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茶叶市场行情及前景分析:尴尬和乱象并存 茶叶电商前景可期(1)
自茶叶问世以来,从没有被其他产品替代过。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其它饮料也不可能取代茶叶。茶是健康饮料,是文明饮料,这是其它饮料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显现出茶的真正价值。但近些连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茶叶市场也面临着不少的尴尬和乱象。今年茶叶市场及前景分析如下:
茶叶茶市场的三大尴尬:
尴尬一:市场尴尬 过于分散,企业长不大!
中国茶叶市场非常分散。目前我国有茶叶企业实体7万多家,产值700多亿元人民币,整体零售市场总量才400多亿。
单位规模弱小,影响力最大的几家,如中茶、天福和大益,年销售额也不过十几个亿,上亿元规模的也没超过100家,绝大数是千万元,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微小企业。A股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茶企上市。作为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全球年销售额200多亿,但在中国也只有5个亿。
尴尬二:品牌尴尬 消费者品牌缺乏!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茶叶其实不缺品牌: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天福茗茶、张一元、八马、华祥苑茗茶……但这些都是区域公用品牌或者渠道品牌,真正的消费者品牌少之又少。
最近几年,金骏眉红茶被炒得很热火。金骏眉原本是武夷山正山茶业公司、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及其制茶师团队于2005年研发出来的,但仍然避免不了在2013年被法院认定为是茶叶通用名称的结果,沦为区域公用品牌。这里虽然有发明者未及时申请商标和发明专利的问题,但话说回来,如果金骏眉一早就被申请注册为企业品牌,它也不可能有目前的市场影响力。
茶行业的这种区域公用品牌现象,最大的成因就是这个市场非常的碎片化。
在中国,茶叶从种植、生产到销售还都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茶树是由数百万茶农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种出来的。茶叶的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成规模的大厂很少。茶叶的销售以茶叶个体店为主体。从茶农、茶厂到茶商,都在推容易赚钱的区域公用品牌,无力也无心去推广企业品牌。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在中国,永远不缺好茶叶,时不时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茶叶产品被研发出来。但面对碎片化的产销格局,发明人要么面临该产品被市场给淹没的结局,要么将该产品的知识产权让渡出来,让广大茶农和茶博士一块力推,才能做出影响力。金骏眉红茶就是这一悖论的牺牲品。
区域公用品牌最大的问题就是谁都可以用,但谁都不会珍惜。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地悲剧”。同样是金骏眉,有几百元一斤的,也有上万元一斤的,产品标准不一,消费者无可适从,各茶企都不可能去像自有品牌一样去用心推广。虽然有许多茶农和茶博士会从金骏眉产品上获得一些利益,但不可能有哪个茶叶企业能因为金骏眉而发展壮大。正如西湖龙井虽然蜚声海内外,成名上千年,但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因为西湖龙井而做大做强。
尴尬三:消费者的尴尬后继无人需求不匹配!
看看中国人的饮品更迭,80年代的咖啡,90年代的可乐,00年代的矿泉水,10年代的喝茶。茶必然重新被人们记起。茶是21世纪最大的绿色饮品,这是世界公认的。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人们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天然饮料有了充分认识,最终还是认为茶叶才是世界性的第一天然饮料,并被称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
在消费旺盛的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企业对消费者却是一头雾水。
茶叶市场的三大乱象:
乱象一:陈茶翻新 红茶最容易
多年来,陈茶翻新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似乎已成为茶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记者当天走访了芳村某茶叶专业市场十几家档口,其中七成档口的茶商对记者表示,西湖龙井、茉莉花茶、红茶等今年的春季“新茶”已经开卖。
“前几天从杭州寄过来的春茶西湖龙井,900元一斤。”一档口茶商这样向记者推销道。而另一档口茶商也对记者说道:“160~1000元/斤的西湖龙井都有,其中160元/斤的也是刚到的货,只是品种不一样,叶子相对长一点。”此外,也有茶商表示,店内有产自云南的红茶新品,以及广西的茉莉绿茶,两种茶的价格都在60~80元一斤。”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与记者一起对西湖龙井品鉴后,摇着头表示,广东的春茶要在3月10日之后才上市,何况现在浙江、云南比广东要寒冷,春茶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上市的只可能是海南岛的小部分新茶。
据其介绍,翻新后的茶叶成本比真正的新茶成本低了好几倍,“去年的茶叶没有卖完是很正常的,一些茶商就会在今年继续包装销售。做品牌茶的,一年到头品质差不多;做季节茶的话,没能销售完就只能烘干后继续卖掉。”该业内资深人士还透露,红茶最容易翻新,红茶翻新只需烘干,就能达到香味提升的效果。而讲究新鲜度、难保存的绿茶就很难翻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