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早期日本茶文化

时间:2025-02-24 01:35:32来源:12331栏目:茶百科 阅读:

 

道,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台下私语:怎么象中学政治课本?)现在所谓的日本茶道,公认为形成于15世纪下半叶,日本室町幕府后期 。而日本人喝茶的历史,则可追溯到8世纪,时值平安时代,日本与唐帝国的交流正搞的火热,日本的饮茶活动与其当时全面仿效的"唐风"一样,完全是从大唐剽来的,815年,著名的空海和尚留下了日人饮茶的最早文字记录。

中国唐朝,出现了陆羽的《茶经》,这部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从单纯的饮茶到茶文化的形成。810-824年,"弘仁茶风"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此时的日本饮茶,从 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抄唐朝,而且只在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

12世纪,日本僧侣荣西从五台山带回了中国宋代"末式冲茶法"的诀窍,他献给当时镰仓幕府二代将军源实朝的《吃茶养生记》,带动了日本第二个茶文化高峰,该书极力鼓吹茶的药物作 用,此后日本人视茶为包治百病的神药,而贫苦的百姓无钱买药治病,寺院僧侣就以茶为药进行救助,寺院茶的出现,奠定了茶向民间普及的基础。

14世纪,足利尊氏建立了新的武家政权----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时候,平灭国内政敌,达到极盛。足利义满,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个小心眼、爱耍小聪明的将军,在历史 上却是文治武功一流的名政治家。从文化上讲,他的治世,被称为"北山文化",在这个时期,日本茶文化也与当时奢侈、华丽、虚荣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由寺院茶演变成极度追求娱乐 性的豪华的斗茶,这种以斗茶游戏为中心,辅之以大玩大闹大吃大喝的疯狂party,是武士们消耗热情,展示财富,另兼扩大交际的重要活动。令人苦笑不得的是,这种暴发户式的靡奢的 日式斗茶的前身,却是极为恬淡高雅闲适的宋代文人斗茶。(斗茶,产生于宋代的一种猜茶名的游戏)

喧嚣终于要归于沉寂。室町后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治下,伴随着武家文化进入沉淀提炼的成熟期,茶事活动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

说起义政这个人,在军政上可以算是无能,由于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定,直接引发了将日本分裂为东西两大势力的大动乱--"应仁、文明之乱"(1467-1477),战乱持续了10年, 瓦解了室町政权的统治力,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然而,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帝王相似,义政虽然是平庸的统治者,却是高水平的文化人,这一点上,他倒可以与祖宗义满比一比。他在京都的东山建立了庞大的建筑群,以其中的著名建 筑银阁寺为中心,展开了日本中世文化之代表的"东山文化"。茶事,在东山文化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反斗茶的娱乐性质,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在 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的封闭房间里进行,而斗茶会则在室外)、肃重(相对于斗茶会的喧闹)、简洁(相对于斗茶会的杂乱)的茶文化。可以说,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此时已经完全具备了 。

到书院茶为止,日本的茶文化历经700年的变迁,虽然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但始终仍然只是皇室、公卿、上层武士和僧侣中流行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在这样狭窄的基础上,是不能产生 真正有生命力的"道"的,这是重视阶级观念的日本民族性的局限所在。

粉碎一切秩序、阶层、世俗观念的战国乱世,为茶的民间化、民族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非常幸运的是,茶文化抓住了这个契机,从而迎来了其关键性的飞跃……

茶道的形成

室町末期,相对于上面各种由皇室、贵族、武士、僧侣、富人垄断的主流的茶活动,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也开始出现,在这些初期的平民茶会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是非 常著名的,它采取的草庐式建筑后来成为茶道建筑的典范。

奈良流的代表人物,村田珠光(1423-1502),被后世称为茶道的"开山之祖"。生于奈良,幼年在净土宗寺院出家,因为违反寺规被轰了出来,此时,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 聪明的一休"--"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挂单,珠光闻名前去拜师参禅,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珠光经过修行,得到禅之教外别传,一休给他的印可证书是件 国宝级的文物--圆悟克勤的墨迹,啥,圆悟是谁?乃是中土大宋年间一位了不起的禅僧,他的名著《碧岩录》是禅宗的重要典籍。他的手迹是怎么流失到日本人那里的,真该追究当时文物 管理部门和海关的责任。而一休哥居然拿这个送人,也真够不同凡响(俺看是真有点儿疯了)。

珠光身为柰良茶会的名人,从一休那里吸取了禅宗的精华后,立刻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他将圆悟克勤的墨迹必恭必敬的挂在茶室壁龛中,那是茶室最为显著的位置,每个来 参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圆悟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副墨迹不仅是禅门重宝,而且也成为茶道至高的圣物。(俺流口水啦)它是珠光将禅宗与茶道相结合的见证。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 的一大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珠光以后的历代茶人,几乎都参禅,而茶道也被认为是"在家禅"的一种,有"茶禅一味"(或"茶禅一如")之说。

珠光开创的"草庵茶"乃是后世茶道的出发点。在他的晚年,经将军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的介绍,成为将军义政的茶道师范,在充分了解了东山"书院茶"并有机会接触到义政搜集的大量 艺术文物珍品("东山御物")后,他的茶道思想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平民奈良流"草庵茶"与贵族"书院茶"的结合,完成了由茶文化到茶道升华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茶的民间化、茶与禅的结合、贵族茶与民间茶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三大关键性工作,通过村田珠光的一生实践,机缘巧合的得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茶道的幸运。

茶人列传

名对手--利休与秀吉

哈哈,出现游戏人物了吧,一下就是两个。这两个人,前者是日本第一的大艺术家,后者是日本第一的传奇领袖,也是日本茶道发展中起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两个人,同时,又是有着悲剧 宿命的名对手……

战国"下克上"的乱世,统治秩序瓦解,带来了市民文化的极大繁荣。界、博多这些大的商业町空前发达,两地商人垄断"南蛮贸易"(与中国明朝的贸易),聚集了巨大的财富。茶道自珠 光以后,成为了市民阶层的时尚,南蛮货物的涌入,又为茶道具、茶饮食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源泉。另一方面,终日征战大茶人的时机成熟了。

千利休(1522-1592),幼名四郎,法号宗易、利休,斋号抛筌,界町人。在《太合立志传》系列里,他是学习茶道技能的唯一途径,有着垄断地位,每回为了学他的茶道,木下藤吉郎都 要拼了老命打工挣钱(茶具、学费都好贵),当时就心中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让这老家伙好看,比如让他当众剖腹……

千利休出身于商人家庭,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武野绍鸥为师。绍鸥是珠光的再传弟子,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匠。珠光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中国茶的明显印记,禅宗思想 来自于中国,茶道具也以中国的古物("唐物")为主。绍鸥则通过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他本是一位有名的连歌师)。茶道的许多内容,都是由 珠光开创,并由绍鸥加以完善的。然而,绍鸥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对大弟子利休的培养,利休正是站在绍鸥的肩膀上,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革新。

