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恺:了都要喝茶
妻子的房间,第二天,妻子醒来后便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染上了疾病;此时的夏侯恺仍穿戴着他生前的头巾和单衣,坐在他生前常坐的那张靠西墙的大床上,找人要茶喝。
这可不是什么恐怖故事,而是《茶经》上引用晋代人干宝志
太平广记》说它引自王隐版的《晋书》。尽管我们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什么鬼怪,但是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史书上都有相关记载,上面这段话的可信程度又当是相当高的了。不过在所谓正统《二十四史》中房玄龄版的《晋书
大家都说饮茶是件很雅的事情,如果去读《太平广记》那段比较详细的记载,不难发现故事虽然是个鬼故事,但是故事里却没有狰狞的面孔和血淋淋的画面,读起来不但不吓人,反倒觉得更有人情味了。看来跟茶结合起来,人不容易动怒,鬼也不那么恐怖了。只是其中夏侯恺回到家后“欲取马,并病其妻”稍微有点令人费解。,有谣言就说过谁家的米缸被家里的鬼魂摸了,第二天缸里的大米就少了一大半;人要是被摸了头就会生病。照这么去看的话,夏侯恺一定是很喜欢他的那匹马和他妻子的,而且也一定摸了他妻子的头。
《茶经》中陆羽多次强调一起说,多少还是让人对茶的好处产生一定怀疑的。
,夏侯恺本来还能活10年,但是阎王那里急着要选拔一名干部补缺,看上了10个人,除了夏侯恺以外其他几个测试后都不及格,所以就把他给留下了,因此,喝茶除了让他变得更有智慧更适合当领导外,对于治疗他的病是丝毫没有作用的。
话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陆羽写作《茶经》用功之深了,细数一下我们之前讲过的那些《茶经》人物,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释道儒、人神鬼各类角色都不缺少,而且个个都是来路清晰且有典可查。
也许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吧。我以前听老师讲茶知识的时候,一听到技术方面的东西,总是很难不入睡;但是听那些从古到今的一个个茶故事的时候,却总是又精神百倍起来。到了后来,我去茶乡采访的时候,却发现不少茶乡针对有我这样习惯的消费者还特地在发展当地茶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从县太爷到企业老总,都善于给茶叶编故事。故事的内容多半不是茶姑茶郎的爱情就是仙人赠茶的故事,类似于某些诗人使用的创作软件一样,只要把茶名、地名等等几个关键词输入进去,电脑就能给出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来。如果非常幸运,当地曾经还出过一个名人,那么,这个名人当年几乎一定是喝过当地的那种茶了。非常可惜,“沛国夏侯恺”的家乡淮北地区并不产茶,否则,我一定有人能“考证”出当年夏侯恺所喝的就是××牌××茶。我实在无意去诋毁这些勤劳的人的创作能力,但是,对于这些“创作”出来的纯粹的“茶文化”确实不忍心去将它们往茶上靠。如果茶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纯粹的文化那实在是太没文化了。
和以茶为中心无端编造出来的故事相比,那些生活中与茶相关的点点滴滴,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和地理人文特色倒往往更加吸引人。而这些东西却又是“篇幅”短小、“重点”不突出的,因此,并不受到茶文化创作者们看好。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些“篇幅”短小,“重点”不突出的东西应该才是真正的茶文化。就像陆羽《茶经》人物中提到的那些人物生平或者故事一样,虽然茶所占据的份额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茶却以一个配角的身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人物的生活之中,就像茶本身无论是在老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还是在文人生活的“诗书琴茶”中,虽然始终都在末尾,都是配角,却总能够配得好配得深,正因为这样才发展出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成为一种可以载道和有道可载的文化,而不是就茶论茶平淡无味的绝对茶文化。
标签:
上一篇:邓九刚苦苦挖掘中欧茶叶之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