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砖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远销西北乃至更遥远的中西亚各国,不仅带来了当地商业的繁荣,产业的兴盛,更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豪迈情怀。今天的中国,今天的陕西,今天的泾阳,无疑正处在历史上又一个全盛的辉煌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泾阳茯砖茶定会迎来她又一个更加灿烂的美好明天。
丝绸之路神秘之茶--泾阳茯砖茶的历史地位
中国茶按基本类分有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古时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正是看到这一点,利用茶来安边治边。从宋时起就有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有"茶马司"以茶易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获利。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
历史上中国沿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丝绸、瓷器、茶叶。茶叶正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因而,泾阳茯砖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泾阳位于岭北,本不植茶,但泾阳位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是三辅名区、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经之地。因而,从汉代始泾阳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岁月中,茶商在不经意情况下偶尔发现加工之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据史料载,茯茶(散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1068-1077)左右;茯砖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2年。
欲移他地均未成功--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为什么在其他地方长不出来,而到泾阳就长出来呢?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181.93 -2.19%]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是茯砖茶的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
历史铭记时代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
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这一时期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至1958年后绝产。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生活需求丰富多彩,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传统产品更加青睐。于是在泾阳大地上,泾阳茯砖茶老商号的后裔们又看到了重振先辈们曾经创造过的"茯砖茶霸业"的历史机遇,决定开发这一历史传统产品。这一进程正如火如荼。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泾阳县已成立了茶业协会,组建了人民茯茶研究所,倾全力挖掘搜救传统工艺,旨在重点扶持泾阳茯砖茶这条绵延的血脉。
"泾阳茯砖茶要重出江湖必须两手抓。"有关专家认为:"我们一手要抓茶叶的制作内功,另一手要扩延茶叶宣传的外力。"茶叶的振兴,是一个战略的布局,既要看到今天,更要看到未来。县长何建军指出:"我们既要有权宜之计,继续保持与湖南的传统业务联系,又要有长久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把原料基地最终移至我们眼皮底下--陕南逶迤无际的茶园,这是我们跨入近期目标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泾阳茯砖茶这一完全按传统手工艺加工生产的在泾阳大地绝迹了半个多世纪后,今天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她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新时代的重新拥抱。我们相信,"泾阳茯砖茶"重振雄风,走向辉煌,指日可待。标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