1555年绍鸥去世后,利休已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茶人,天正二年(1574年),已经制霸畿内,正在"天下布武"的征途上迈进的战国风云儿织田信长,聘请他做了自己的茶头(茶道师范 )。与权力者结合,这是利休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信长把茶道视为政治上的工具,用以对外宣示织田政权的威严,对内笼络重臣之心。开茶会的资格是他赐予臣下的一个极大的荣耀。羽柴秀吉,此时作为信长的重臣,也拥有这一资格, 并在利休之下学习茶道,这是两人最初的接触。

天正十年(1582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行将实现一统日本的梦想的信长,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中消失了,秀吉以迅雷之势回军击败谋逆者明智光秀,接着又击败织田家内部 的各势力,成为信长的继承者,他用了8年的时间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战国结束了,秀吉的治世开始,利休顺理成章的又做了秀吉的茶头。两人从此开始了差不多10年的合作与争斗,这1 0年,是茶道史上极其绚丽的一页。

如同《太合立志传》中所表现的那样,秀吉出身贫贱,传奇性的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在讲究名门渊源的日本古代,这是仅有的奇迹。秀吉统治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几乎完全依靠他个人 的超凡能力。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统化,秀吉伤透了脑筋。茶道在他看来,既是癖好,又是安抚天下的极好工具,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虚荣。

因此,秀吉非常需要通过利休这位天下闻名的茶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对茶事活动的热衷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那天才的想象力,也在这方面有不少的发挥。天正十三年(1585年), 秀吉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关白"的官位,这是公卿的最高官职,对于追求名正言顺的地位、级别的秀吉而言,其意义不言自明。为此,他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宫内茶会,利休是当然的主持人 。茶会上,先由秀吉为天皇点茶,所用的茶道具是专门定做,完全崭新的一套,以示对天皇无暇神体的尊敬。再由利休为天皇点茶,使用的茶器是珍贵的唐物"新田肩冲"、"初花肩冲"和" 松花",其中的叶茶壶"松花",据说价值40万石,相当于日本当时一国到两国的领地(日本共分66国),可谓价值连城。此次茶会,是利休一生级别最高的一次茶会,他也被天皇赐予"利 休"的法号,在这之前,他一直被世人称为千宗易。

两年以后(1587)的北野大茶会,是秀吉与利休合作的最高峰,也是茶道史上仅见的大场面。秀吉发布文告:于10月1日至10日举行10天的大茶会。只要热爱茶道,无论武士、商人、农 民百姓,只需携茶釜(茶具一种,煮水的壶)一只、水瓶一个、饮料一种,即可参加。没有茶,拿米粉糊代替也无妨。不必担心没有茶室,只需在松林中铺两三张榻榻米即可,没有榻榻米 ,用一般草席也可以,可以自由选择茶席的位置。除日本人外,爱好茶道的中国人也可出席。无论何人,只要光临秀吉的茶席的,均可以喝到秀吉亲自点的茶。这篇文告一出,应者云集, 在茶会当天,茶席一个接一个,达到800之多。秀吉更是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完全用黄金为材料建造茶室,恐怕只有像秀吉这样的天才、怪才加心理扭 曲的变态才会想的出来。(哎呦,谁又扔俺鸡蛋?)

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热衷茶道的动机如何,他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的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 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许多,可以说,在整部 日本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茶道从珠光开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后,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为世 界级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珠光、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之境界。珠光已经基本荡涤了茶文化中娱乐性的因素,利休更彻底的斩断了旧式茶文化中与物 质世界的种种联系。他把四张半榻榻米大小(约8.186平方米)的标准茶室进一步缩小为三张甚至两张半(4.5平方米)榻榻米,室内装饰也尽量简化,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任何的娱乐 都是无法进行的,而主客举手投足如果不遵循一定的礼法,茶事就根本无法完成(一次茶事长达4小时),茶道成为了一种修行,任何物质上的欲念都不能存在在茶室之中。主客在极近的 距离促膝而坐,面貌、动作可以历历印在对方的脑海里,从而达到以心传心,心心相映的境界。(马羽按:哈哈,俺马羽流推陈出新,所建茶室只有一张榻榻米,力求达到以心"贴"心之目 的,现正申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欲购从速……被烂西红柿淹没)

利休将茶道回归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话成为后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 ,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利休心中丝毫不存在既有的规矩与陈念,从心所欲的不断创造出新的茶趣。与当时争相追求名贵茶道具的世风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随手用来作 为茶具,用日本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终其一生没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却发现和创造"名器"无数。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道具,不论原来是农家的水碗也好,还是 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为后世茶人珍爱的至宝。

这里讲两个关于茶花(不是山茶花,是茶道中的插花)的小故事,可以体现出利休的艺术境界。利休宅内的院子里种满了牵牛花,一旦开放,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秀吉得知此事, 就指示利休在宅内准备一次茶会,以欣赏满目的花景,品茶赏花,够风雅吧。结果,他兴致勃勃的来到利休宅,却发现所有的花都被利休剪掉了,秀吉当下大怒,气冲冲进茶室问罪,一进 茶室,他不禁呆住了,在暗淡的壁龛的花瓶里插着一朵洁白的牵牛花,露水欲滴,生机无限。剪掉一片只留一朵,花的内在生命力却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就是利休的禅心。

另一次是春天,一次茶会,秀吉找来一个铁盘子,里面盛满水,然后拿了一大枝梅花,让利休当众表演插花。自古以来,花瓶(日本茶道称"花入")都是筒状的,哪里有在盘子里插花的 ,秀吉就像《聪明的一休》里的将军,成心要出难题。结果一休,啊不,是利休,从容拿过梅花一把把揉碎,花瓣花苞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

前面提到过,秀吉是个喜欢大场面,喜欢铺张的人,可能这样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下贱出身,感觉到身为"天下人"的尊严,他对名贵茶道具近乎贪婪的追求,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无 止境的欲望,都与利休水火不容。虽然利休对秀吉的种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满的表示,但他的内心却对此十分鄙视,以秀吉之聪明,不可能感受不到。而利休的茶名日盛一日,声望达家伙,于是,利休危矣。

时为天正十九年(1591年),北野大茶会的仅仅4年之后,利休为京都大德寺捐献了一座山门--金毛阁,大德寺为了感谢施主,在金毛阁上安置了一座利休的木像,身穿袈裟,脚踏草鞋。 结果这区区小事却激怒了秀吉,你利休什么东西,难道每个过山门的人都要从你的草鞋下通过吗?(其实翻译过来就是:难道俺秀吉也要从你的臭草鞋下通过吗?)于是,下令利休剖腹。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是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一代名人的生命就不得不提前划上句号。是年2月28日,时年已70岁的利休,在3000名武士的守护下,用武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 生涯(他并不是武士),临终前,他亲手制作了一把茶勺,传给爱徒古田织部,古田取名为"泪",珍重保存,每逢利休忌日,都要举行茶事,使用这把茶勺,以示纪念。(谁想20几年后 ,他也步了利休后尘,此乃后话,按下不表先)

