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家乡茶
家乡宁海位于浙东沿海,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系《徐霞客游记》开篇地。天台山余脉蜿蜒境内,青山秀水间镶嵌着近四万亩翡翠般的茶园,是遐迩闻名的名茶之乡,望海茶系中国名茶兼有机茶。
我的出生地兰田与遐迩闻名的天明山南溪温泉只隔几个山岙,产茶的香山海拔850米,与望海茶产地望海岗相去不远。山上既有野生茶又有栽培茶,品质不凡,可惜仅有30亩面积,不足以形成商品规模。
虽然生在茶乡,但在工作之前并不饮茶。家父原是上海高级钳工,杯子中总是泡着小半杯茶叶,浓浓的茶叶非常苦涩,难以入口,非常费解父亲怎么爱喝这么苦的茶水。
茶叶大多是母亲从香山采来的野生粗茶,每年要为他备上十多斤,每每收到寄去的茶叶,他总是大喜过望。他嗜好抽烟,说,多亏浓茶解了部分烟害,但还是在72岁时因气管炎发作而过早辞世,无缘再喝家乡的众多名茶了。
1977年本人师范毕业分配到共青团宁海县委。“一张报纸一杯茶”是机关工作的写照,慢慢地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但初时饮茶仍是被动的,并没有从主观上,精神上去感受、欣赏她。1982年调到心仪已久的县委报道组(后改名新闻科,兼挂宁波日报宁海记者站牌子)与茶场、茶农多有接触,加之陈洋珠(高级农艺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浙江省较早开发名茶,共在该县创出8只名茶,因此尤其是每年春茶季节,总要去茶场采访,在全国报刊上介绍宁海茶业。
知之越多,爱之越深。1990年,我不再满足于写作有关茶业的消息、通讯,而是在为香港《新晚报》人物志专栏撰稿的基础上通览茶史,以“名人与茶”为主题,写成30篇介绍古今中外名人与茶轶事趣闻的系列稿。编辑收稿后非常欣赏,嘱我写上100篇,天天连载。无奈当时阅历浅薄,又忙于工作,只完成80篇。当时正逢茶文化兴起,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张有煌先生看到这组连载稿后,结集为《名人茶事》,列为当时比较畅销的“五角丛书”于1992年10月出版,初版1.8万册,很快又加印5000册。台湾林郁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又买去版权,1994年在台湾出版中文繁体版,以后又加印多次。北京《团结报》、《宁波日报》、浙江《联谊报》、《经济生活报》、《法音》杂志还先后连载过有关章节。茶界前辈庄晚芳、陈椽等很多师长,都认为此书视角独特,多有创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乡贤王家扬先生则热情邀我去该会工作,可惜胸无大志,错失良机。
拙稿能有如此厚遇,是我始料不及的,是家乡茶的芬芳,惠我以灵感和创意,引我进入茶文化大雅之堂。
我忌讳香烟,偶尔品酒,惟爱茶饮。目前每天早晨洗漱之后,首先是泡上一杯家乡的绿茶,晚上就寝前仍要喝上一两杯,工作或居家休闲时,都是在茶香中度过的,不是不可一日无此君,而是不可须臾无此君。茶是世界公认的最佳保健饮料,当你旅游归来,劳作之后,或精疲神倦之际,啜饮几口好茶,那份齿颊留香、醇爽回甘的舒适愉悦,是任何饮料也无法比拟定的。据权威茶叶专家品尝,家乡的望海茶、望府茶已可作为中国绿茶的高级档次,有些指标甚至高于“绿茶皇后”——杭州狮峰龙井。家乡多溪多泉,源于山溪的自来水也属一级饮用水,适宜泡茶。
赞美家乡茶,感恩家乡茶。不妨套用苏东坡的《荔枝诗》:日饮香茗三五杯,不妨长作宁海人。
标签:
上一篇:茶味三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