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台又称“盖碗茶”,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
四川等地人民的传统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盖碗茶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盛行于清代的京师,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茶。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地都流行。
八宝盖碗茶
配料:
茶叶、枸杞、红枣、桂圆、冰糖、胖大海、杏干、菊花、葡萄干、山楂、月见草花按季配装。
将各种茶料放入碗中,加沸水冲之,第一次加水用茶盖滤去,曰之流茶,二次加水便可饮用,即冲即饮,其茶具选用陶瓷制品为佳。八宝茶是宁夏回族上百年传统饮品,全部由天然原料配制,有多种营养元素,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剂和防腐剂。口感纯正清甜,清香醇厚,是一种理想的四季饮品。
茶有茶道,器亦当体其道。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嗜茶者,爱品茗,好茶道,也极重茶器,无意或有意中体现和完成了茶器道与实用并重之目的。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其中,自有道理。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
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写到此,我也要弃壶而用盖碗了。
成都盖碗茶
盖碗茶是成都市的“正宗川味”特产。凌晨早起清肺润喉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劳心劳力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好友会聊天一碗茶,邻里纠纷消释前嫌一碗茶,已经是古往今来成都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
成都的盖碗茶,从茶具配置到服务格调都引人入胜。用铜茶壶、锡杯托、景德镇的瓷碗泡成的茶,色香味形俱配套,饮后口角噙香,而且还可观赏到一招冲泡绝技。大凡盖碗茶的茶馆中,堂倌边唱喏边流星般转走,右手握长嘴铜茶壶,左手卡住锡托垫和白瓷碗,左手一扬,“哗”地一声,一串茶垫脱手飞出,茶垫刚停稳,“咔咔咔”,碗碗放入了茶垫,捡起茶壶,蜻蜓点水,一圈茶碗,碗碗鲜水掺得冒尖,却无半点溅出碗外。这种冲泡盖碗茶的绝招,往往使人又惊又喜,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宁夏八宝盖碗茶
三泡台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汉族饮茶习俗传入西北,与当地少数民族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
领略过《早春图》里的无限生机,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中的大美河山,在《张好好诗》中欣赏了女性之美,也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至情。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阮桂源起初并未想过自己会一直坚守在茶行业。大三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桂源跟同学喝到了教授私藏的好茶。当时被茶香吸引的两人没有任何...
在何坝镇水河村的生态茶园内,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行走其间,沁人心脾。茶农们或拿着布袋,或手提竹篮,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采摘今年的首批春茶。他们双手上下翻飞,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