利休的绝世辞是:

力囲希咄

祖仏共杀

祖佛共杀,这是《临济录》中的名言。利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勇猛无畏的禅者气概。他举刃自向之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在为这位有着金刚之勇的老 者一壮行色。

秀吉的这一暴行,几乎抵消了他为日本茶道发展做过的一切贡献,永为后世所唾骂。他很快就感到后悔,失去这么一位能够与 他的思想波长相配合的好对手,他得到的,丝毫没有胜利的快感,只是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就在秀吉以近乎儿戏的理由杀害利休后的第7年,他也在侵朝战争失败的失意中去世。又过了16年,新的统治者德川家康用一个同样近似儿戏的理由挑起了对丰臣一族的战争,1614年,秀 吉遗子秀赖向家康献上一口大钟,结果钟

千利休的次子审庵,开创表千家流,四子仙叟宗室继承他隐退时期的茶室今日庵,开创里千家流。三千家在江户时代分别侍奉地方大名,继续以茶 道正宗的身份世代相继,直到今天,仍然是现代日本茶道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

利休七哲

利休的一生,门下弟子无数,有武士、也有平民百姓,其中最为著名的七个大弟子,被世人称为"利休七哲"。这利休七哲之中,可颇有几位在光荣游戏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呢。

按照茶道界惯常的说法,利休七哲是:蒲生氏郷、细川三斎、瀬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兵部和古田织部。看到这份名单,有的朋友可能会跳起来大叫,不对不对,光荣游戏 中的资料不是这样的。确实,在光荣的《将星录》、《烈风传》的人物介绍以及其它一些资料中,利休七哲是这七个人:蒲生氏郷、高山重友、荒木村重、古田织部、细川忠兴、织田有楽 斎和金森长近。两份名单一比,细川三斋就是细川忠兴,高山右近就是高山重友。除此外,第二份名单多了荒木村重、织田有乐斋和金森长近,没有濑田、芝山和牧村。其实从介绍游戏中 的茶人的角度,俺也更愿意用后一份名单,因为其上几乎都是有名的武将,但不得不说的是,第一份名单是来自里千家的资料,权威性显然更大。

由于难以取舍,俺这里英明决定,只要是这两份名单里出现过的人物,凡知道来历的,俺都介绍介绍,怎么样,超值吧?(月风语:还不是想多骗稿费。)

首先当然是蒲生氏乡(1556-1595),玩过光荣游戏的朋友,大概没有不知道他的吧,该家伙在游戏中能力数值相当高,是个很好用的人物。说起来,俺信乡与他当年八拜定交,关系好的 不得了,连苗字都换着使,没见都有个"乡"字吗?哈哈哈哈,总之一个字,铁!(月风:你再废话,看我的弧月斩·究极奥义!)

蒲生氏乡哥(台下:肉麻!)身为武将的名头比身为茶人要大的多。他是南近江国蒲生郡日野城豪族蒲生贤秀的嫡子,蒲生家依附于战国大名六角家,永禄十一年(1568),织田信长拥 立足利义昭,挟尾张、美浓之众,开始了"上洛"的征伐,扼守琵琶湖南岸美浓通往山城(京都所在国)要道的六角家首当其冲,在压倒的织田势攻击下,瞬间崩坏。贤秀身为六角的重臣, 劝说主公承祯向信长降伏,而依据战国时的惯例,他把嫡子鹤千代交到信长那里做人质。

聪明伶俐的鹤千代深得信长喜爱,秀吉成为关白时,将忠三郎的名字改为"氏乡",后来又赐姓"羽柴",并任命他为奥羽方面攻略的主帅。他的对手,就 是数年间制霸奥州的战国名将"独眼龙"伊达政宗。

大概自己也畏惧氏乡的才略,秀吉将氏乡封到远离本,光是听听这些嫌疑人的名号,就知道蒲生左近卫权少将氏乡生前是个多么了 不起的人物了。

蒲生氏乡是多才多艺的武将,他在织田家做人质时就师从歧阜町的高僧学习茶道,后来投师利休门下,成为利休七哲中的笔头(就。

第二位,细川三斋忠兴(1563-1845)。乳名熊千代,是战国有名的外交家细川藤孝(幽斋)的嫡男。细川藤孝是织田政权中文化修养最高的几人之一,忠兴受他的熏陶,也是一位风雅的 武人。忠兴的妻子是明智光为主力之一参加了关原合战,战后受封丰前小仓39万9000石,以83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算是战国乱世中顺应潮流,活得十分聪 明的一位。

忠兴可能是平生唯一的一次向主子表示不服从,也与利休有关,在秀吉已经对利休表示了明显的不满和恶意的情况下,他毫不避讳,专程护送老师利休回到界町,这位看透世事险恶,一 生谨慎小心的武将,在对利休的感情上,却表现出忘我的高尚一面。

下一位,高山右近重友(1549-1615),是战国时期非常特殊的一位武士,在《将星录》和《烈风传》中,他的身份既是茶人,又是切支丹。切支丹是天主教的日译,自1549年传入日本, 迅速在民间流行,九州、近畿的许多大名、武将也成了信徒。高山家位居摄津国,离界町不远,从重友父亲开始,就受到影响,信奉天主教,重友12岁即行洗礼。1573年他成为高槻城主, 5年之间,该地25000居民中的18000人受洗为教徒。1578年,他随荒木村重谋反,被信长镇压后投降,随信长转战,此后又成为秀吉家臣,在秀吉击败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战中担任先锋,参 加过贱岳、小牧长久手、九州征伐等战役。1585年受封明石,直到此时,其生涯尚属平稳圆满。

然而,秀吉在九州征伐时看到天主教的传播之广,深感威胁,于是一改支持传教的政策,禁止天主教。禁令一出,重友身为切支丹,不肯改变立场,只好倒霉。1587年,秀吉发布伴天连 追放令,没收了重友的领地。重友投靠前田利家,成为客将。他仍然

第四位,荒木摄津守村重(1534-1586)。荒木村重也是摄津人,因此近水楼台,成为利休的门人。他原是摄津三守护之一池田胜政的家臣,信长上洛之后,经细川藤孝介绍,成为信长属 下,作为信长摄津攻略的主将,数年间消灭了池田、和田、伊丹这三守护的势力,成为摄津国主。天正六年(1578),信长在安土城举办茶会,家中重臣只有12人有资格参加,村重列名其 中,与秀吉、光秀等同列。他在织田政权中与细川藤孝、明智光秀并称为三大文化人,可谓文武双全。

