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茶叶斑蛾

时间:2024-11-07 13:40:36来源:food栏目:茶百科 阅读:

     茶叶斑蛾又称

斑蛾。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56~66毫米。头、胸部黑色,带着蓝色光泽。腹部第一、二节蓝黑色,自第三节起背面黄色,腹面黑色。触角双栉状。翅蓝黑色,前翅有黄白色斑3块,基部一列连成宽带状;后翅有黄白斑2列,中部黄白色斑呈带状,甚宽。

    卵椭圆形,初为乳黄色,后变灰褐色。

    幼虫成长是体长20~30毫米,黄褐色,中部较两端肥大,各体节满布疣状突起,上簇生短毛。中、后胸各有疣突5对,腹部第一至第八节各有3对,第九届有2对,体背常有不定形褐色斑纹。

    蛹黄褐色,茧长椭圆形,淡赭灰色,丝质,半壁贴于叶片中央,叶缘对折向上稍卷。

    2、习性及规律

茶叶斑蛾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茶树树干基部或落叶下及土缝中越冬。次年开春后继续上树危害。越冬幼虫在4月份开始化蛹,用在5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在6月上中旬开始为害茶叶,第二代幼虫在浙江杭州8月下旬开始发生,在江西修水10月中旬开始出现。

    蛹大多在早晨或黄昏羽化。成虫飞翔能力强,昼夜均能活动,有趋光性。卵散产或成堆产于茶树枝干、叶片上。

    初孵幼虫常十至数十头群集在叶背,2龄后逐渐分散,行动迟缓,稍受惊动及分泌出透明汁液(无毒),有的坠落地面。幼虫大多在茶树中、下部成老叶上取食,但晚间及清晨常爬至叶面活动。

    茶叶斑蛾以幼虫咀食茶树成、老叶。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留下上表皮,被害叶呈现不规则形的黄色枯斑。3龄后蚕食全叶,常留下叶柄,也有食至半叶及转叶危害。大发生时可将茶树食成光秃,影响茶叶产量及茶树树势。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中、下部老叶上吐丝时叶片略向正面卷曲,做成薄茧,化蛹其中。

    各虫态历期,在江西修水,第一代卵期5~12天,平均7.7天;第二代4~13天,平均6.9天。第一代幼虫期18~18天,平均22.5天;第二代(越冬)160~218天,平均182天。第一代蛹期12~31天,平均17.8天;第二代15~23天,平均20.1天。成虫寿命2~9天,平均5.8天(第一代)和6.5天(第二代)。

    影响茶叶斑蛾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是茶叶斑蛾颗粒体病毒。病毒常在5、6月间流行,对以至越冬后的冲量十分明显,可导致全年发生量下降。

    3、预测预报

用力期预测法来预测田间防治适期。可利用茶叶斑蛾成虫的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集成虫,每天记录诱到的成虫数,数量最多的这段时间即为发蛾高峰期;或者从田间采集茶叶斑蛾蛹茧,室内观察蛹的羽化进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按下式计算田间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发蛾高峰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虫产卵前期(1~2天)+卵历期+5~7天

    防治适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虫产卵前期+卵历期

    4、防治措施

    (1)清园措施 冬季结合茶园管理,清楚茶丛下落叶,杀灭越冬幼虫。

    (2)点灯诱杀 发蛾期田间点灯,可以诱杀大批成虫,减轻田间发生量。

    (3)生物防治 平时收集由颗粒体病毒致死的虫尸,每667平方米用颗粒体病毒的包涵体3000亿个左右,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农药防治 防治适期选择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方式以低容量侧位喷洒为佳。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50~70毫升)、25%喹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25~30毫升)、50%辛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50毫升),菊酯类农药也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茶芽粗腿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