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了野茶王品牌的创立者吉光腾
夷望溪蜿蜒曲折,日夜奔流,向历史展示着不屈不挠的追求。她的血液深深地注入了两岸的土壤,造就了充满无限生机的绿色生命。显眼夺目的是大叶茶。
当您来到这里,如同走进了茶叶王国。广袤的茶叶平原,连绵起伏的茶山,青翠欲滴的茶叶,清新自然的茶香,无不叫人心旷神怡。难怪茶庵铺镇是湖南省级茶叶专业乡镇。
野茶王是大叶茶的极品,其形赛龙井、香高碧螺、味斗毛峰,是湖南唯一获得《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品,被经济专家称为桃源乃至常德的一座绿色金矿。现开发的热潮如火如荼,一浪高过一浪。预计五年内,桃源野茶王可发展到10万亩,产值过10亿元,农民种茶亩平收入5000元以上。
怀着对野茶王的好奇,我们走访了野茶王品牌的创立者——腾琼野茶王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吉光腾(下称老吉)。这位饱经苍桑的农民企业家告诉我们:“野茶王品牌属于桃源人民,这是上苍赠与,是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并不是我腾琼茶业的专利。”老吉的寥寥数语,显出他的直率、谦逊和大度。
他的一帮伙计似乎没有那么谦虚,一股正经地说:“大叶茶发现是卢万俊,野茶王创牌是吉光腾,这是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并争先恐后无不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他们的领头人来。于是,我们着实地领略了一番。
根与魂
老吉与新中国同龄,出身茶乡太平铺,祖辈以经营茶叶为生。幼儿时,每当爷爷挑茶叶下郑河归来,他总要抓住爷爷包茶的白布包袱搜个不尽,看爷爷带来什么好玩的、好吃的。5岁,他就会唱《采茶歌》,不时地哼着“山上野茶尖又长,家茶哪有野茶香,家茶香满三间屋,野茶香过九间房。”他兄弟5个,读书不多。他13岁就学会了大铁锅炒青、板桶里揉茶。
1973年,他进太平铺公社茶场。由于他工作出色,1975年选送到省茶叶研究所脱产培训,回来后加入了公社茶叶科研组。从此,他工作更吃苦卖力,更精益求精。他一直咬定“小小一片叶子,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不放,为了播种绿色、收获希望,在太平铺这块土地上到处都有他艰难的跋涉。
1981年,他接任大叶茶鼻祖卢万俊的厂长职位,这一干就是10年。为抢救野生大叶茶这一濒临绝迹的珍品,吉光腾率领全厂干部职工在茶叶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通过无数次扦插、试验、选育,终于培育出了大叶茶的“后裔”,不仅使大叶茶的良种繁育课题列入省“星火计划”,而且开始了“低棚塑料覆盖”高产试验、规范化栽培、有机茶栽培、大叶名品制作等系列研发工作。当人们回首这些往事的时候,老吉流露出了他的真挚感情。他说:“农民、农村是企业之根,情系‘三农’是企业之魂。当时我就觉得大叶茶肯定有出息,只想帮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来。”
进与退
一向以实著称的老吉没有讲空话的习惯。他有魄力,敢闯敢干,然而他的每一步都是扎实的,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
1991年,吉光腾与爱人商定,要在自家村里建一个大叶茶基地,并找到村委会干部,反复合计这件事。由于当时整个茶叶市场走低,村民们对此不感兴趣,亲友多数反对,都说“现在都要毁茶兜了,你还种茶?”但腾琼夫妇毕竟和茶打过多年交道,深信种茶比种稻要赚钱,首先将全家的三亩良田换成六亩薄地,全部插上了大叶茶。后来,村委会也拿出了70亩耕地栽了大叶茶。村民们见状,也跟着育起了一片片苗圃。
1992年,时任茶庵铺区区委书记的熊复兴看到当时太平铺乡大叶茶的发展势头良好,想在全区大面推开,并把开发的重任交给了腾琼夫妇,他俩也就离开了太平铺,住进了区公所。
当时茶庵铺三元潭一带还没有大叶茶,一切都需从头做起。但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认可,看到茶苗一批批地运出山村,在夷望河套平原、在雪峰峡谷山庄生根发芽,想到大叶茶将给农民带来 巨大经济效益,腾琼夫妇不禁喜上眉梢。
1993年,就在人们脸上刚刚露出笑容时,一件事与愿违的要事发生了。即原来申报的大叶茶开发项目贷款拖了3年还没准儿。资金不到位,意味着大叶茶加工厂无法建成、人员无法培训,更意味着上百亩的大叶茶根本没有出路。腾琼夫妇心急如焚,一面继续积极申请贷款,一面想法做好村民工作。但靠土地吃饭的村民想到这3年不仅没从田里收到任何收成,反而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眼看大叶茶可能会象柴火一样不值钱,一个个都愤怒了,纷纷把怒火指向了腾琼夫妇,有的村民还把茶园毁了。
看到一片片长势旺盛的茶苗被当作野草一样耕掉,听到村民们一声声的漫骂,腾琼夫妇仍没后悔,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在他俩眼中,这一株株的大叶茶苗就是一棵棵摇钱树,现在都被扯掉、耕掉、扔掉,就象自己苦心培育了3年的孩子,一朝遭到这么大的磨难,不知有多心痛。