元龟元年(1570)开始,信长与石山本愿寺(在摄津)的一向宗势力进行了10年的石山战争 。作为最前线的大将,村重当然参战,经过多年厮杀,顽强的一向宗徒令信长大感头疼,于是 采取了封锁本愿寺的饥饿战术,终于迫使一向宗和谈。就在天正六年,村重代表信长与本愿寺进行了谈判,没有取得成果,而村重看到一向宗徒饿殍遍地的惨状,于情不忍,就赠送了100 石左右的大米,结果传到多疑的信长那里,被怀疑有通敌行为,从此遭到疏远,而村重对于信长的残忍也感到厌恶。当年9月,村

失势后的村重,改名为道熏,作为茶人度过了下半生。秀吉掌权后将他招回,在许多次茶会的记录里都可以看到茶人道熏的名字,天正十四年(1586)4月的茶会是最后一次,是年5月,村重道熏在界病逝,时年52岁。是作为摄津守、织田叛将的前半生荣耀,还是作为茶人的后半生快乐?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

再接再厉,下一位,织田有乐斋长益(1547-1622)。织田长益是信长的幼弟,信长继承家督时他只有5岁。身为战国霸主的至亲,却对政治毫无兴趣,反而十分喜好茶道,成为利休的高 徒。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变时,他也在二关。等到秀吉胜利,他很自然的做了秀吉的侍臣,在秀吉的茶道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转眼秀吉也去 世了,他身为秀吉遗子秀赖的叔父(秀赖的生母淀姬是信长的外甥女),留在丰臣的居城大坂。但在关原之战的时候,却参加了德川一方,事后,又像没事人一样回到大坂城,却把大坂方 的情报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家康。

在大坂城里,有乐斋继续保持着独善其身的沉默姿态,对丰臣旧臣大野、木村等人的强硬态度不置可否。到了1614年,家康发动75岁的高龄。两个 儿子都是德川幕府下的大名,家族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虽然在光荣的游戏中当然会成为无能的武将,但是他却凭着这份无能,活过了战国乱世,许多比他优秀的多的武将却做不到这一点 。

金森长近(1524-1608)也是织田丰臣系统的武将,是信长亲卫队"赤母衣众"的一员,立过不少战功,受封飞騨一国。好啦,就这么多。(台下:什么,这么少?而且好像是照抄《烈风传 》的介绍嘛,西红柿扔他)且慢且慢,也罢,再说几句:长近是秀吉的茶头之一,他使用的名茶道具,根据《山上宗二记》的记载,叫做"宗阳肩冲"。长近的儿子可重、孙子宗和也都是著 名的茶人,尤其是宗和。利休的门徒中很多都是武士,这些武士的茶道被称为"武家茶风",一般认为,武家茶风的正宗是沿着利休-古田织部-小崛远州的顺序传承的,而武家茶道的另一个 重要传承,就是金森可重-宗和-土屋宗俊。

上面介绍的六人,都是在《信长的野望》游戏中赫赫有名的武将,而第一份名单中列出的瀬田扫部、芝山监物、牧村兵部这三个人,却默然无名,俺费尽心思也没能找到这三个人的相关 资料,只好按下不表。(嘘声大作,声望值-1000)

集中精力,俺要讲一讲茶道意义上利休的真正大弟子,利休七哲中成就最高的一人,古田织部重然。

古田织部(1544-1615),是利休之后天下第一的大茶人,利休生前就曾经说过:能继承我的道统的,只有织部。他本人是出入战阵的武将,因此与内敛、纤弱的利休茶风不同,他的茶道 风格是雄健、明亮和华美的。他继利休之后侍奉秀吉,秀吉让他把利休的平民式茶道改造为武家茶道,织部于是在仔细研究了老师的茶风后,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往往是从细小的地方入 手,很难三言两语说完,比如在茶道具上,利休指导建造的乐窑生产出的茶碗,一般都形状匀整,表面光滑,色彩单一,体现了谦和、内向的风格。而织部指导修建的织部窑生产出的茶碗 ,却歪斜不一,表面疙疙瘩瘩,人称"鞋型碗",而且数色并用,组成大胆奔放的图案,表现了自由、豁达的风格。可以说,利休的美是静态的,而织部的美是动态的。

织部在秀吉之后,侍奉德川幕府的二代将军秀忠,声望很高,被视为利休衣钵的传人。然而 ,未曾想到的是,他也继承了老师的悲剧宿命。

最后提一句,古田织部重然在《烈风传》中也有出场。不过比起前面那几位,他的能力数值实在有点……惨不忍睹。政治50多,竟然是最高的。其它武力、采配、谋略三项,竟然没有一 项过20,四项相加,总共只有96点,可以排进《烈风传》10大废物之列,光荣实在太不懂得风雅为何物了。俺知道有些朋友对于能力值低劣的武将一向是杀无赦,拜托诸位,看在古田织部 是一代茶道宗师的份上,玩《烈风传》再见到他阁下时,千万刀下留情,而且最好收入帐下,给他一口闲饭吃。

战国时代的其他名茶人

除了利休七哲以外,在光荣游戏中出现过的名茶人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利休七哲类似,是修习茶道有成的武将,如大友宗麟、有马丰氏、泷川一益、松永久秀等人。

另一类是商人,而且基本上是当时最富有的巨贾,界港的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就是武野流的代表茶人,与利休并称三大茶匠,共同侍奉秀吉。另外,界的住吉屋宗无;博多的神屋宗湛 、岛井宗室,京都的长谷川宗仁,都是豪商兼为茶人。这类商人茶人除了推广茶道方面卓有贡献外,由于他们把持南蛮贸易,因此直接控制了唐物名茶具的来源,在他们的哄抬之下,唐物 茶具价值连城,成为大名、武将竞相追求的目标(其中以信长的"名物狩"最为有名),他们固然从中大捞了一笔,不过倒也从另一个侧面带动了茶道的繁荣。(茶道经济学?)

限于篇幅,无法对以上的茶人做一一的介绍,不过下面在说到茶道具的时候,还会涉及他们的名字。

江户茶人

江户幕府时期,茶道仍然十分盛行,除了三千家的代代相承外。还有几位茶人,不可不提。

第一位是古田织部的弟子小堀远州(1579-1647)。他是三代将军家光的茶道师范,本身也是一个大名。小堀远州是日本历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日本庭 园艺术的新格局--"借景式庭园",即借助庭园之外的自然风光来映衬庭园的布局,其中最为经典的建筑是"桂离宫",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

片桐石州(1605-1673)是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制定了武家茶道的规范《石州三百条》。石州流作为武门茶道的正统,严肃、庄严,在江户时代十分流行,茶人辈出,其中最著名 的一个,哈哈,恐怕诸位打破头也想不到。提示一下,此人也在光荣游戏里出场过。

光荣以江户幕府时代为背景的游戏,大概只有《维新之岚》系列了。幕末开国,是日本历史上。哈哈,俺所说的石州流第一茶人就是他--凶名在外的 幕府大老井伊直弼(1815-1860)。

