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中华茶痴“傻教授”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清朝一副讥讽文人的对联。当旧话重提,在当今茶文化界还真有一位“茶痴”,他七旬有五,满怀信念,传经送宝,为推动我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跑遍全国的茶产区,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还带着资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竭诚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晓起村,当地老百姓把这位“傻教授”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他就是陈文华,原江西社科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获得高级职称的农业考古学家和茶文化专家。
一切都源于痴情。2004年,素有我国绿茶“金三角”美誉的江西婺源,特邀陈文华为其协办茶文化节活动。期间,陈文华偶然参观到该县晓起村,历史悠久且具有“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之称的晓起村,给陈文华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那台迄今为止他所发现的在赣州地区保留最为完好的元朝的制茶揉捻机,堪称“活化石”。
处在旅游景区的美丽村庄,为什么不开发呢?回答是:“没有资金,也不知道怎么开发……”这让陈文华心情很是沉重。时隔不久,陈文华又来到了上晓起村,找制茶揉捻机的主人商量要买下这台机器,或者搞租赁承包,与其合伙经营作坊。陈文华实心诚意且给价合理,对方求之不得,欣然同意……
陈文华打算要让茶文化承载起当地百姓的致富希望。当得知村里要组织村民整修村落道路,拆去旧板石,铺垫柏油路,为游客创造交通上的便利条件……陈文华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青苔色的风貌,使民俗村特色暗淡。他费尽口舌讲道理,终于说服了大家,青石板路总算保住了。但老实巴脚的村民们反问他:你来这里准备做什么?陈文华斩钉截铁:打造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陈文华以晓起村为舞台,致力举办茶会活动,交流茶艺,探讨茶文化,促进茶经济。这些新鲜时尚的文化元素,加之人流、物流、信息流,让山里头的百姓们眼界大开,观念不时发生着新变化。当地的农家娃,都愿意到他创办的茶客栈来打工,争学茶艺师,大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态势。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等全国不少著名作家、书画家、记者等,纷至沓来,视察、指导、采风、写生……给这里带来了久违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村里的“农家乐”客栈,勃然兴起,旅游纪念品和当地的土特产,不时也走俏起来……大家对这个精神抖擞的陈老头儿刮目相看,尊称他为村里的“活财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文华坚信,要做到春天耕耘,秋天收获。他修复了一台古老的木制水力驱动捻茶机,办起了晓起茶客栈,村民干活他给发工资;创办起村里幼儿园和农民夜校,让农村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也让村民们先富“脑袋瓜”,再富“口袋子”;结合农民意愿,成立起农民生产合作社,他任社主任,让利于农,风险他担。从不给劳动者打白条,当场兑现。他常想:有茶农的微笑,才有香茗的味道。他大方的举动,乡亲们都亲切地笑称他“傻教授”!
五年后的今天,山坡上有原生态茶园,生产的晓起毛峰茶供游人品尝;水口岸边千年古樟参天,浓荫蔽日,长流不息的溪流水面,树影倒映,碧波荡漾,多个竹筏供人划游,百余平米的草地上,插着太阳伞,摆放着白色的桌椅恭候外来人品茶;左侧的制茶作坊内,有古老的水转捻茶机械和水传动杀青炒茶,还有品茶室、茶艺画廊,可供游客食宿的茶客栈干净整洁;更为突出的是村中的清代祠堂里头,办起了“古今茶画展览馆”,展出了唐、宋、元、明、清代以来的著名茶画100余幅,使得“茶文化第一村”的内涵更加名副其实。更让这里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有天地,致富有奔头。
陈文华并不是中国富人榜上的老板富翁,也不是“爆发户”。他到晓起村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全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回报人民的一种良知和责任感,他用的钱全是他工资、家庭积蓄、人扛,效益村民来分享,吃苦耐劳换来了他富足的精神生活!所以,家里人都支持他。陈文华的行动,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闻知此事后,专程来到上晓起村采访制作了专题片——“恋上桃花源的人”,详细报道了陈文华其人其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文华是在与时俱进的征途上,自觉奉献着新中国知识分子为民排忧解难的一种博大的爱心。他不拘泥将长篇大论“纸上谈兵”,而且是将深度广度的论文书写在中国乡村最广袤的土地上,其生命力会常绿常青。当这个“傻教授”成为陈文华的代名词时,为此,颇具权威的解释要数江西省社科院院长傅修延的评价:“一个在田间地头得到广大农民朋友认可的学者,是在老樟树下,用朴实的讲述吸引打着赤脚的农民,来放下锄头倾听而又讨去致富真经;陈文华是与在茶树下长大的茶农平等展开交流的学者……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将社会关注的热点与学术事业结合在一起”。
标签:
上一篇:聚焦深圳茶叶市场内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