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茶的前世今生
雨花茶的生产在古代就有了,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的东晋时期,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茶的影子。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陆羽在《荼经》中曾经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根据书中的记载,在东晋元帝时期,一个老婆婆每天都会提壶茶汤沿街叫卖,每天都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来买她的“雨花茶”汤喝,只是茶壶中的茶水一直没有变少,老婆婆每天将自己赚来的钱拿来救济贫苦的老百姓。老百姓们对她是感恩戴德。当地的官员知道了就把老婆婆给抓了起来,关进牢里。老婆婆第二天却不在牢里了,但是于此同时南京的雨花台及其附近长满了许多的茶树。当地的人们将它命名为雨花茶。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 早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所立的《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魏晋南北朝正是由汉到唐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三国志》中《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韦曜酒量小,“素饮酒不过二升”,起初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可见三国时已将茶当作高级饮料。茶原产山中,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晋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饭(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所谓“大茗”,就是现在所说的原生大茶树。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产茶,用来“纳贡”,又载园有“香茗”。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茶,“润州江宁县生傲山”。据考证,傲山在今南京市郊。南京栖霞山也产茶。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二所载“摄山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这首著名的茶诗就是《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为纪念陆羽栖霞山采茶、制茶、试茶,山僧曾造试茶亭。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唐志》卷十九《山川》有:“白乳泉,在摄栖霞寺千佛岭下。昔因人伐木,始见石壁上刻隶书六大字,曰‘白乳泉试茶亭’,不知得名于何人”。而且在现在的南京栖霞寺后山上,我们会发现有个茶亭依然矗立在该处,由此可以看出雨花茶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明代南京植茶规模有所扩大 到了明代南京植茶范围有所扩大。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茶品》记载:植茶“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之弘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可见,除传统产茶地东北部的栖霞寺外,西南部的牛首山弘觉寺、吉山小庵也已植茶。清代江宁府(今南京)茶叶继续生产。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记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七云:“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这是首次提到钟山产茶的史料,产茶地点位于山顶的寺院。光绪《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惟城西五台山茶,树本不高而叶茂,同治初,江宁涂太守宗瀛所种,尚有数十株耳”。宣统《上元江宁乡土合志》也有相同记载。清末,江宁府钟山南麓建立了中国首家茶叶科学试验和生产场江南植茶公所。1905年,率团从印度、锡兰考察茶业回国的江苏茶政盐务道员郑世璜,于1906年4月在紫金山麓霹雷涧(又名霹雳涧)开荒试种,同年10月,江南植茶公所成立,仿照印度、锡兰新法培栽茶树。该所在钟山有茶园170亩,青龙山桃源分公所有茶园350亩。民国时期,南京茶产仍有一定发展,主要植茶地点位于钟山。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设立总理陵园种植厂,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全面抗战期间被毁坏。1949年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并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生产的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1959年雨花茶成功创制 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中共江苏省委决定以创制一款有别于卷曲形碧螺春、扁片形龙井的新品种绿茶的形式纪念革命先烈,组织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由时任副省长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把全省10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园。因为当时的雨花台还很荒凉,种茶面积仅有几亩,而中山陵园生态环境就好多了,民国时种的300多亩茶园,1949年后已恢复到百余亩,具备创制名茶的基础。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将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进行技术攻关。1959年春,中山陵茶厂高级工程师俞庸器带领学生,经过十四次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创制出雨花茶。雨花茶是针形紧抱绿茶,它“形似松针,翠绿挺拔”,恰似牺牲在雨花台数十万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象征着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此茶由时任南京市长彭冲郑重题名,更显得其意义非凡。饮茶思源,使人不忘先烈功勋。这种寓义深刻、精心创制的特殊茶叶,于1959年5月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多家公司的专家鉴定,后又经全国茶叶科学工作会议鉴评,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嗣后,南京雨花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奖。在当今全国数以千记的茶名中,专门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创制的名茶也只有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是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的芽叶,采下长度为2至3厘米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雨花茶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是上等佳品,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烦去腻等功效。杨龙 老南京征稿稿费从优 为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和可读性,丰富栏目内容,金陵晚报“老南京”版块现长期征集关于有南京地域特征的人物典故、社会趣事、历史纪实、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稿件。 稿件须真实,积极向上,稿件中引用的资料、史实、引语、数字,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名称等均应准确无误,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请投至770685808@qq.com,本版编辑有权按照各栏目标准对稿件进行取舍、修改、编辑,一旦选用,稿费从优。来稿请附上真实姓名、通讯地址与身份证号。 来源: 金陵晚报