在出任大老,走到历史前台之前,井伊直弼是作为传统武士的典范存在的,刀马娴熟,同时擅长茶道、连歌、汉学。曾经长时间隐居山中,专心参禅学茶,写下了茶道史上极为重要的经 典《茶汤一会集》。书中提出了现代茶道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期一会"和"独坐观念"。

"一期一会"就是指每次参加茶会,主客均须抱持此会今生不可再有的心情,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从每一次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独坐观念"指主人在客人走后,不应 急于收拾,而应独自坐在茶室,追思今日种种,想到此日不会重演,心中泛起茫然之情,又涌起充实之感,这样茶事才算功德圆满。

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茶人,却在世俗的政治生涯中勘不透盛衰天数,对无药可救的德川幕府愚忠到底,成了历史前进的一大阻碍,最终被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吞没。安政六年(1860)3 月3日,水户浪人、尊王志士关铁之助会合水户、萨摩浪人共18人,趁大雪漫天,一举将井伊大老刺杀于觐见途中,世称"樱田门事变"。这一惊天动地的大事变,极大的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权威,振奋了倒幕志士的士气,司马辽太郎在小说〈幕末〉中也说:历史上暗杀这种行动从来没有过正面的作用,樱田门事变却是仅有的例外。

井伊的悲剧,是艺术家与政治沾边造成的另一种类型的悲剧。政治家的井伊直弼和茶人的井伊直弼,虽然同在1860年3月3日这一天在地球上消失,但那一个能够在人们的记忆中停留的更 长远,恐怕又是一个难以作答的问题。

名物目录

在介绍完历史、游戏中出现过的灿若群星的茶人之后,俺要介绍一下游戏中花样繁多的"家宝"茶器。首先,要澄清一些基本的概念。

茶事中使用的茶道具经过400多年的演化,种类极其繁多,其中最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的,也是最多在游戏中出现的,主要有:茶釜、茶入和茶碗。

茶釜,就是茶事中烧水用的锅、壶,在茶人的手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珍品。日本的芦屋、天明、京都,是三大茶釜产地,游戏中有"xx芦屋""xx天明"名字的茶器,就是产自这两 个地方的名物。据说茶釜没有两个是完全重样的,全部是手工制作,和劳斯车一样。松永久秀的"平蜘蛛"就是非常名贵的茶釜。

茶入,是盛浓茶粉的小罐。茶事中要点两种茶:浓茶与薄茶,前者浓稠如粥,后者浓度近似咖啡(好家伙,比中国茶可酽多了),其中浓茶是茶事的关键。因此茶入也是最为重要的茶道 具之一。茶入最早来自于中国,据说是中国人盛放火药的容器(!),也有说是中国人盛头油用的(有名的"初花"茶入据说就是杨贵妃用过的油盒,真是天晓得)。茶入分为"唐物"和"和 物",战国时期,主要还是使用从中国少量进口的"唐物"茶入,因此十分珍贵(有商人抬价嘛),拥有一定级别的名唐物茶入,是武将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即使到了江户幕府,茶入仍是地 方大名与将军家关系疏近的证明物。盖只有德川一族或者谱代重臣,才有将军下赐的名贵茶入也。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这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作为所有茶道具的代称。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日本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著 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 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 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除了茶釜、茶入和茶碗外,茶道具还有:

壁龛用:挂轴、花入(插花瓶)、香盒

烧水用:风炉、地炉、炉灰(垫在炭下起炉底作用的草垫子)

添炭用:炭斗(乌府)、羽帚、釜环(可装卸的茶釜把)、火箸、釜垫(垫在釜下隔热用的)、灰器(盛灰的)。

点茶用: 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就是带嘴儿的水壶),水勺、水勺筒、釜盖承、污水罐、茶巾、绢巾、茶具架等等

林林总总数十种,涉及陶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金属器皿等等。可以说茶道具集中反映了日本手工业的总体成就。

下面说说茶器名中常常出现的"肩冲"和"茄子",这两个指的是茶釜或者茶入的形状式样,"肩冲"是上宽下窄的样子,诸位想想范志毅的体形,知道为啥叫肩冲了吧。"茄子",顾名思义, 菜市场上的茄子诸位想必都是见过的,就是那个形状。茶釜、茶入的式样还有很多,如富士(富士山形)、六角、丸、鹤首、手取(带柄的)、文琳、芋头、内海、桥姬等等,前面提过的 "平蜘蛛",也是茶釜的一种式样。 "肩冲"、"茄子"的样式简单,大概出现的年头比较早,所以名器就多一些,其它很多式样,到江户时代才创造出来。

所以一说"xx茄子""xx肩冲",不是茶釜就是茶入,绝对不会是茶碗。

茶道数百年来,创造和发现了无数茶道具的珍品,历代茶人爱惜茶道具之心,是非常虔诚和执着的,一个茶碗,往往伴随一个茶人终身,并且传之后代,上面的每道裂缝、每个凹凸、甚 至是茶垢的痕迹,都会被茶人视为天然的赐物,不做修补清除,任其原样(哎呀,连茶垢都不擦,好不卫生呦!)。茶事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欣赏茶事中使用的茶道具,这是体现茶人艺术 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手捧古物,细细观赏它的色彩、纹路、历史风雨留下的点点斑迹,追思当年创造了它的巧匠名工、使用过它的前辈茶人,会感到茶具仿佛也有了生命和魂魄,在把往 事沧桑娓娓道来。

如同国际珠宝界将知名的宝石登记造册一样,历代茶人也将珍宝茶具列出名录、详细记载一件名茶道具的由来、取名、使用者的传承、逸话等等。根据通常的惯例,一般将名茶道具做以 下的划分:

大名物: 是指足利义政时期搜集的名器,当时义政曾经将这些名器作过编录,称为"东山御物",主要以唐物为主,此外,名物中的极珍贵者也可称为大名物。

名物: 原指利休时代选定的名器,如利休从乐窑茶碗中选出的"利休七品"。后来也泛指大名物、中兴名物以外的名器。

中兴名物: 指小堀远州和石州流名茶人松平不昧选定的名器

光荣游戏中出现的茶器,都是战国时代即已被承认的名器,属于上述大名物或名物的范围,又以前者为主。下面就对其中的部分名品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九十九发茄子"和"平蜘蛛釜"

首先将这两件茶器放在一起介绍,一是因为它们都非常珍贵,是"国宝"级的极品,二是因为它们都与战国时候一位重要茶人有关。

松永弹正久秀(1510-1577),被称为战国第一的"奸雄",阿波出身,原是京都西冈商人,后来出仕三好长庆,成为重臣。他使用阴谋手段毒杀长庆英武勇略的继承人义兴,又唆使长庆亲 手杀害弟弟安宅冬康,立无能的义继为嗣,从而篡夺三好家的实权。他最大的恶行是唆使"三好三人众"杀害了将军足利义辉,被天下人视为大逆不道之人。

