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陆羽”王镇恒的六安茶缘
1952年,二十出头的王镇恒先是来六安实习、承担六安茶区绿茶改制红茶的任务,随后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毕业来到六安,成为筹建六安实验茶场的技术员。2012年11月22日,事茶60年的王镇恒重返六安,来到金安区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合作社负责人传授“茶经”。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王镇恒教授2010年曾获“‘陆羽奖’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奖”,被称为“当代陆羽”毫不为过,在金安区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王教授向记者讲述了事茶60年来他与六安难解的茶缘。
大学实习来改制红茶
王镇恒193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医生家庭,在读小学、中学时,学习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便立志献身科学事业。1950年,王镇恒同时报考清华、南京、齐鲁、复旦四所大学并均被录取,由于生长在茶乡耳濡目染,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学习。
1950年,受朝鲜战争影响,我国绿茶出口受阻,当时的中国茶叶公司决定将六安茶区的绿茶改制红茶,由陆路出口至当时的苏联。1952年春天,王镇恒与他的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另外22名同学一起,应当时的安徽省农林厅邀请来六安实习,并参加六安茶区绿茶改制红茶的任务。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镇恒和同学们被分为3组活跃在六安茶区,王镇恒所在的霍山组负责9个茶叶初制所、16个茶叶处置小组的改制红茶工作,每天他和同学们都要在各所、各组之间来回跑动,与茶农们生产生活在一起,把红茶改制好,当年6月下旬,王镇恒和同学们顺利完成了改制任务。
因为茶叶,王镇恒与革命老区六安首次结缘。
毕业回归推广茶技术
据王镇恒回忆,在六安完成实习任务之后准备返回复旦大学的欢送会上,当时的安徽省农林厅厅长曾庆梅说:“复旦大学茶专的同学们是好样的,你们能吃苦耐劳,与广大茶农打成一片,欢迎你们大学毕业到安徽来工作。”曾庆梅还特意点名让时任班长的王镇恒要带头回六安工作。
“六安的茶叶品质好,各级领导重视茶叶的发展,加上几个月的相处让我看到了茶农的质朴以及他们对茶业科技的渴望,毕业分配时,我毅然选择回到安徽。”王镇恒说,从上海赶到合肥报到后,得知六安计划筹建实验茶场,于是他又踏上了六安这片红色的土地,在独山镇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1952年至1956年,作为技术员的王镇恒几乎跑遍了大别山茶区,在皖西大地上推广茶叶技术。这四年间,王镇恒深深感受到六安是个好茶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生态条件好,制茶技艺高,也再次感受到茶农的朴实以及他们对于茶叶技术的渴求,可惜,1956年,他被调回省城合肥,在安徽农业大学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倾力教育科研不忘扶贫
从1956年至1997年,王镇恒花了半辈子时间从事茶叶教育、教学和科研,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为中国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期间,他十几个茶叶类项目、成果获奖,本人也先后获得安徽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世界农业科技名人等荣誉,并于1991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还先后获得“中国茶叶学会奉献奖”、“吴觉农勋章”、“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人奖”以及“‘陆羽奖’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奖”等众多荣誉。
这40多年间,虽然王镇恒不在六安工作,但是他仍然经常来六安,或带学生来实习,或来六安茶区考察,或应邀来六安茶区向广大茶农讲授茶叶栽培技术,倾力科技扶贫,与六安的茶缘一直未断。
即将退休之际,王镇恒与六安一位农民的相遇让他与六安的茶缘再度延续下去,这位农民就是金安区东河口的茶农奚得发。当时安徽省经常开展名优茶评比,奚得发拿着自己制作的华山银毫找到王镇恒,王镇恒打开包装看到茶叶后很吃惊,问奚得发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当听说奚得发是个地道茶农时,他就决心指导奚得发创制名优茶,经过多次深入现场指导,1997年,华山银毫以其最嫩、最细的新特工艺,500克茶叶有17万个芽头,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名优茶。
年过八旬情牵六安
退休之后,王镇恒又开始频繁地应邀来六安,如参加六安瓜片评审会、考察六安茶区、参加霍山黄芽茶文化节、参加六安瓜片茶文化节、考察野生茶叶生产基地及茶厂、出席华山生态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揭牌仪式并现场指导等等。
“工作调离六安后之所以仍数十次来六安,是因为我一直忘不了在六安工作的四年里与老区结下的不解茶缘。”王镇恒说,四年的推广茶技经历、与奚得发等茶农茶企的交流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与六安茶和六安茶人的频繁交流不仅促进了六安茶叶的发展,也丰富和提升了他的理论素养,更不断延续了这份难解的茶缘。
对于六安茶叶发展的未来,年过八旬的王镇恒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尽管六安的气候条件没有皖南好,但是可以大力发展有机茶、生态茶园,遴选和推广抗旱抗冻能力强、品质好的茶树品种,重点打响六安瓜片的品牌,因为六安瓜片无尖无梗以及拉老火的独特之处非常罕见,同时,各县区可以打造一县一品的名优茶,让皖西名茶香飘四海,助茶农增收,为建设幸福六安添砖加瓦。
标签:
上一篇:牟锦鸿:“人生如茶,甘苦一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