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仙茶
“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称颂蒙顶茶的诗句。陆羽《茶经》品评天下名茶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可以说是老牌名茶。自西汉末年起,蒙山即开始种茶,“蒙茸香叶始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从唐代开始,蒙顶茶就列为贡品,一直沿袭到清代。一千多年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奉献给帝王享用,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
“蒙顶茶的采制十分神秘。它产于四川名山县的蒙山。蒙山有五顶,又称五峰,即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状如莲花盛开。五峰之中,上清最高,峰颠有石盘,大如数间屋,石上有茶树七株,此茶非同小可。每年春天,茶树刚抽芽,县令便选择吉日,沐斋更衣,穿上朝服,率领僚属来到上清峰,先是设案焚香,跪拜再三。接着,选择十二名僧人入茶园,在县令的亲自督促下采摘茶叶。每芽只取一叶,茶采三百六十五叶,送交制茶僧炒制。炒制时,众寺僧盘坐诵经。先用新釜烘焙,茶叶半蔫即取出,由围坐的僧人一一展开,匀摊纸上,绷于釜口,让其焙干。又精选其中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其它的都剔为余茶,制成颗子茶,以充副贡,献给地方大吏。
“贡茶时正片贮于两个方形银瓶中,瓶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也分装锡瓶。银瓶、锡瓶都盛入木箱,用黄绸包裹,丹印封住。入贡前,县令又卜选吉日,穿朝服向京师方向叩拜,选派得力官吏解送,经过的州县,都悉心加以护送。
“这似乎已不是采茶制茗,而是在膜拜圣物,祈求苍天的保佑。十二僧人、三百六十五叶,象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天,暗含岁岁平安,年年丰收之渴求。那么,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宏愿,偏偏去求上清峰的七株茶树呢?原来他们并非凡种,而是“仙茶”。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中顶有茶树,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发,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过后便无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两,一辈子消灾去疾;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了。
“老和尚听了此言,便到中顶造了间屋,虔诚地等候时机,结果采到了一两多,煎成茶汤。没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过些日子,和尚到城里办事,熟人看了他,无不惊呆,老和尚居然返老还童,看上去像三十来岁的人,眉发乌青。后来,他到青城山访道,不知所终。(五代毛文锡《茶谱》,据宋吴淑《事类赋》卷十七茶赋注引)
“蒙山中顶的“仙茶”,即由此而来。由于传说此茶雷鸣而发芽,又称“雷鸣茶”。据说,茶树“有云雾复其上,若有神物护之者”,说得神乎其神。
“这个传说显然荒诞不经。另一个传说似乎准确度高一些。相传西汉末年,蒙山上有座甘露寺,寺中有位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直。他在中顶上清峰上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食之去病”,清代雍正年间,蒙山地区的僧侣刻碑为记,称诵此事,碑石完好无损保存到今天。有人据此论定西汉以前蒙山也出现人工栽培的茶园。其实,笔者以为普慧禅师的传说也不可靠。据专家研究,佛教传入中华,当在西汉末东汉初。而且整个汉代,只有一个汉籍僧人,那就是东汉末年的严佛调。怎么在四川蒙山,突然冒出名叫吴理直的普慧禅师呢?何况,所谓“不生不灭”,不过是吹吹牛而已。(在汉代,政府不准中国人出家为僧,所以《高僧传》中的汉代僧人,实际上都是外籍僧人,可参见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上编,齐鲁书社1986年6月第一版。)
“当然,蒙顶茶也确实无愧名茶称号。蒙山属四川邛莱山脉,横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难得的是,此山不见幽深的峡谷,也不生嶙峋的怪石。初春开始,这里常常阴雨绵绵。所以民间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而且,大都夜雨昼晴,不影响光照需要。因此,蒙山上有天幕(云雾)覆盖,下有精气(沃壤)滋养,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
“蒙顶茶是蒙山所有茶的总称。唐宋以来,川茶由于蒙顶贡茶而闻名。历代进贡的名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鸟嘴、白毫等,以及凤饼、龙团等紧压茶。由于茶质高,连同传说的渲染,蒙顶茶为历代文人所讴歌,视为茶中珍品。
“目前,蒙顶茶的主要产品有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等,以蒙顶甘露为上品。蒙顶甘露,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初展。制法分鲜叶摊放、高温杀青、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等工序。它的特点是外形紧卷多毫,色泽嫩绿匀润,芽叶纯整;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芳郁,回味香甜。
标签:
上一篇:蒙顶皇茶1两卖了近10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