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冷链物流网

冷链传播可信吗?国外专家说辞为何暧昧不清

时间:2025-02-14 19:54:21来源:food栏目:冷链新闻 阅读: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冷链传播是一种“可能”的新冠病毒引入途径。

对于这一判断,不少西方专家表示怀疑,他们的依据是:冷链传播的情况只在中国发现,其他国家很少发现新冠病毒从一个物品的表面感染给一个人。所以他们认为,这很可能是中国转移视线的“烟幕弹”。

据《自然》的一篇报道显示,荷兰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所的一位病毒学家此前持支持观点,并曾表示野生动物的冷冻肉曾与埃博拉等病毒的暴发有关。但这一观点后被更正,支持性评论也被删除,因为该专家后来解释说,他又认为没有此类报告。

针对冷链传播,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是“烟幕弹”,有的先支持后来又撤回……

工作人员对进口冷链食品卸货区进行消杀。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国外专家的说辞为何如此暧昧不清?冷链传播究竟可不可信?为什么只有中国报告了这一途径?8月底,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对包括科技日报在内的媒体给出回应。

文 | 张佳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ID: kjrbwx),原文首发于2021年8月31日,原标题为《冷链传播可信吗?国外专家说辞为何暧昧不清》,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发现冷链传播,需要本底“清零”

和人传人的传播不同,冷链传播是隐秘的。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解释,污染了新冠病毒的冷链产品感染了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就是零号病例,零号病例在疫情最初传播时起主要作用,而在疫情传开之后,社区传播起主要作用。疫情发生后,若不及时开展系统的溯源调查,会将冷链隐秘传播的证据“掩盖”起来。

如同一旦雪地上交织着脚印,将很难发现第一个出现在这片雪地上的脚印来自谁、来自哪个方向。

中国在北京、大连、青岛等地发现冷链传播,均是由于在“指示病例”之后,继续追查,通过流行病学、血清学和基因组溯源,最终由证据链牵引着发现了在冷链中隐秘传播的病毒。

“本底清零是一个地区能够找到冷链传播的前提。”许文波指出,想牵出“冷链传播链”,需要先找到“线头”,才有可能“顺藤摸瓜”继续追踪。

一个地区的“零号病例”正是“冷链传播链”的“线头”,如果一个地区已经形成了大流行的趋势,将不具备找到“零号病例”的前提条件,那么将很难觉察到冷链传播。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之所以能够最先认识到冷链传播,是因为中国始终秉持‘动态清零’策略。”许文波说。

中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策略,使得冷链传播线索的寻找背景始终犹如初雪刚刚落下的雪地,容易发现“零号病例”,容易追踪隐秘传播的路径。

2

发现冷链传播,需要主动监测

“冷链传播的溯源只有主动监测才有可能找到,而且需要有效的监测系统和科学家团队合作。”许文波说,中国依托全国的流行病和实验室监测系统,采取对所有病例实施报告,而且进行追踪溯源的策略,但大部分国家并不是这样。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测系统,即便存在冷链传播也不会被科学家关注到。

许文波列举了两种被遗漏的可能。

一种可能,冷链传播感染的首个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但由于症状不严重,根本没有进行核酸检测,也没有看病就好了,那将无法觉察冷链传播的存在。而在中国,现阶段所有从事冷链相关工作的人员都会进行定期的核酸检测。

另一种可能,该地区并没有对冷链新冠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即便出现了冷链感染传播病例,没有人对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也不会刨根问底,感染者的病毒是哪里来的,将无法发现冷链传播。而在中国,流行病人员和实验室专家通过调查,明晰每一例感染者感染路径和每一个传播链的病毒基因组亲缘性关系及其感染来源。

事实上,在国外的很多地区,由于感染者众多,已经不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研究了。

3

冷链传播虽难,必须监测

即便本底清零、主动监测,也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现冷链传播。

“归根结底,冷链传播是小概率事件,加之受污染冷冻物品在每一个箱体上和外包装上不均匀分布,大海捞针一样很难发现病毒载量高的污染箱体或外包装,抽样采集的样品病毒载量往往难以分离到活病毒,这为冷链传播的发现更增加了难度。

”许文波说。

资料图:工作人员现场采集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样本。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难上加难的是,在国际冷链物流运输中,运输的货品往往会高达几千吨。这使得小小的新冠病毒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新冠病毒一旦经由冷链感染零号病例,一地的疫情将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需少量能存活的病毒、一个感染的病例,就有可能造成一次大规模的疫情。

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为病毒提供了很好的存活空间。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不会被冻死,温度越低反而活得越长,液氮里甚至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冷链传播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主任马会来给出三个理由:一是周期长。冷冻的病毒像种子,储放一两年,一旦条件合适,随时可能引发新疫情;二是范围广。能够实现病毒跨区域、跨国家甚至跨洲际的远距离传播。三是传播难防。通过接触物体表面直接传播,涉及冷链加工、冷链运输、产品消费者等多方面,难以防范。

中国科学家认为,冷链传播作为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建立全球统筹机制,协同探索阻止冷链污染和传播的机制、共同探索应对远距离传播风险的对策。

TIPS:冷链传播不是新冠病毒独有,早有先例

诺如病毒经常通过污染了病毒的贝壳类海产品通过贸易冷藏或冷冻远距离运输,这也导致了国际经常发生生食海产品导致感染诺如病毒,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毒也会通过污染了甲肝肝炎病毒的草莓传播,如果摘草莓的从业人员携带甲肝病毒,将会把排泄的病毒污染草莓,草莓通过物流,实现近距离或远距离运输给各地食用者(没有清洗干净的草莓),导致感染。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

上一篇:冷链短期爆发,长期受困|钛媒体·封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 聚焦年轻群体的“兴趣消费” 茉酸奶推出《
  • 新疆喀什至深圳冷链专列启运 特色水果“走
  • 餐饮冷链的特点有哪些?餐饮冷链物流服务规范
  • 静宁县威戎新区乡村振兴冷链物流园项目建设
  • 深圳冷库出租公司有哪些?深圳冷库仓库出租信
  • 江苏银宝集团举行冷链物流仓储项目专家评审
  • 2023冷库论坛:绿色节能成趋势,冷仓布局正回归
  • 投资15亿元 麻阳智慧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项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