久秀虽然心如毒蝎,却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他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茶器,并把它们用于政略。当信长以拥护足利将军的大义名分制霸畿内之时,本来要杀掉他以报将军义辉之仇,他却投信 长所好,送上了两件极其名贵的宝物:茶入"作物茄子"(即"九十九发茄子")和名刀"天下一振吉光",从而保住了领地和性命。"九十九发茄子"是唐物中的极品,因珠光以99贯买入而得 名,许多人都认为其为战国时代的第一名品。

虽然做了信长的下属,但久秀的野望始终在等待着勃发的良机,天正五年(1577),信长陷入毛利、本愿寺和上杉三大势力的夹击,尤其是"军神"上杉谦信的"上洛"锋芒几乎牵制了信长 的全部精力。久秀终于按捺不住,在居城信贵山城扬旗谋反,结果,这次他失算了,信长军的潜力超出他的估计,信贵山城很快就陷入了被重重包围的绝境。信长此时又给了他一个生机, 因为他手里还有一件信长梦寐以求的国宝,就是俺已多次提到的"平蜘蛛"茶釜。

出了平生最后一个出人意料也非常不符合茶人身份的举动,他在"平蜘蛛"中装满了炸药,然后引爆,将这件国宝与自己一起炸得粉碎。信长小儿,你可以毁灭我的一切, 但你永远得不到"平蜘蛛"啦,这种毒辣的报复方式倒是满符合久秀的风格的,但是,丝毫没有爱惜茶器之心,真是有辱茶人的身份。

"天下三名壶":"松岛"、"松花"和"三日月"

叶茶壶是"书院茶"时代的重要茶道具,也是"东山御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日月"就是将军义政的秘藏之一,因表面有七枚大瘤,形似倾斜的蛋黄而得名,几经转手,终于落到信 长的手里。"松岛"则是由今井宗久进献给信长的,因形似名胜"松岛"而得名,同时献上的还有"绍鸥名物"之一的茶入"绍鸥茄子",也是名品。"松花"则是珠光的爱物,辗转为信长所得。" 三名壶"齐聚于信长一人之手,正体现了信长气吞六合的威势。不料,本能寺的一场大火,不但毁掉了信长的梦想,也烧毁了"三名壶"中的两品"三日月"和"松岛"。只有号称价值四十万石 的"松花"得以幸免,后来又为秀吉所继承,最后成为了江户时代尾张德川家的家宝。

战国时期有名的叶茶壶还有"四十石",因义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换来而得名,秀吉曾评论它:"三日月、松岛逝后,此物天下第一"。("四十石"压倒了四十万石)

"天下三肩冲":"新田"、"初花"和"楢柴"

这三件茶器均是唐物茶入,"新田"是珠光发现的名器,"初花"据说是杨贵妃的油壶,是"东山御物"中的一品,义政以其姿态高贵如初放之花而命名。秀吉在宫内茶会上就使用过这两件茶 器。而"楢柴"是从博多町传入的,由岛井宗室转让给九州大名秋月种实,秀吉九州征伐时,秋月家靠进献这件家宝保住了家脉。

与"初花"相对应的,"东山御物"中还有一品"迟樱肩冲",因其发现的比"初花"晚,义政就以《金叶集》中的名句为它命名。

流传之茶器

这是世人给九十九发茄子取的绰号,形容其转手次数之多。实际上,另外一件与九十九发茄子价值不相上下的大名物"松本"茶碗,更当的起这个绰号。

→大富善好→ 相良武住→相良义隆→相良义长→安宅冬康→天王寺屋宗柏(即津田宗柏)→住吉屋宗无→织田信长,短短几十年里,转手了十几次。

信长的"名物狩"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发现,最著名的茶器,往往落入织田信长的手中。这固然与信长制霸京畿的威权有关,但也是因为信长对于搜集名茶器有着超出寻常的爱好。在他征服天下的过程中 ,始终不遗余力的用尽种种手段搞到茶器,越是闻名、越是昂贵,他越是非弄到手不可,史家为他这种行为专门起了个名字"名物狩"。

信长对于名茶器、尤其是"大名物"的兴趣要远远凌驾于他对于茶道本身的兴趣之上,这其中的动机何在,是后世史家的难解之谜。有人认为他是通过重新搜集散落各地的"东山御物"的方 式来宣示织田政权取代足利幕府、重新建立统治秩序的权威性和正统性,这倒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信长的疯狂收集取得了丰富的战果,根据统计,他总共搜罗到的名茶器达到220品之多。界町商人·茶人津田宗及记录信长为庆祝战胜本愿寺举行的一次茶会,提到这次茶会使用的名物有 :挂轴"烟寺晚钟"、叶茶壶"三日月"、茶入"九十九发茄子"、茶碗"白天目""道三茶碗"、茶釜 "乙御前"、水指"占切"、香盒"平手合子",无一不是稀世珍品。

"松岛"外,还有"白天目"、"势高肩冲"、"珠光小茄子"、"货狄"等名品。其中的"珠光小茄子"是信长的至爱,由于舍不得将它赐给重臣泷川一益,甚至加封一益一国两郡的 领地,可见此物在他心中的价值,这下倒好,一把火,烧个干净。

的这份爱茶之心成为后世的佳话,而信长的这部分收藏,也终于得以保全。

名物"利休七品"

前面提到过"乐窑茶碗",乐窑,是在利休的指导下建造的日本第一个专门为生产茶道具而设计的陶窑。首代工匠长次郎是当时第一流的陶匠,从他开始,乐窑出产的茶碗一直是历代茶人 最高的追求,现在乐窑已经传到了第十四代吉左卫门,其作品售价之高,一般人根本不敢问津。根据色彩的不同,乐窑茶碗又分为"黑乐茶碗"和"赤乐茶碗"。

在长次郎的作品中,有七件为利休所特别喜爱,被称为"利休七品"或"长次郎七物",是乐窑茶碗的代表作。包括黑乐大黑、黑乐钵开、早船、宝舟等。

日本茶道史略年表

一、茶之传入

奈良时代

729

天平元年

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装的100名僧侣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

764

天平宝字八年

其时,大唐文士陆羽做《茶经》(三卷),详细记述了中国茶的历史、器具、制法、产地等,该著作后来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787

延历六年

其时,药园“典农寮”开始种植茶叶,将茶视为药物之一。

平安时代

805

延历二十四年

高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子,并在近江坂本日吉神社边种植,这是日本最古的茶园日吉茶园之始。

806

大同元年

高僧空海从大唐带回茶种子,在肥前长崎开始种植。

810~824

弘仁年

嵯峨天皇治下,日本茶文化的最初高潮“弘仁茶风”。

815

弘仁六年

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唐崎。崇福寺、梵释寺之大僧都永忠为天皇煎茶奉献。六月,嵯峨天皇下令在畿内及近江、播磨等国种植茶叶,以备每年进贡之用。

闰七月二十八日,空海上《空海奉献表》,内有“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之句,是日本史料中关于饮茶的最早成文记载。

