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详细资料)

时间:2023-01-30 01:36:42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报片

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涉及浙江、福建、北京、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等15个省市区在内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39项传统制茶技艺和5项相关习俗。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清单

浙江

ZHEJIANG

浙江茶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制茶技艺十分丰富。此次申报共涉及浙江省六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2008)、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2008)、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2011)、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2011)、庙会(赶茶场)(2008)、径山茶宴(2011)。

宣传短片(视频来源:西湖文旅发布)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提起茶就绕不开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金名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西湖龙井产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制作技艺,即“抓、抖、搭(透)、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制成的西湖龙井扁平光滑,色泽嫩绿,汤色明亮,嫩栗香或豆花香明显,滋味鲜醇爽口,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有“绿茶皇后”之美誉。

图1 西湖龙井茶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制作技艺)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7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既保持了原有的茶芽特色,又能使举岩茶独具风格。

图2 金华北山婺州举岩茶园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紫笋茶,产于长兴含秀孕媚的顾渚山,又名顾渚紫笋,是创制于唐代的名茶。其制作工艺包含14道工艺,前后所用时间需达半月之久。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生津止渴,回味无穷。

图3 紫笋茶饼

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

安吉白茶是一种烘青型的绿茶名茶,茶叶叶白脉绿,颜色鲜活,经水冲泡后汤色清澈透亮,香气高而持久,白、活、香、鲜、清正是其最佳写照。其炒制过程主要包括: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等工序。

图4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中的“理条”

庙会(赶茶场)

庙会(赶茶场)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磐安县玉山一带。赶茶场是为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举办的活动,后形成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庙会——“春社”和“秋社”。赶茶场包含茶神祭典仪式、民间艺术表演及传统社交活动等。其中,茶神祭典仪式意在保佑茶叶年年丰收、平安吉祥。

图5 赶茶场标志性活动“迎大旗”

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禅院茶会、茶宴礼俗的存续和传承。径山茶宴的仪式程序有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期间用“看话禅”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成为径山茶宴的精髓与核心。

图6 径山茶宴

福建

FUJIAN

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和茶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与茶相关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与茶相关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了福建茶文旅融合发展。此次申报共涉及福建省六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6)、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2008)、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2011)、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2014)、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2021)、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2021)。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两晒两晾”的复式萎洞,长达8个小时的摇筛做青、发酵偏重,叶缘呈朱砂红色;“双炒双揉”;毛茶足火,最后长达7小时左右的低温久烘等,都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所独有的。

图7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日光萎凋”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图8 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在进行“铁观音”的“做青”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福鼎市,有“白茶之乡”的美誉,因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福鼎白茶加工沿用古法,经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充分利用温度和阳光,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使得福鼎白茶具有抗炎清火、保护肝脏等效果和素雅清幽的口味。

图9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室外萎凋”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窖制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茉莉花在西汉传入中国,落户福州。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源于古人提取香气精油的原理。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绿茶进行窨制,工艺即花一层茶一层重重叠叠,充分拌匀、充分通氧,让花不失生机,茶吸收新鲜的花香达到饱和状态,即为窨制。如此制茶,无论档次高低,其冲泡数回仍香气犹存。

图10 花农正在采摘茉莉花

红茶制作技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发源于福建省福安市,其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图11 坦洋工夫茶初制工艺“揉捻”

乌龙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流传于福建省漳平市。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乌龙茶类中较为高超、精湛、独特的紧压制茶技艺。漳平茶农吸取了武夷岩茶和闽南水仙茶制茶原理,并根据漳平水仙茶的实际,创造出一套漳平水仙茶的独特制茶技艺。它依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图12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BEIJING

北方人喜欢把茉莉花茶称作“香片”,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虽然北京不产茶,但却是北方茉莉花茶叶消费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制作技艺)(2008)和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2011)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13 茉莉花茶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制作技艺)

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该茶吸香性好,香味清纯,与茉莉花的香型较协调。该花茶的制作有10道工序,最终窨制的成品,茶味与花香融合无间,制成的茉莉花茶具有“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

图14 张一元茉莉花制作技艺“静置窨花”

图15 张一元茉莉花制作技艺“茶、花分离”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茉莉花茶经多次用绿茶做坯和茉莉鲜花窨制加工而成。吴裕泰茉莉花茶技艺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焙、匀堆装箱等9道工序。最终形成了吴裕泰茉莉花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等特色。

图16 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的九道工序

江苏

JIANGSU

自六朝以来,江苏一直是中国的著名茶区和茶文化中心,入唐以后,饮茶逐渐普及全国,江苏成为了历史上首个贡茶生产基地。江苏参与此次申报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2011)、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2021)和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2008)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分为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7道工序。成茶后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艳、香浓和味醇“四绝”于一身,外形条索纤细,成螺形卷曲,披满茸毫,色泽银绿隐碧,当地人称:“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被誉为“四绝”盖世的“天下第一茶”。

