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酒业协会CADA
文|螭吻
酒,和人类生活相生相伴,已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当下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也进入全新阶段,此外,新型社交网络开放平台也深度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一直以来,有关酒的话题都会引起较大范围关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也不管是管理部门或者是研究机构,对于饮酒都没有绝对定论,鉴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不同,且无法真正进行人体试验,而试验过程定量和定性的准确度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得出的结果往往也大相径庭,结论也是褒贬不一。
近些时日,有些微信公众号脑洞大开,标题党争先上阵,对于既没有定性,也没有定量的结果,盲目跟风传播,妄加演绎,用骇人听闻的标题党方式传播,“喝酒致癌,危险”、“喝酒会致癌,中国人尤其危险”、“科技部重锤,白酒是一级致癌物”、“科技部官网刊文:饮酒是全球癌症的主要原因”……此类公众号文章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引经据典”、风闻言事,极其不负责任,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诚然,对事物保持怀疑态度是人的本能,但如何经过事实求证和事实求真地客观传播才是理性传播的良知,而科学研究结论更需要科学严谨的传播态度。今年7月31日,《人民论坛》杂志刊登署名文章“警惕网络时代的‘习惯性怀疑’”,值得人们深思和慎思,比如其中的一段话:有些人对什么事、什么人都要“质疑”,本来是毋庸置疑的,也有人要提出“质疑”。在这部分人的心目中,好像什么都不可信,什么都不值得信,以致闹得疑神疑鬼。而这种“质疑”,正成为这些人手中的“利器”,动不动就要挥舞一番,常常铺天盖地,甚至形成一种左右事态的舆论。……捕风捉影、主观臆测的习惯性怀疑危害甚大,它容易让真相掩藏,而让谣言不断传播,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在互联网时代,习惯性怀疑现象须警惕。
国内外关于酒的学术研究非常之多,其结论负面的不少,正面的也很多,也多刊登在诸如《Nature(自然)》、《柳叶刀》、《PNAS》等学术期刊上,但也仅限于学术研究而已,仅用于医学建议,并不真正用于医疗,更不会用于商业或消费。至于饮酒问题,目前国内唯一官方结论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中的“推荐成人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超过即为过量饮酒,我们深知过量饮酒有害健康,这是共识,我们也一直倡导和推广理性饮酒、文明饮酒和适量饮酒。
至于,酒对人体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有普遍认可和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之前,还是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妄下定论,更加不能为了博眼球上位而大加演绎。虽然,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请注意,言论自由并非是随意言论,如果随意言论仅限于无知,尚属无心之过;如果其背后还包藏着商业炒作目的,其罪大矣。
本文:中酒协评癌症与饮酒的学术研究: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妄下定论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techan/jiuxinwen/285453.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各大酒企争相打造酒粉节,白酒也搞粉丝经济,你会买账吗?
下一篇:江西被低估的三款酒,名气远不及茅台五粮液,口感却不输四大名酒
标签:中酒协评癌症与饮酒的学术研究: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妄下定论
领略过《早春图》里的无限生机,见识过《千里江山图》中的大美河山,在《张好好诗》中欣赏了女性之美,也在《祭侄文稿》中感受到了至情。由中茶独家冠名播出的大型书画文化类慢综...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阮桂源起初并未想过自己会一直坚守在茶行业。大三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阮桂源跟同学喝到了教授私藏的好茶。当时被茶香吸引的两人没有任何...
在何坝镇水河村的生态茶园内,成片的茶叶青翠碧绿,茶香弥漫山野,行走其间,沁人心脾。茶农们或拿着布袋,或手提竹篮,穿梭于翠绿的茶园中,采摘今年的首批春茶。他们双手上下翻飞,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