腾琼夫妇一辈子也记得那年除夕夜乡亲们上门索讨土地租赁费的情景,没料到自己辛苦几年,却落到如此境地。然而,艰苦和困难没有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却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他俩暗下决心,一定要做成别人认为做不成的事,不管怎么样要以自己的信誉保住茶园,保住茶园才有本钱,才有翻身的希望。于是下狠心卖掉了自家的楼房与部分家产,兑付了村民们的土地租赁费,并以承包的办法保住了村里的70亩苗圃。
命运之神往往故意为进取者设置障碍,让他们在磨难中走向成熟。正当腾琼夫妇卧薪尝胆再图崛起,桃源县撤区并乡,区公所不再存在。他俩深知自己的处境,退回去将是无路可走,没有工作,没有单位,连住房也没有,膝下还有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许多人都替他担忧。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直不向困难低头的他俩不退反进,在当时茶庵铺区委领导郑之松、邓中怀、黄桂岩等的支持下,贷款20万元,买下了县百纺公司茶庵铺分店,创办腾琼保健茶厂,一个更加宏伟的大叶茶发展规划在他那博大的胸怀里抒展。
创牌与用牌
腾琼夫妇虽读书不多,但对品牌看得重。他认为:一个企业的产品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名片、是灵魂,是开启市场的钥匙,办企业就应以品牌追求为目标,以创立名牌、开发名茶、打出拳头产品为主要内容,以让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大叶茶、了解大叶茶、喜欢大叶茶,通过喝大叶茶了解中国的文明进步,了解日新月异的“世外桃源”。
一个偶然的机会,湖南农业大学唐明德教授来茶庵铺考察。他一眼就发现大叶茶的品质极好,很有开发价值。吉光腾闻讯马上找到唐教授,请唐传授技术,唐教授欣然接受了腾琼夫妇的邀请。他俩还聘请了湖南农业大学施兆鹏、刘仲华等专家、教授为企业的高级技术顾问,聘请刘学进等6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并组织了企业科技攻关小组。
茶厂作业分粗制与精制两个工作大班,各班都实行缜密的班组加工管理制度。首先,将劳动报酬与加工产品质量、数量紧密挂钩。其次,厂里设立了流水作业各工序质量标准,制定了上道工序必须符合质量标准才能进入下道工序的规矩。第三制定了严格质量查处制度,厂有专门的质量检测员,质量不达标准要求的或换岗、或停工学习、或下岗。厂里还建立了品茶制度,品茶员每天都要将茶叶开汤、品评,保证优质产品上市。
茶质高低,杀青是基础,炒制是关键。“腾琼”茶叶制作精细,从芽头采摘起,萎凋、杀青、揉捻、解块至烘干,皆层层把关,严格制作程序与技术要求。为了掌握名优茶生产技术,企业邀请唐明德教授在厂里技术指导2个月。钟开琼亲自动手,拜师学艺,切实掌握了制茶的烘炒时间、揉捻的力度、杀青的火候等关键技术,再把自己的实际经验传授给厂里职工。就是靠着这一次次的传授、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研究,厂里的几十位员工都基本掌握了绿茶的制作工艺。1994年7月8日,腾琼茶业选送的“玉叶牌桃源大叶茶”获湖南首届湘茶杯金奖。
“企业光有产品内质还不行,还必须给他取个好名字。”县委书记胡宗卿专此来厂出主意:“桃源大叶茶要想打开市场,就一定要给自己起个好名字。云南、贵州的许多名茶都以大叶茶著称,桃源可不能步人家的后尘再起大叶茶名字。”并明示:“烟叶有芙蓉王,我们能否取一个XX王。”相继,原茶庵铺区委书记郑之松、省乡镇企业局局长龙新平、湖南日报记者田正校都关心过“品名”。腾琼夫妇为此碾转不得安睡,终于联想起明代诗人张镜心在《桃花洞六绝》中所云的“流到人间作野茶”与桃源大叶茶的历史来源,脑子里冒出了“野茶王”三个字。吉光腾马上向领导汇报,都认为“名字取得好,这既符合诗意,又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介绍到这里,吉光腾又重复起见面的话:“所以我说,‘野茶王’是公共的作品,应属于全县人民。”
既然称王,就必须要有王牌质量,就要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腾琼夫妇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感到了创牌的压力,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实现“王牌”地位,企业自定了《桃源野茶王产品生产标准》。在此,我们也才知道,野茶王是采用大叶茶清明前后第一硕芽精制而成。真正的野茶王,冲泡后,开始象悬挂空中的雀舌,沉降后如雨后春笋、万笔书天,汤色绿莹、高爽气香;饮之,滋味醇厚,回味甘长。为达到这个效果,厂里将质量保证扼为“四头”。首先是抓地头,把无公害茶园建设作为名茶生产的第一车间,企业自建起1300余亩有机生态茶园,全镇茶园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示范区;第二抓茶头,杜绝霉湿茶叶、老萎茶叶等劣质原料鱼目混珠,保证优质茶青进厂;第三抓机头,建立严格的岗位制度,以机长负责制抓好每道工序的加工,企业不仅通过了食品QS认证、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还通过了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认证;第四抓人头,定期抓好茶工技术培训,以一流的技术炒制一流茶叶。这样,自然就凸现出“腾琼”牌野茶王的鲜明特色,自然成了“中华奇珍、世界香茗”,自然站在了大叶茶开发的前头。数不胜数的功勋章就是腾琼野茶王品质的最好见证:该
标签:
上一篇:肖明灿:借钱开店四年12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