951

天历五年

疾病流行,僧空也在洛中洛外以茶为药,施救道俗。

1185

文治元年

僧荣西,自宋朝归国,将所携茶种赠于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并传授栽培之法。拇尾茶味道纯正,被称为“本茶”,其它茶被称为“非茶”,后来室町时代的斗茶即以区分本、非茶为主要内容。

1191

建久二年

荣西二度归国,于登陆后第一站九州平户岛富春院植茶。随后,又在肥前背振山灵仙寺种茶(石上茶之起源)。

镰仓时代

1211

承元五年

一月三日,荣西《吃茶养生记》初稿(上下二卷)完成。

1214

建保二年

二月三日,镰仓将军源实朝参拜箱根神社和三岛神社,归来醉于宴,次日,荣西献茶一盏并《吃茶养生记》一册,实朝饮茶而神清,大赞《吃茶养生记》之妙,自是茶道大行。

1215

建保三年

七月五日,荣西于镰仓圆寂,年七十五。

1232

贞永元年

以拇尾茶种植而闻名的华严宗名僧明惠圆寂,年六十。

1267

文永四年

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自宋朝归国,赠送经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梦窗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1332

正庆元年

其时,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室町时代·前期

1372

应安六年

八月二十五日,斗茶会的名人、同时也是书院饰的巨匠、唐物茶器鉴赏大家佐佐木道誉没,年七十八。

1408

应永十五年

五月六日,“北山文化”的开创者,对宇治茶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以专念收集唐物茶器著称的室町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没,年五十一岁。

1417

应永二十四年

六月五日,斗茶会的一种“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风吕和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

1423

应永三十年

茶祖珠光诞生。

1441

嘉吉元年

六月二十四日,室町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没,年四十八岁。他为了保管唐物茶器,起用稀世的艺术家能阿弥,对点茶法式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1442

嘉吉二年

珠光进入京都大德寺酬恩庵(今一休庵),从一休宗纯参禅,后来得到一休宗纯之教外别传。

1446

文安三年

珠光向能阿弥学习“立花”(俺判断是插花或类似活动)和唐物鉴赏之法。

二、茶道之形成

室町时代后期·战国时代

1469

文明元年

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众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门徒笔头。

1471

文明三年

能阿弥去世,年七十五岁。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介绍珠光担任将军义政的茶道师范,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

1481

文明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大德寺四十六世住持一休宗纯圆寂,年八十八岁。一休宗纯与珠光的师徒之遇是茶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授予珠光圆悟克勤墨迹作为印可,标志着日本禅宗思想与日本茶道的融合。

1490

延德二年

一月七日,将军足利八代义政去世,年五十五岁,他一生致力于“东山御物”的搜集、编录,重用、招揽能阿弥、珠光等艺术家和茶人,对茶道发展极力扶持,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502

文龟二年

五月十五日,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病逝,年八十岁。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同年,武野绍鸥生于界町。

1522

大永二年

千宗易(利休)生于界町。

1525

大永五年

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汤。

1531

享禄四年

绍鸥聆听三条西实隆讲说藤原定家的《咏歌大概之序》、领悟了和歌与茶汤互通之道。其曰:

“情以新为先求人未咏之心咏之”、“常观念古歌之景气可染心” 。

1533

天文二年

奈良漆商松屋家的茶事日记《松屋笔记》天之卷开始记录,松屋三代久政、四代久好、五代久重连续记录该茶会记,直到宽永年间。

1537

天文六年

九月十三日,千宗易(利休)受松屋久政邀请来到京都参加茶会,时年宗易十六岁,这是他见于记载的最早茶事活动。

1540

天文九年

千宗易经北向宗陈介绍成为绍鸥弟子,时年十九岁。

1548

天文十七年

十二月六日,《津田宗及茶汤日记(宗达自会记)》开始记录,直到永禄九年五月十三日。同月,《宗达自会记》也开始记录,直到永禄九年一月。

1549

天文十九年

八月,绍鸥参禅于界南宗寺大林宗套,得到“一闲居士”的道号。此后,绍鸥自会与他会的记录开始多了起来。

1551

天文二十年

二月三日,今井宗久、津田宗达主持茶会,津田宗及出席,这是茶会记中首次出现津田宗及之名。

1554

天文二十三年

十月二十八日,今井宗久的茶会记《今井宗久茶汤拔书》(上卷)开始记录,直到天正十七年五月七日的他会为止(下卷自庆长四年至十九年,为后人追记)。

十二月十二日,千宗易受邀参加今井宗久的茶会,这是其与宗久交往的最早记录。

1555

弘治元年

十月二十九日,珠光的孙弟子、界町茶道的开山者、千宗易的恩师,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匠武野绍鸥没,年五十四岁。他将和歌道引入茶道,对珠光流茶道作了全面的改进和发展,促进了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和本土化,同时以其对千宗易的言传身教,催生了这位日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艺术家。

1562

永禄五年

一月十八日,能阿弥的孙弟子、《虚堂墨迹》的所有者,将千宗易推荐给绍鸥同时自身也是宗易的茶道启蒙者的茶人北向道陈没,年五十九岁。

1566

永禄九年

八月二日,师从绍鸥、鸟居引拙学习茶汤,随界南宗寺古岳、大林和尚参禅,对插花有深刻造诣的名茶人津田宗达没,年六十三岁。

同年十月七日,《津田宗及茶汤日记》(宗及自会记)开始记录,直到天正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宗及他会记》从永禄八年九月记录到天正十五年十月。

1568

永禄十一年

一月一日,千绍安(道安)首次留下主持茶事的记录,津田宗及、山上宗二、武野宗瓦受邀与会。

一月二十七日,古岳宗亘的法嗣、绍鸥、宗易的参禅师父、大德寺九十一世大林宗套圆寂,年八十九岁。

1569

永禄十二年

二月一日,津田宗及举行大茶会,招待织田信长派来接受界町的使者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以下一百余人。

三、茶汤之大成

安土桃山时代

1573

天正元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津田宗及、千宗易等界众赴京都妙觉寺参加了信长举行的茶会,是会的茶头为不住庵梅雪。这是有记载的千宗易与信长的初会。

1574

天正二年

三月二十七日,信长在界的数寄者的陪同下来到奈良,仿效足利八代将军义政之先例,拜谒了东大寺正仓院的御物,并割取了名香兰奢侍。

1575

天正三年

十月二十八日,信长在京都妙觉寺召集京都、界町数寄者十七人举行茶会,千宗易正式成为了信长的茶头。

1576

天正四年

十一月十日,绍鸥的高徒、茶匠辻玄哉去世。

1577

天正五年

绍鸥的弟子、畿内之枭雄、大和信贵山城城主松永弹正久秀反叛信长,旋为扑灭。他曾向信长进献名物“九十九发茄子”,所藏另一名物“平蜘蛛釜”也为信长所梦寐以求,但他拒绝信长以“平蜘蛛釜”换取性命的要求,与“平蜘蛛釜”一起粉身碎骨,年六十八岁。

