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诗思与茶道

时间:2024-11-08 20:12:08来源:food栏目:茶百科 阅读:

 

    饮,在中国是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事。民谚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仅是解渴治病的优良饮料,更是待客的传统礼品。在我国南方农村,即使生活很困难的人家,客人上门也一定先敬茶。尽管是自己采制的粗茶,又是泡沏在粗笨的大瓦壶里,但主人从容端出来一片恭敬和赤诚,表现出一缕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意,客人感动,主人高兴,两颗心一下就拉近了。而在诗人那里,饮茶的内涵更扩大,已从实用的解渴、治病、待客功能,上升到欣赏、交游、娱乐、养性和艺术创作活动。茶是诗人们讴歌的主要对象之一,在他们笔下,那茶树、茶园、茶色、茶功、茶具、茶形、茶会等无不被诗化,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光彩。我们研读历代流传的茶诗,分明感受到古人品茶论道,追求哲理、修身养性的生活情趣。

    唐代诗人曹邺,写他品茶与做诗的体会说:“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故人寄茶》)夜里诗友来了,月下烹茶吟诗。看着碧绿的茶叶慢慢地沉到碗底,泛起一阵乳花和清香,喝到口里,精神一下焕发起来。好象被堵塞的水流立即疏通,诗思就如泉涌发,几天都收不住。伟大诗人杜甫曾写他以茶引诗思的情景:“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重过何氏五首》之三)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生动描绘了何氏主人招待好茶,激发诗人创作的图景。茶的神力使他感到周围的景物都活跃起来,平台上落日依依逝去,春风抚拂着主人请客品茶,旁边晾衣杆上的翡翠鸟,禁不住唱起歌来,蜻蜓立在钓丝上似乎准备起跳。为了捕捉稍纵即逝的诗情画意,诗人就近斜靠在石栏杆上,顺手摘下梧桐叶子,命笔写起诗来。结句强调今天兴致特别高,以后不一定再有这种机会,表示感谢主人招待的茶好。卢仝的一首七言歌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历来脍炙人口,人们推崇它是茶诗的代表作。其中的“七碗茶”,刻画茶与诗思的神奇作用,非常透彻生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当然,我们不能把“七碗茶”机械看为实数,因为诗需要想象和夸张。但从一碗到七碗,写出了品茶逐步入神的过程,描绘了诗人们被茶引发的艺术灵感。开始“喉吻润”,还是茶的基本功能解渴。进而“破孤闷”,就排除了生活烦恼和杂念。继而“搜孤肠”,文思活跃起来,下笔如有神。再往后就是精神无比兴奋,发泄一切不平之慨,直至自我陶醉飘飘欲仙了。古今文人之所以无不爱茶,由此可见一斑。

    茶与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使茶成了诗人广交朋友,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北宋诗人欧阳修就有赠茶诗:“颍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送龙茶与许道人》)前四句写许道人,行踪无定,深夜拜道坛,表示对他的敬仰;后四句介绍这种龙团茶必须用泉水烹煮,才能显出它特有的色香味来。竭力赞扬此茶之美,表明自己赠茶的诚意。唐代诗人姚合的《乞新茶》,写得更为别致。“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产于峡州(今湖北宜昌)的碧涧春,号称“茶之绝品”,相传人要斋戒,断了荤菜和辛辣食品才能采摘。可见其品质高贵,不是寻常用钱能买得到的。作者是与贾岛并称“姚贾”的中唐著名诗人,又很喜欢这种名茶,那就只好拿出诗人的身份和作品去乞求一点新茶。结句颇幽默,“借问山翁有几人?”这种情况不多啊,总不能不给一点吧。

    诗人们饮茶,从品其味道,进而玩其色泽,赏其形制,讲究烹煮方法、火候、用水、用具,以至饮茶的特殊环境等,所以总要亲自动手。中唐诗人卢仝的名句是大家熟知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自煎自吃自赏,自得其乐。白居易的“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山泉煎茶有怀》)却是自己煎了好茶,没有机会与爱茶的朋友共享,感到美中不足。刘言史的一首五言古风《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就写好茶要与朋友共享,特意到野外去煮,以求茶得正味。“粉细越笋芽,野煮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堕巢薪。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时,自啜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他得到越州的好茶,约诗友野游。他们自己动手,选泉敲火,拾柴发炉烹茶,一切都要大自然的,不让干扰茶的正味。果然茶水色清味爽,氤氲迷人,提神醒志。这次野外烹饮的体验,可与摆脱名利的高士论道了。