碧螺春制作技艺宣传短片

(视频来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雨花茶”在传承了绿茶的传统炒制工艺基础上,工艺更加精细,流程包括鲜叶采摘、拣剔、摊凉、杀青、揉捻、打毛火、整形、干燥、筛分等多道工序,其独创的搓条抓条技法,是传统绿茶制作技艺的瑰宝;精制筛分工艺,被誉为中国古老制茶技艺的活化石。

图17 雨花茶制作技艺“搓条”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是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富春“魁龙珠”茶,独家创制,香飘百年。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富春自己种植的珠兰制作而成。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泡沏,融苏、浙、皖名茶于一壶,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

图18 富春茶点

江西

JIANGXI

江西是茶文化大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产区。江西的茶叶,曾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其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又一代赣鄱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其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工艺和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赣鄱文化独具魅力的创造力。此次申报共涉及江西省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是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2014)、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2014)以及红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2021)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江西省全南县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其制作技艺中使用的基本原料包括鲜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各类青草药等。制作时,将材料置于擂钵内,用擂杵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再将茶泥放在擂钵大盆里,用开水冲泡,倒入少许高山茶油,用擂杵搅拌。制成的擂茶甘润芳香、清爽可口,既有茶叶的甜味,芝麻、花生、豆子的清香,也有生姜的辣味,口感极为丰富。

图19 赣南客家擂茶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自古素有“千年茶乡”美誉,“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见证了婺源绿茶制作悠久的历史,传统婺源绿茶要经过采茶、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等工序,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婺源绿茶具有香高色翠、汤青叶绿、味浓耐泡的特点,有“头泡香,二泡浓,三泡味不减,四泡味亦醇”之称。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宣传短片(视频来源:上饶非遗)

红茶制作技艺(宁红茶制作技艺)

发源于修水县漫江乡,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制作严谨,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多道工艺,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的独到核心技艺。馥郁持久的苹果香是宁红茶特有的天然茶香。

图20 宁红茶采摘

湖南

HUNAN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中,涉及湖南省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是2项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2008)、茯砖茶制作技艺(2008),以及1项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2021)。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千两茶制作技艺发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千两茶加工工艺的特殊性,不在于“制”而在于“炼”,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共23道程序,总工时近一年。制成的千两茶造型独特,汤色金黄如桐油,口感厚重,香气以松香为主,是中国茶中少有的一次性成形的单体重量较大的茶产品。

图21 品千两茶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其技艺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图22 茯砖茶制作技艺“发花”

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茶制作技艺)

流传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分采摘、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十道工序,制茶历时约4天。制成的君山银针茶外形芽壮多毫,带有淡黄色茸毫,有“金镶玉”之誉。冲泡后,香气清鲜,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叶底明亮。

图23 君山银茶制作技艺“杀青”

图24 君山银茶制作技艺“初包”

安徽

ANHUI

安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末就有种茶记载,距今约1800多年。此次申报涉及安徽省共四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是安徽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2008)、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2008)、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2008)、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2008)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属绿茶烘青类,原产地为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等地。每年清明谷雨,选摘初展肥壮鲜嫩芽叶,经采摘、杀青、轻揉、烘焙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入杯冲泡汤色清澈微黄,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被誉为茶中珍品。

图1 黄山毛峰制作技艺“摊晾鲜叶”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产自黄山市黄山区,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包括采摘、拣尖、摊放、杀青、整形、烘焙等六道工序。太平猴魁外形扁展挺拨,色泽苍绿匀润,遍身白毫,主脉呈暗红色,入杯冲泡后,芽叶缓慢舒展,并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明澈,香气鲜灵高爽,滋味醇厚持久。

图2 黄山市某公司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猴魁进行理条

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传统祁红质量,全取决于手上功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功夫红茶”。成品祁红,外表色泽乌润,条索紧细,汤色红艳透明。清香持久,独树一帜,被誉为“祁门香”。

图3 祁门红茶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分布于大别山北麓,六安市裕安区黄巢尖周围。六安瓜片的制作由鲜叶采摘、扳片、炒片、烘焙采制工艺流程构成。成茶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尖、茶梗,其外型大小匀整,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附有白霜,形似瓜子而得名。汤色清绿明澈,味鲜醇回甘,叶底黄绿明亮,气味清香沁人。

图4 六安市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村民采摘瓜片鲜茶

湖北

HUBEI

湖北省因地处北纬 30°上下,气候适宜茶叶的生长,自古以来就是全国主要产茶区之一,湖北不仅是产茶大省,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此次申报共涉及湖北省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2014)、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2014)和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2021)。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好生好水出好茶”,恩施玉露是产自有“世界硒都”之美誉的湖北恩施,选用地方优良品种茶树鲜叶,经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蒸青针形绿茶。天然富含有机硒,是中国蒸青针形绿茶的典型代表。

图5 湖北恩施市屯堡乡恩施玉露茶叶基地

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

赵李桥砖茶的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其工艺主要经过选料、复制、蒸制、烘制等程序。赵李桥砖茶冲泡后,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

图6 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晒茶”

