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食品为什么还那么甜?带你了解真相
近年来,尤其是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健康消费意识逐渐觉醒,开始青睐于低脂、低卡、低碳食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市场上涌现出各种“0糖”、“0卡”、“0脂”的“无糖”概念食品,给人们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选择。
这届年轻人既要拥抱健康,又要享受美食,他们以为选择了“无糖”食品,就能离肥胖远一点,离健康近一点。但是,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无糖食品真的健康吗?长期食用有副作用吗?
无糖食品,使用代糖添加甜味
在商家宣传之下,“无糖”食品被贴上了“健康”标签,以主打“0糖”、“0卡”、“0脂”的无糖饮料如无糖可乐、无糖咖啡、无糖苏打水、无糖奶茶,成为当下饮品消费潮流。在无糖饮料风潮推动下,各类无糖食品进入消费者视野,甜点、饼干、面包、汤圆、月饼、酸奶等,甚至糖果软糖、口香糖也推出了无糖产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无糖”食品,可能完全不加传统糖类,诸如蔗糖、葡萄糖或其他形式的糖类成品,也可能含糖量未达国标规定的量,但还有可能使用了代糖。代糖,指除糖以外,另一种可为食物添加甜味的物质,又叫甜味剂,分为天然代糖和人工代糖两种。人工代糖的甜度极高,食品中只要添加极小分量的人工代糖,就足以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甜。[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市场上以使用代糖的“无糖”产品居多。流行的“0糖”饮料,大都添加了阿斯巴甜、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代糖;而一些标注为“无糖”的棒棒糖,则加入了木糖醇及赤藓糖醇;一款“无糖压片”在其配料表上印有“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名称。
代糖具有甜度高、热量低、升血糖慢等特点,因而无糖食品近年来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一种风尚。风靡市场的无糖食品,一直打着健康理念的旗号,在产品宣传中对添加的代糖、食用适量和适合的消费人群没有清晰的描述,易误导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年轻消费者,往往容易被潮流的宣传概念所裹挟而产生消费认知上的误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无糖”食品只是看起来很美,但并非不含糖。人工代糖作为食品添加剂,近年来由无糖食品而引发的健康争议越来越多。消费者担心,长期食用代糖产品是否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为什么“无糖”食品吃多了会发胖?放肆吃甜,又不担心长胖,这样的好事真实存在吗?
“无糖”食品不等于健康,过量摄入代糖存在健康隐患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学者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刺激食欲,增加人体的饥饿感,使人从其他渠道更多的摄入糖分,也就是会促使人们吃得更多,导致身体变胖。[2]
来自于美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的一项研究,代糖可能会干扰人体控制血糖(血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的能力。一旦身体摄入代糖胰腺感知到“甜味”会以为摄入了糖,就会分泌胰岛素来调整血糖含量,但实际上血糖并没有升高;久而久之,胰岛素的敏感性也会下降,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状况。在2019年美国ADA年会上明确提出了:不建议糖尿病人经常食用人工甜味剂,要远离一切含糖饮料,包括甜味剂饮料。
此外,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会导致人体内肠道菌群失衡,并造成一些消化困扰,增加代谢负担。标签“无糖”的糖果软糖,通常会在包装上标明一天适量食用的建议,就是因为大部分糖醇在过量摄入后易产生腹泻等不良反应。
食品科学研究成果告知我们,“无糖”食品大多加入了对健康有一定风险的代糖,并不能与“健康”直接划上等号,用大量进食“无糖”食品来控制肥胖更不可取。消费者切勿对无糖食品放松警惕,盲目跟风,大量食用!“无糖”食品摄入量过多,会与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背道而驰,需合理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自德国Trolli口力,美味健康、安全0负担的糖果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指南(2015)和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建议,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比如,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来自德国迈德乐集团的糖果品牌Trolli口力,就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健康安全、营养美味的高品质糖果产品。
Trolli口力品牌自诞生以来,一直秉承“安全、优质、美味”的品质原则,始终坚守德国工匠精神,精选全球优质原材料,采用当今世界上领先的凝胶糖果制造技术和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独特配方,遵循良好的卫生规范和产品标准制作高品质凝胶糖果产品。迈德乐中国公司运行着与德国总部同步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真正实现“德国品质,中国制造“的高标准出品。Trolli口力在确保糖果健康安全、营养0负担的同时,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满满的乐趣和美味享受!
(Trolli口力爆浆地球软糖)
无论食品的消费趋势如何变化,健康且美味是消费者不变的追求。无糖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吃糖不等于不健康。适量食用安全美味的糖果,有助于缓解压力、恢复体力、保证大脑运转,并带来愉悦的心情。
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切勿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所迷惑而陷入消费误区,需擦亮眼睛,学会查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谨慎选择真正健康美味的优质食品,做个理性明智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陈高伟,刘钟栋. 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的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30(7):173-179. DOI:10.3969/j.issn.1006-2513.2019.07.019.
[2]刘妍岭.人工甜味剂的应用及其对人体带来的影响[J].山东化工,2020,49(15):153-155.
顾佳韵. 代糖饮料没你想得那么安全[J]. 康复(健康家庭),2018(2):34-35.
标签:
上一篇:年轻人的美食之路,从一台会掌控火候的田螺云厨AI烹饪机器人开始
下一篇:中粮集团陈刚一行到加多宝考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