    晚唐诗人皮日休与陆龟蒙,爱茶,颂茶,专门写了十首唱和诗,分别歌咏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籝(篮)、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皮日休首唱一首,陆龟蒙就奉和一首。他们热情描写茶乡的风情、茶人的疾苦、茶具的形制、制茶和煮茶的方法等,成为诗坛一盛事,也留下一份珍贵的茶史文献。北宋诗人苏轼说:“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要知玉雪心肠好……从来佳茗似佳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他指出茶贵在天然素质,自然行云洗涤,具有玉雪心肠好。也就是说,要避免人间给予污染,就象保护美人的天生丽质。“从来佳茗似佳人”,既是茶的哲理的形象表述,也把人们对名茶的欣赏、珍重、挑剔、爱护等心情作了生动概括,所以传为千古名句。

    斗茶起于评选贡茶,后来也成为群众的品茶活动。宋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之水烹之,而次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人其所赍宜尤高,而又第之,然大较皆精绝。”范仲淹的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被人认为可与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媲美的名篇。诗中描写了武夷奇茗与北苑贡茶等比赛的情景。“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看来是几个爱茶的朋友相聚,各自拿出名茶来比试。或取江水,或取泉水,各人施展烹制的技巧,然后注入杯中轮流品尝。着重比较其入口的味道与鼻闻的茶香,就分出名次来。得胜者飘飘然如登仙,失败者丢面子也只好认输投降。

    分茶是一种茶艺,在自娱自乐中修身养性。“时人谓之茶百戏”(宋陶榖《清异录》)南宋诗人陆游常以分茶自娱,排遣郁闷,调节心情。他那首被人广为传诵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写道:“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据《渭南文集·跋松陵集三》,淳熙十六年(1189年)四月,他寓居京城砖街巷街南小宅之南楼(今杭州孩儿巷)。当时他是由去年回京任军器少监(《宋史·职官志》说是有名无事的闲职)转为礼部郎兼膳部检察。除了有时陪侍朝廷宴请公卿的礼仪外,仍闲得无事,到这年底就被免职了。这首诗可能写于次年早春,又一次被罢官离京时。诗人抒发了积极要求抗战却屡遭排斥的愤慨和进退两难的忧伤。他自责为什么老是到京城来,明知官场那么龌龊,但报国之志又促使他一再争取机会,哪怕有一线希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生动地表现了这种既懊恼又寄予希望的心情。一夜无眠,静听潇潇春雨敲击头上屋瓦的声音,何等烦闷!但早晨巷口叫卖杏花的声音,传来春的信息,又感到了新的希望。接着他就用练书法和分茶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最后安慰自己不必太伤感,前途还是光明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已说明分茶是一种茶艺游戏娱乐,主要是观察“细乳”,即煎煮时茶的泡沫变幻形状,而这要在“晴窗”即清净的环境中进行。

    杨万里的长诗《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记一个老和尚怎样操作分茶。首先说明分茶与煎茶的区别:“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意思是分茶不重在饮用,而是看重技巧,欣赏艺术。“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逢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说老和尚是分茶能手,宋孝宗隆兴(1163—1164年)元旦,他用新玉爪子来分茶,一会儿白茶杯出现许多奇怪的图形。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具体描写分茶的图形,如空中云彩,如寒江倒影,如劲疾的草书等,变幻无穷。“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观赏分茶的效果,使人抖落一身俗气,如害病的眼睛重见光明。宋人陶榖《清异录》还记载:“沙门福全能注汤幻茶,成诗一句,并点四碗,泛乎汤表。檀越日造门求观汤戏。全自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虚名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以上可见,分茶比煎茶前进一步,是演示技艺的茶道活动了。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西湖游幸都人游赏,就把分茶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投壶、蹴踘等并列为流行的娱乐活动,可见分茶在南宋已相当普遍了。陆游一生爱茶,留下茶诗最多,近三百首。他善于借茶道养生,高寿达86岁。晚年贫病交加,但他从茶中不断获得生趣。其《雪后烹茶》咏道:“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八十三吟》说:“石帆山下白头人,八十三年见草春。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清贫。孤桐已爨宁求识,蔽帚当捐却自珍。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禅茶一味 茶汤之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