雨花茶的生产在古代就有了,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的东晋时期,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中就已经出现了茶的影子。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陆羽在《荼经》中曾经记述了《广陵耆老传》的故事。根据书中的记载,在东晋元帝时期,一个老婆婆每天都会提壶茶汤沿街叫卖,每天都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来买她的“雨花茶”汤喝,只是茶壶中的茶水一直没有变少,老婆婆每天将自己赚来的钱拿来救济贫苦的老百姓。老百姓们对她是感恩戴德。当地的官员知道了就把老婆婆给抓了起来,关进牢里。老婆婆第二天却不在牢里了,但是于此同时南京的雨花台及其附近长满了许多的茶树。当地的人们将它命名为雨花茶。
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
早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所立的《僮约》中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魏晋南北朝正是由汉到唐饮茶风气逐步形成的时期。《三国志》中《吴书.韦曜传》记载:吴主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韦曜酒量小,“素饮酒不过二升”,起初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可见三国时已将茶当作高级饮料。茶原产山中,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晋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饭(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所谓“大茗”,就是现在所说的原生大茶树。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产茶,用来“纳贡”,又载园有“香茗”。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茶,“润州江宁县生傲山”。据考证,傲山在今南京市郊。南京栖霞山也产茶。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二所载“摄山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这首著名的茶诗就是《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为纪念陆羽栖霞山采茶、制茶、试茶,山僧曾造试茶亭。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唐志》卷十九《山川》有:“白乳泉,在摄栖霞寺千佛岭下。昔因人伐木,始见石壁上刻隶书六大字,曰‘白乳泉试茶亭’,不知得名于何人”。而且在现在的南京栖霞寺后山上,我们会发现有个茶亭依然矗立在该处,由此可以看出雨花茶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
明代南京植茶规模有所扩大
到了明代南京植茶范围有所扩大。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茶品》记载:植茶“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之弘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可见,除传统产茶地东北部的栖霞寺外,西南部的牛首山弘觉寺、吉山小庵也已植茶。清代江宁府(今南京)茶叶继续生产。乾隆《江南通志.物产》记载:“江宁天阙山茶,香气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七云:“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这是首次提到钟山产茶的史料,产茶地点位于山顶的寺院。光绪《金陵物产风土志》记载:“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惟城西五台山茶,树本不高而叶茂,同治初,江宁涂太守宗瀛所种,尚有数十株耳”。宣统《上元江宁乡土合志》也有相同记载。清末,江宁府钟山南麓建立了中国首家茶叶科学试验和生产场江南植茶公所。1905年,率团从印度、锡兰考察茶业回国的江苏茶政盐务道员郑世璜,于1906年4月在紫金山麓霹雷涧(又名霹雳涧)开荒试种,同年10月,江南植茶公所成立,仿照印度、锡兰新法培栽茶树。该所在钟山有茶园170亩,青龙山桃源分公所有茶园350亩。民国时期,南京茶产仍有一定发展,主要植茶地点位于钟山。1931年,宋美龄为了点缀中山陵园的周边环境和发展茶叶生产,在灵谷寺、梅花山、美龄宫一带种植了300余亩茶树,设立总理陵园种植厂,仿制杭州龙井,茶园后来在全面抗战期间被毁坏。1949年后,中山陵园茶园恢复到百余亩,并创造出“茶梅共生”的生态环境,生产的春茶具有特殊的芬芳。
1959年雨花茶成功创制
1958年,江苏省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中共江苏省委决定以创制一款有别于卷曲形碧螺春、扁片形龙井的新品种绿茶的形式纪念革命先烈,组织省雨花茶创制委员会,由时任副省长韦勇义担任主管领导,把全省10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中山陵园。因为当时的雨花台还很荒凉,种茶面积仅有几亩,而中山陵园生态环境就好多了,民国时种的300多亩茶园,1949年后已恢复到百余亩,具备创制名茶的基础。由中山陵茶厂牵头,将全省十多名制茶高手集中到环境优美的中山陵园进行技术攻关。1959年春,中山陵茶厂高级工程师俞庸器带领学生,经过十四次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创制出雨花茶。雨花茶是针形紧抱绿茶,它“形似松针,翠绿挺拔”,恰似牺牲在雨花台数十万革命烈士的铮铮铁骨,象征着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此茶由时任南京市长彭冲郑重题名,更显得其意义非凡。饮茶思源,使人不忘先烈功勋。这种寓义深刻、精心创制的特殊茶叶,于1959年5月通过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多家公司的专家鉴定,后又经全国茶叶科学工作会议鉴评,被评为全国名茶之一。嗣后,南京雨花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多次获奖。在当今全国数以千记的茶名中,专门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创制的名茶也只有雨花茶。
南京雨花茶属绿茶类,是南京的特产,是曾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是中国经典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南京雨花茶是绿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国三针之一,是优质细嫩针状春茶,当茶芽萌生至一芽三叶时,于清明前约十天开采直至清明,只选一芽一叶的芽叶,采下长度为2至3厘米的茶芽,杀青,揉捻,整形干燥,涂乌柏油手炒,每锅只可炒250克茶。雨花茶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雨花茶冲上开水,水面顿显白毫,茶入水即沉冲泡后茶色碧绿、清澈,香气清幽,品饮一杯,沁人肺腑,齿颊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色、香、味俱全,是上等佳品,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烦去腻等功效。杨龙
标签:
上一篇:南京举行雨花茶手工炒制大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