1578

天正六年

一月十一日,明智光秀、津田宗及受召参加信长取得名物“八角釜”后举行的披露茶会,这是明智光秀有记载的最早的茶事活动。

十月十五日,羽柴秀吉得到信长许可可以主开茶会,在播州三木之副城举行朝会,邀请津田宗及参加。

1581

天正九年

六月十二日,羽柴秀吉在播州姬路城举行朝会,千宗易受邀参加,这是后来茶道史上的一对名对手的初面。

十二月二十三日,羽柴秀吉以山阴、山阳两道攻略之功,受信长赐予马麟笔“雀之绘”、“砧之花入”、“朝仓肩冲”、“大觉寺天目”等名物八种。

1582

天正十年

六月一日,德川家康、津田宗及主持茶会,穴山梅雪、长谷川秀一等出席,这是有记载的家康最早的茶事活动。

同日,信长在京都本能寺举办披露茶会,展示的名物有“绍鸥白天目”、“松本茶碗”、“高丽茶碗”、“九十九茄子”、“珠光小茄子”、“松岛茶壶”、牧溪笔“くわいの绘”等,近卫前久以下、堂上公家、僧侣出席了茶会。

六月二日,战国的霸者、以“名物狩“著名、招揽津田宗及、千宗易等茶匠为茶头、将茶道作为政治宣示手段、布武天下的风云儿织田信长没,年四十九岁。前一日他在世人面前展示的诸多极品名物,多数都伴随他消失在本能寺的烈火之中。

十一月七日、羽柴秀吉在山崎妙喜庵的茶室“待庵”举行茶会,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千宗易、万代屋宗安等界的茶人出席,秀吉于是次茶会使用了信长旧藏品“松花”,这是秀吉在以茶汤活动向天下宣示自己为信长之继承者。

1584

天正十二年

一月三日,秀吉在大阪城内一角山里丸设置数寄屋,召开茶会,客人为千宗易和津田宗及二人。

十月十五日,秀吉以宗易为茶头,召集当代茶汤之代表者,举行了持续一天的茶会,茶事记录上有古田左介(织部)的名字,同时,这是宗易作为秀吉茶头的开始。

1585

天正十三年

二月二十四日,秀吉为祝贺小久手之和议(德川家康),邀请织田信雄、织田有乐斋长益二人,在大阪山里丸的数寄屋召开茶会,秀吉亲自表演点前。

同年,秀吉受“关白”之位,为此举办了盛大的宫内茶会,上午由秀吉为正亲町天皇点茶,下午由千宗易主持茶会,使用了名物玉涧笔“远寺晚钟”、“新田”、“初花”和“松花”。同日,天皇赐千宗易“利休”的居士号。

1586

天正十四年

一月十六日、秀吉将大阪城内的黄金茶室运往京都,在禁中小御所组装,邀请正亲町天皇为首之堂上公家举办了茶会。

五月,利休的武家弟子之一人,原摄津守、原摄津茨木城主、有冈城主荒木村重笔庵道熏在度过了寄人篱下的后半生后在界去世,年五十二岁。

十一月二十八日,筑前博多豪商神谷宗湛的茶会记《宗湛日记》开始记录。

1587

天正十五年

一月三日,神谷宗湛上洛、在大阪举行大茶会,经津田宗及介绍,与秀吉初识。

六月十九日,秀吉在九州箱崎阵所举行朝会,神谷宗湛、岛井宗室两名九州豪商作为客人参加,秀吉在茶会中使用的茶碗是“井户茶碗”。

十月一日,由利休主持,秀吉在京都北野天满宫举行了空前的大茶会(北野大茶会),公开展示了所藏名物。远近诸国的数寄者纷至沓来,町人、百姓以下也打破阶级身份之限制而被许可参加茶会。这是茶道史上空前的盛况。

1589

天正十七年

二月,利休的高徒山上宗二授予弟子板部冈江雪斋茶道秘传书《山上宗二记》。

1590

天正十八年

四月十一日,利休最有天分的弟子、利休流茶道极意皆传者、曾经担任秀吉茶头的山上宗二,因屡屡触犯秀吉的忌讳,在小田原阵中为秀吉所惨杀,年四十七岁。此事对利休刺激很大。

五月二十九日,《津田宗及茶汤日记》之《宗凡他会记》开始记录。

1591

天正十九年

二月二十八日,天下一的茶汤者千利休,因大德寺山门金毛阁木像安置事件在秀吉逼迫下从容剖腹,年七十岁,留下辞世歌:“人生七十、力囲希咄、吾这宝剑、祖佛共杀”。千利休一生对珠光以来的茶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茶道上升到了日本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度,是茶汤的集大成者以及日本历史上空前的艺术巨匠。

四月二十日,师从父亲宗达学习绍鸥流茶道、师从界南宗寺大林宗套参禅,信长、秀吉的茶头,与今井宗久、千利休并称“天下三茶匠”的界之豪商津田宗及没。

1592

文禄元年

五月二十八日,秀吉发动侵朝战争,以九州名护屋为大本营,将黄金茶室从大阪移往名护屋,以住吉屋宗无为茶头,召集众大名举行了茶会。

同年,“利休七哲”之一人、伊势岩手城主牧村兵部利贞在朝鲜阵中病逝。

1593

文禄二年

一月二十一日,德川家康来到名护屋本阵,召开昼会,邀请神谷宗湛参加。

二月二十八日,利休流茶道秘传书《南方录》由南坊宗启在利休两周年忌日整理完成,后来由立花实山加笔而成现在所见的全卷。

八月五日,武野绍鸥的名弟子,信长、秀吉的茶头,与利休、宗及并称“天下三宗匠”的今井宗久没,年七十四岁。

1594

文禄三年

一月四日,曾经为将军足利义辉、管领细川胜元以及秀吉、家康所厚遇的京都名医、同时也是茶汤宗匠、持有名物“富士茄子”的曲直濑道三没,年八十八岁。

1595

文禄四年

同年,“利休七哲”另一人濑田扫部去世,他创造的“濑田型茶勺”十分有名。

1597

庆长二年

一月十七日,千宗易的参禅师父、为宗易选择了“利休”的居士号,同时也是大德寺金毛阁利休木像事件的关系者的禅门高僧、大德寺一百一十八世古溪宗陈圆寂,年六十六岁。

1598

庆长三年

三月十五日,太閤秀吉在山城醍醐寺三宝院内,以茶屋为主体举办花见茶会。

八月十八日,向利休学习茶汤,后来又成为利休的茶道合作者和对手、并且最终杀害了利休的太閤丰臣秀吉薨,年六十二岁。他一生兴建了大阪山里丸数寄屋、黄金茶室等茶道建筑,搜集茶汤名物,招揽天下茶匠,举办北野大茶会,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杀害茶人山上宗二、利休,又是其不可饶恕的过失。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冷水泡茶慢慢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