黑茶制作技艺(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

发源于湖北咸宁,流传至湖北宜昌,以鄂西南武陵山区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初制、发酵、紧压、烘干等六大核心工序精制成茶。从采集新生嫩梢到制成砖面光滑,棱角整齐的成茶,青砖茶的77道工序精益求精。

图7 长盛川青砖茶

河南

HENAN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之北麓,淮河贯穿于该地区北部,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中间地带,气候冷暖适中,适宜茶树生长。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作为我国著名传统制茶技艺之一,代表河南省参与此次项目申报。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

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是将信阳毛尖通过鲜叶采摘、鲜叶摊晾、茶叶炒制、茶叶存储等工序制成茶叶的采茶制茶方法,属我国传统制茶技艺。

图8 信阳毛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祖宏授徒传艺

陕西

SHANXI

陕西茯茶历史悠久、制作考究。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茶制作技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茯茶是一种发酵茶,以陕南茶叶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煮熬、炒制、发花等一系列工序加工制作而成。茯茶以“金花”出名,经过加工的茶叶最终长出饱满金花,香气浓郁,滋味醇厚。茯茶在陕西享有盛誉,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生活的必需品,至今仍流传着“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图9 茯茶加工过程中的“称茶”

图10 茯茶加工过程中的“剁茶”

云南

YUNNAN

云南茶叶的种类多,分布广,现代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成果非常显著。作为茶叶发源地,云南省拥有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2008)、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2008)、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2011)、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2021)、滇红茶制作技艺(2014)茶俗(白族三道茶)(2014)等六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普洱市宁洱县,是当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逐步形成的。这种技艺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茶叶采摘开始前必须先行祭礼,即向茶神行敬献仪式。仪式结束后,制作开始,制茶者按一定标准严格选择采摘地和采摘时节,遵照具体技术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选原料。原料备齐后即进入杀青揉晒环节,以特定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晒青茶。随后是蒸压成型,即通过蒸、揉、压、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晒青茶制成各种成品茶。

图11 贡茶制作技艺“杀青”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传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大益”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技艺包括30多道工序。其技艺用不同内质特征的茶叶(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级别等)来构建产品丰富、和谐而且稳定的口感,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经典的普洱茶产品。

图12 大益茶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一面看似圆面包,另一面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下关沱茶由白族同胞创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主要技艺为筛分、拣剔、半成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其中,压制成型是技术关键。

图13 下关沱茶

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和滇红碎茶两种。主要流传于临沧市凤庆县。滇红茶以凤庆大叶种茶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发酵茶制作技艺制成,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道工序,成品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香高味浓。

图14 滇红茶制作技艺“揉茶”

图15 滇红茶制作技艺“萎凋”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通常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厌氧发酵、舂制(或捣碎)、做型、干燥等加工而成。德昂族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为食用,干茶为饮用。饮用的酸茶汤色因年限长短可呈现出黄绿色、金黄色或红色。酸茶嗅之微酸,品之轻柔爽口,回味甘甜。

图16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茶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逢年过节、宾客临门,都要饮“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蕴含了白族借茶喻世的一种茶道形式,也是重要的待客礼仪。第一道为苦茶,寓意着“要立业,先吃苦”,第二道茶为“甜茶”,有先苦后甜之意,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寓意凡事需多“回味”。

图17 大理白族三道茶

图18 白族婚礼上的三道茶

贵州

GUIZHOU

流传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的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制作技艺分五道工序: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所有操作在锅里一气呵成。其特点是外形紧细卷曲、毫毛均匀满布色泽绿润,茶汤嫩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味甘甜,叶底嫩匀、黄绿明亮。

图19 都匀毛尖

四川

SICHUAN

四川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进行人工茶叶种植制作的地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本次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四川省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即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2008)和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2021)。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庄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工艺独特,工序考究,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到设架筑包等要经过30多道工序,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南路边茶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

图20 南路边茶

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起始于汉,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西汉名山人吴理真在蒙山驯化野生茶树并研究制茶工艺,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是多品类茶的制作技艺,包含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五种代表性茶品的传统制作技艺,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宣传短片

(视频来源:畅游雅安)

广东

GUANGDONG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2008)主要流布于广东省潮州及周边地区。其冲泡用茶以乌龙茶类为主,主要程式有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与瑞气圆融等21式。

潮州工夫茶艺宣传短片

(视频来源:潮州日报)

广西

GUANGXI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与此次申报的两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2014)和茶俗(瑶族油茶习俗)(2021)。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是以广西梧州市、桂林市、横州市等地种植的茶叶为原材料,经过采青、晾青、杀青、揉捻、沤堆等多道工序,制造出外观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黄红之色、喝时滋味醇厚甘爽、闻有槟榔香味等品质特征的六堡茶的传统技艺。

图21 六堡茶制作技艺“揉捻”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的饮茶习俗,是瑶民根据南岭山地潮湿、瘴气重的气候而形成的饮食习惯,是瑶族适应岭南山区环境的经验总结,体现瑶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瑶族待客、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

图22 瑶族油茶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声明:本文根据浙江、福建、北京、江苏、江西、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级非遗保护中心等官方媒体平台及中国茶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综合整理,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古代皇帝都喝什么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