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尧山上采茶人(组图)
脚尧村位于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峰北麓,海拔2100多米,这里一年中有200多天笼罩在雨雾之中。脚尧是一个仅有36户人家的小村落,家家户户都种茶,全村茶树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脚尧茶因其味道清香、回甜味好、含硒量高而闻名,民间早有“娶女下西江(贵州最大的千户苗寨),品茶上脚尧”之说。
采茶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三三两两地散落在雨雾缭绕的茶山上,指尖飞快地在茶树上起起落落。
吴先瑞不仅是当地的种茶大户,也是有名的采茶“快手王”,一天最多能采20斤茶青。他10岁就上山采茶,到现在已经20多年,精通种茶、采茶、制茶各个环节。
提到茶叶,平日寡言的吴先瑞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采茶动作看似简单,其实讲究挺多,它要求采茶人眼快手准。采茶要选那些叶子小、芽突长、品质好的芽来摘。根据茶叶形状,采茶分为双芽和单芽,两种茶形的采摘方法也不同。而对于更高等级的茶叶,采茶操作更是要求严格。
日渐中午,山上的雾气却越发浓重,竟下起了雨,雨水顺着茶树浸湿了采茶人的衣裤。晌午时分,茶园旁边一个用树枝搭成的窝棚里,采茶人抖落一身的雨水,生起了火,围聚在一起驱赶身上的寒意。一些人拿出早就备好的午饭,放在火上热了一下。
“手指都冻僵咯!”张朝义坐在火边,嘴里叼着烟卷,不停地揉搓着黝黑的手指,“山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即使是在春夏,一旦下起雨,气温就只有10多度。”
张朝义住在山脚下的大龙村,忙完地里的农活后,他都会上山帮忙采茶,目前茶商支付给采茶人的工资是每天20元,包吃包住,采茶的收入基本能满足他家一年的日常生活开支。采茶虽然辛苦,张朝义却觉得很满足,“总比呆在家中强。”
晋朝杜育的《荈赋》中写道:“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每年春茶开摘后,雷公山下的农民干完农活,就会结伴到山上采茶,补贴家用,最多时一天有几百人在山上采茶。
“你摘芽的方法不对,不能用指甲掐断。”33岁的吴小安在指导第一次上山采茶的农民,“你得用手指握住芽儿横向用力把它折断。”
吴小安的父亲一直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家里有100多亩茶园。吴小安曾经在浙江打工10余年,后来因为父亲年纪大,他不得不回来“子承父业”。
在浙江打工时,吴小安当过工厂车间主任,学到了不少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经营理念。从小就与茶叶打交道的他,立志要把脚尧的茶叶卖到全国去。“过去因为品种不好,加工工艺不高,销售又不畅通,一年辛苦到头卖不了几个钱。”他在浙江时,看到当地茶商把贵州的茶叶收购过来,包装好,打上牌子,价格就翻了几番,甚至十几番。这对他触动很大:“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脚尧茶叶难以有大的发展前途。回来后,我就下决心办一家茶厂,推广良种和绿色产品种植方法,打造自己的品牌。”
接手父亲的茶园和加工厂后,吴小安进行了改革。他首先做了一个令全村人咋舌的决定:投资10多万元从浙江引进一套自动化制茶设备,并修建了标准化生产车间,结束了脚尧人用土灶、簸箕制茶的历史。
如今脚尧的茶农很有市场意识,全国各大茶叶展销会及茶叶评比活动都能见到脚尧茶农的身影,涌现出“翠尧牌”等品牌,茶叶的等级和价格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我们最好的茶叶也就是几十块钱一斤,现在我们也有几百块、几千块一斤的茶叶了。”吴小安说,“我们的茶叶不愁卖,除了在省内市场销售,还销往北京、浙江。”
雨雾弥漫中,采茶人的身影若隐若现。 老妇人正在选制茶青,她已度过20余年这样的时光。 平日寡言的吴先瑞一上茶山,骨子里的韧劲就露了出来。 双芽、单芽的采摘方法不同。 工人正在等候火炉加温炒制茶叶。 采茶人生起火,驱赶身上的寒意。山上天气变幻莫测,即使春夏,一下雨,气温就只有10多度。 夜深了,茶农和茶商忙着结账。标签:
上一篇:高国强:打造百年人文品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