这项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明显!”眼下,正是田间管理作业的关键时期,望着眼前比人还高、挺直“腰杆”的玉米,长春市九台区纪家镇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感到欣喜。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张凤财来说并不陌生。“刚开始推广时我就用了,最初只有15亩,现在6000多亩都用了这项技术,丰产丰收有保障。”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张凤财“结缘”的10余年,助推了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凤财合作社已成为这项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
凤财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正是吉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缩影。2012年,吉林将保护性耕作作为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在部分县市示范推广。2015年开始,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持续加大保护性耕作补贴力度,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2020年,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1852万亩,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四省区第一位。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将扩大到2800万亩,比上年再增加1000万亩。
如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吉林特色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并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全覆盖、条带覆盖、条带旋耕等多种模式。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梨树县保护性耕作方式时,肯定了“梨树模式”。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十指攥成拳,保护齐发力。吉林省通过强化综合施策,按照“控、增、保、养、调”的技术路线,探索形成除了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还包括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10大黑土地保护模式,使黑土地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吉林省依靠10大黑土地保护模式,以秸秆还田为主要抓手,综合应用深耕深松、有机培肥、养分调控、粮豆轮作以及坡耕地治理等技术措施,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树立了样板。
抓实监测评价,保护效果看得见。吉林省通过不断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黑土地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全省耕地质量状况长期精准监测。截至目前,共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99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235个,耕地质量调查点近1万个,覆盖全省9个市50余个县市。根据2019年发布的全省耕地质量情况通告,吉林耕地质量等级为4.19等,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个等级以上。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一望无际的广袤黑土地,大豆长势旺盛繁茂,玉米也愈加茁壮翠绿,盛夏的长春市农安县陈家店村农田充满生机。
通过多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配合实施秸秆翻压还田、堆沤还田、增施有机肥、玉米大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等黑土地保护技术,该村蹚出了一条“用养结合”的路子,让原先肥力下降、土层变薄的黑土地转变成如今的沃野良田。
东辽县安石镇千亩有机水稻迎来收割季。
要让黑土地保持可持续性利用,科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年2月,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亲自带队,赴中国科学院协商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3月29日,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签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并启动实施。
这是一场黑土地携手保卫战。双方统筹院省力量,开展跨学科、跨地区、跨部门协作,将建设3个万亩级黑土地保护利用核心示范基地,集中攻关黑土地保护核心技术。
作为国内顶尖科技的集大成者,中科院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这是在系统总结“黄淮海”“渤海粮仓”等农业科技攻关重大任务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三省一区合作开展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概括地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解决黑土地保护的四个重大问题。一是将重点通过黑土地退化过程与机理研究,从科学原理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种植创新资源研究,从技术体系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是通过构建感知与监测体系,从轮作区域上解决“在哪做”的问题;四是通过智能农机研发与推广,从实施载体上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按照科技会展框架协议,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建立黑土地保护示范区,计划分阶段逐步完成1万亩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分为核心展示区和综合示范区,主要开展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技术模式、秸秆掺混还田耕作模式、保护性耕作米豆轮作与覆盖作物种植模式等技术模式,达到黑土地保育与产能提升技术示范的目的。
作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践的一块“样本田”,陈家店示范区已建起750亩示范田,主要包括450亩的秸秆掺混还田节肥增效技术和300亩的大豆玉米育种展示,配套技术包括无人驾驶与变量精准施肥技术、新型生物肥料与高效施肥技术、秸秆促腐技术、深松追肥、生物防控技术等。
守护一方黑土,筑牢东北粮仓。下一步,吉林将持续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把黑土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在白山黑水间续写东北黑土地保护新篇章。
本文:打赢黑土地保卫战,吉林有3招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nongye/zixun/285826.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科技让豆制品“美味”与“安全”齐驱
下一篇:下半年开局稳健 全年经济稳定增长潜力足
标签:打赢黑土地保卫战,吉林有3招
领略过《早春图》里的无限生机,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中的大美河山,在《张好好诗》中欣赏了女性之美,也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至情。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阮桂源起初并未想过自己会一直坚守在茶行业。大三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桂源跟同学喝到了教授私藏的好茶。当时被茶香吸引的两人没有任何...
在何坝镇水河村的生态茶园内,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行走其间,沁人心脾。茶农们或拿着布袋,或手提竹篮,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采摘今年的首批春茶。他们双手上下翻飞,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