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的时光:安化黑茶以发酵的方式凝固了时间
一芽知春,每一片茶叶都舒展一片春光。
烧水煮茶,一个土灶,一口铁锅,一泓山泉,一撮安化黑茶,一颗心。
茶乡日出,冲破黎明的雾霭,冉冉升起,一圆最大的金色唱盘,奏响天籁之音,唤醒大地。
踩制千两茶,犹如演绎一场豪迈的劲舞。
生活的分量,一杆老秤,能称出其重量一千两,却不能称出其中包含多少心血与汗水。
马帮铃响,悠远的马蹄声,回响于苍凉崎岖的茶道,蜿蜒于崇山峻岭,高原大漠,穿透历史尘埃。
金花,茯砖茶,含有独特的“金花”,即“冠突散囊菌”,是六大茶类中独有的。
风雨廊桥,数十座风雨廊桥是万里茶道最为迷人的景观。
世为时间,界为空间。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安化黑茶以发酵的方式凝固了时间,万里茶道以蔓延的方式拓展了空间。
与其说安化黑茶以其独有的方式介入生活,毋宁说是人借黑茶切开了追问时间对话空间的缝隙。因此,与黑茶相关的人、物、事、道,莫不是内涵丰盈的符号,为探索和解读生活提供了可能。
这种探索和解读从未止步,我用镜头对黑茶的执着关注是其中之一。我从产于北纬28°的安化黑茶入手,纵横万里,历时十数年。镜头背后,以观察者、探索者、参与者、思考者的身份,倾注了一个摄影人兼写字人的初心,用镜头呈现“时间的特写”,指认时空深处、人文深处泛在却被寻常无视的既虚又实的某种神秘“金花”——人与自然、人与时空共生的活色生香的生活肌理和精神光芒。
这些镜头里的黑茶光影,莫不是对逝水流年的追问,对古老技艺的致敬,对一方山水的礼赞,对人与世界和谐共存、美美与共的深情纪录和憧憬!
发酵的时光深处,一定得见盛放的诗意“金花”!
茶乡山水
灵山秀水出名茶。安化,古称梅山,益阳市辖县,位于湘中偏北,雪峰山脉北部,资水中游,山水形胜,风光旖旎。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达82%。自古以来,境内山多田少,山民大多以种茶为生。产茶历史悠久,先有茶后有县。
明嘉靖年间《安化县志》记载,安化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黑茶之所以品质优良、长盛不衰,得益于境内峰峦叠嶂、溪流密布、常年云雾缭绕的原生态地理环境;得益于地处“茶叶生产黄金纬度”上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的自然条件;得益于6—7亿年前形成的“世界奇观”——占据地球近九成的冰碛岩演化生成的富硒土壤,为茶叶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安化黑茶优异的原料基础。
茶工风采
踩制千两茶,犹如演绎一场豪迈的劲舞。
茶工们把生命的激情与创作的灵气凝聚成一声声茶歌号子,粗犷而不失韵调,自然而不失节律,技与艺结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阳刚之美。
千两茶制作技艺与茯砖茶制作技艺一并于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匠心技艺,传承千年;一生一事,执着坚守。
一代代茶工,传承的是坚毅人格,坚守的是生活信仰。
万里茶道
安化,万里茶道的起点之一。
2019年3月,“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安化唐家观、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安化渠江大安村古村落、安化江南永锡桥、鹞子尖古道、缘奇桥、资阳三台塔等七处重点文化遗产忝列其中。
安化保存完好的古茶园、古茶亭、古茶碑、古茶市、老茶行遗存,制茶、喝茶、运茶遗迹,娓娓道出“茶事斯为盛,人烟两岸稠”的盛世奇观。
在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间顽强生长的神秘茶马古道,承载着安化的过去、现在和更远的未来。
黑茶飘香
“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十二字的考语,自唐代就奠定了安化黑茶的地位。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边疆地区以肉食为主,有多腥膳的生活习惯,安化黑茶消食祛腻,清理肠道,补充微量元素,在中国西北边陲大受欢迎。2005年2月14日,一篓由白沙溪茶厂于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的50公斤篓装“天尖”,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经专家验证鉴评,评价为48万元,轰动了茶叶界和收藏界,安化黑茶走红公众视野。
安化黑茶,以其细腻醇和的口感,降脂、减肥、促进调节新陈代谢等保健功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喝茶人所喜爱和收藏。
图、文/曾丽霞
声明: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