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南茗佳人董玥:普洱茶老茶怎么泡才好喝?

时间:2024-10-15 03:19:33来源:food栏目:茶百科 阅读:

  

导读:在此之前,我为大家介绍过如何品饮普洱生和熟茶,后来很多茶友在我微信(dydy800)上建议再讲讲如何品饮普洱茶老茶。这期就继续为大家介绍老茶怎么泡才好喝。

一款好茶,茶好是基础,冲泡是赋予它二次生命的过程,正确合理的冲泡方法,是对老茶的尊重,也是对喝茶人的尊重,更是一款老茶展现魅力的保障。

老茶要怎么冲泡才能体会其臻味呢?以“南茗佳人”收藏的这款大益2003年易武正山(绿大树)为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冲泡老茶的方法,关于绿大树的介绍,dyshuocha 即可查看。

泡茶不只是简单的投茶冲水,也不是反复的出汤入口,泡茶之前,首先心要静,很多事情只有细致静心的去做才能窥得一二,比如读书,比如泡茶。

老茶的精髓,掩藏在岁月所赠予的时光之味,人生如茶并不是随口一说,新茶往往锋利似少年,老茶却安然沉静如中年,褪去繁杂的外衣,剩下无尽的圆润包容,万千变化隐藏在温润的茶汤背后,没有沉静的心,如何泡的出这凡而不凡的滋味?

2015年12月12日,在昆明南茗佳人茶庄冲泡,天气阴,室温18摄氏度左右,采用紫砂壶冲泡,投茶8克。

对于老茶来说,紫砂壶冲泡是比较好的选择,老茶配好壶,才能相得益彰。

冲泡前先沸水醒壶,这和盖碗的温杯是同样的作用,沸水将紫砂壶里外浇透,投茶入壶,由于壶比较大,投茶8克,如果壶小,应适当减少投茶量,如一二人饮,小壶投茶四五克即可。

醒壶和醒茶这道工序非常重要,如果投茶前已经高温淋壶醒壶了,第一道洗茶时沸水先入公杯,再入紫砂壶,稍稍降低水温,如果没有高温醒壶,第一道洗茶时直接以沸水入壶,醒壶也醒茶。

洗茶两次,沸水即入即出,这里再补充一点关于注水。

冲泡老茶,首要是高温,水温一定要高,老茶经过十几年沉淀,已经进入一种平稳转化状态,高温才能把其中隐藏的内质激发出来,所以冲泡时,为了保证水温,沸水入壶时,低冲,迅速浇入,除了入水,壶盖不要打开,保持壶内温度,同时收敛住茶气。

每一泡入水之后,沸水淋壶一遍,可保持高温,另外,在注水时,稍稍让水溢出壶口,让茶汤浸润壶身,有较好的养壶功效。

冲泡时,前六泡可以即入即出,绿大树的耐泡度比较高,茶汤滋味始终非常饱满,老茶的陈香和木香非常浓郁,这也是紫砂壶冲泡老茶的好处,茶气和茶香更加聚拢,能够保持香气高亢浓郁,高温下快速出汤,能在激发滋味的同时减轻涩味。

六泡之后开始逐泡增加闷泡时长,每次不要增加太多,5秒—10秒—15秒—20秒等逐次增加,根据茶汤的滋味饱满程度和是否出现水味来定,绿大树的耐泡度可以达到15泡左右,在第九泡之后才开始闷泡,第十五泡时闷1分钟,香气从沉稳厚重转为高亢四溢,陈香渐隐,木香和菌香极其馥郁,甜度增加,品饮时舒适爽口,有清新的温暖感。关于如何品茶,请关注董玥董玥说茶微信:dyshuocha查看。

在九泡以后,冲泡时可以增加淋壶次数,增加壶内温度,激发茶的内质,提升香气。

从第十二泡开始,可以在每次出汤时不要一次出完,留三分之一茶汤在壶内,和下一次冲泡时一起出汤,俗称“留根”,这也能保持后续的茶汤滋味饱满度,增加老茶耐泡度。

2003年的大益绿大树,品饮时前半段滋味饱满丰润,润喉感极强,回甘持久,淳厚甘甜,韵味深,如同喉咙堆了一撮糖,呼吸时能感受到甜香溢出,回味纯、甜、柔,水路细腻,质感细柔,陈香沉稳厚重;后半段木香显现,菌香带有原始森林的清新感,变得清灵飘逸,高亢张扬,细细回味,有种“好久不见”的陈旧怀古气息,如同久别重逢的故人,在街角忽遇,突如而来的记忆中的面容,带着惊喜和怀念。

老茶冲泡,虽说不必沐浴更衣,但也讲究心平气和,天气和心情或者环境都会影响茶的口感滋味表现,冲泡时保持心静,根据茶的特性适当调整冲泡方式,好茶也很需要好的冲泡手法,才能更好的展现茶的特点,品到其中真味。

老茶非常难得,其中的内涵和特质,只有时间才能赋予,不因人为而改变,其中蕴含的岁月的味道,才是老茶的珍贵之处,品老茶,一定要有耐心,切勿因为第一口不好喝,就全盘否定一款茶,无限风光在险峰,好滋味往往藏在下一泡。

“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的真切,重要的事情,肉眼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品茶也是一样,用心去品,认真去发现一款茶的优点,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看到茶真正的魅力和特质。

如果你对普洱茶有兴趣或者不懂的地方,可加我个人微信:dydy800 ,我会尽力为你解答。

文/董玥(南茗佳人创始人、高级茶艺师、品茶师)董玥说茶系列文章现已在搜狐网、说茶网、中国茶网、伴夏茶网等知名网站同步更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学会喝茶,让冬天更温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