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湖红”湖南红茶的历史(一)

时间:2023-01-30 00:48:57来源:zdd栏目:茶百科 阅读:

 

湖红概述

湖红工夫茶,主产湖南省安化、桃源、涟源、邵阳、平江、浏阳、长沙等县市;湘西石门、慈利、桑植、大庸等县市所产的工夫茶谓之“湘红”,归入“宜红工夫”范畴。湖红工夫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工夫红茶之一,对中国工夫茶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南省也是茶叶的发祥地之一,汉志有“茶陵以山谷产茶而名之”的记载,茶陵也称“茶王城”,绕城而过的?水亦称为“茶水”。然而,湖南红茶的产制,仅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三年(公元1858年)首先在安化改制,临湘继之。

据《同治安化县志》 (1871年)载:“洪(秀全)杨(秀清)义军由长沙出江汉间。卒之;通山茶亦梗,缘此估帆(指茶商)取道湘潭抵安化境倡制红茶收买,畅行西洋等处。称曰广庄,盖东粤商也。”又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昌称武夷茶以求售者。熟知清香厚昧,安化固十倍武夷,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同治《巴陵县志》 (1872年)有“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 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

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吴觉农先生指出,“湖南生产红茶──实际也可以说是两湖生产红茶的最早时期,应在1850年(道光末)以前,亦即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除广商外,据老人回忆,“安化红茶系清同治年间由江西宁州商人在养口租谌引以行开设吉茂隆牌号,设置示范茶庄传授技术”,由于安化红茶销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平江、长沙等地相继生产。最高年产40多万箱。

自1891至1916年的20余年中,湖南茶年产一般达80万担,1915年曾超过100万担。后因战事等原因减至15万担(1936年)、10万担(1944年),最低为1949年2--3万担。50年代始,安化、平江、桃源、新化、涟源、石门相继建立国营红茶精制厂,加工工夫红茶,产量日增,至1988年湖南红茶产量达40余万担,其中工夫红茶10余万担,成为中国工夫红茶产量较高的省之一。

湖南红茶近代历史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英人在粤南对华贸易,已有相当进展,当时输出品以茶为大宗。

粤茶产不多,由粤商赴湘示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国内以前所产者多为绿茶,不知制造红茶)。因价高利厚,于是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此为红茶制造之创始,亦即湖南茶对外贸易发展之确矢。

1840年后,为适应外商需要,扩大红茶出口,外省茶商纷纷派员来湖南茶区倡导生产红茶,设庄精制。江西茶商于道光到浏阳、平江、岳阳示范。

湖南《巴陵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获其利。晋商、鄂商等也接踵来到安化。随后不断传入邻近各产茶县。从此,湖南省增加了一大宗出口茶类——工夫红茶,统称“湖红”。这些成箱红茶主要运往广州,供应英商洋行出口。

安化红茶在咸丰四年(1854年)创制成功问世后,以其独特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安化原为边销茶市场,至清咸丰初年,始有红茶之制造,当时年产红茶约十万箱(每箱约五十五市斤至六十五市斤,细者重,粗者轻,装以二五洋箱,二五者,以每担可装二·五箱之谓也),红茶销俄国者约占百分之七十,英美仅占百分之三十,花卷则悉销于晋省。嗣广帮中兴,由香港销英美之红茶,约增至百分之四十,余百分之六十,仍由恰克图销于俄国。

1915年安化县昆记梁徵辑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世人瞩目,湖南红茶登上了世界红茶的巅峰舞台,被世界认可!这大大振兴鼓舞了湖南红茶的产业发展!

咸丰四年(1854年),五口通商,始行创办红茶,主要经广州运往欧洲,(1855年)英国伦敦市场已有“湖红”名称,由于湖南红茶质优,出现无安化字号不买。

在当时产地,其买卖规则,每百斤不论有无灰末,扣茶四斤,作为抛灰搀末,计净九十六斤。经茶工焙筛车拣,只能成米茶七十六斤,即以九十六斤作为八折扣除,得七六八,又只以七六扣算。红茶正称将八尾抹去,作为样茶,其八尾合正秤十二两八钱。至今买茶,犹另取样,或三四五斤不等,甚或高悬短喊,任意暹退,漫无规则。茶价内,商人应给行用钱,照例三十文,今于产户茶价内,每串扣钱五十文,以给行户。行户又瞒商人,于茶价内,每串多取背手钱五十文,共一百零七文,只得九七钱八百九十三文。又以地方向用九七制钱,再以九七折算,止得足钱八六六兑帐。最后事机败露,此五十文之背手钱,商人不准行户收取,亦不归于产户,转归商人照常收去,仍作八六六兑十足钱。奸商恶行,变易成规,侵渔乡民,深堪痛恨!

咸丰五年(1855年)英国伦敦市场已有“湖红”名称,大多经晋商将湖南安化、新化、桃源、平江、浏阳等地精制的红茶经资江、湘江经洞庭湖运至汉口,当时主要集中在万里茶路起点安化县黄沙坪古茶市一带码头,将两湖红茶和武夷红茶各按50%的比例拼和,作为武夷红茶标记,陆运恰克图、圣彼得堡等城市卖给俄商。这种新拼配的红茶,更适合俄国人的口味,销路很好,每年出口2000多吨。

咸丰八年(1858年)以后,楚境渐次肃清,湖南茶运稍畅。而九年、十年、十一年,洋商续在各口岸收买红茶,湖南北所产之茶,多由楚境水路就近装赴各岸分销。

同治时(1861年)起晋商基本丢失恰克图茶叶市场,湖南安化茶叶销俄锐减。之后,俄罗斯商人在汉口设立兴泰、百昌、源泰、阜昌、顺丰等五家洋行,英、美、法、德等国先后在汉口设立经营茶叶的分支机构,互相竞购“两湖”红茶,湖南红茶出口进入了鼎盛时期,全省茶庄750多家,其中安化正式悬牌的有300多家,沿门挨户收购茶叶的小贩不计其数。

在清同治至清末期间,同治年间(1862―1874年)《安化县志》记载:“方红茶之初兴也。打包封箱,客有冒武夷茶以求售者。孰知清香厚味,安化固十倍武夷。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于是公开以“安化”茶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西洋等处,以至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美誉。日晒,色微红,故“红茶”。

咸丰同治间,陕甘回民起义反清,由此造成战火十余年,两柜茶商纷纷逃离,以至无人交纳茶税,西北茶叶奇缺,仅由少数私商偷运,根本于事无补。省甘总督左宗棠平定回民反清之后,于1873年奏请朝庭,改变引茶办法,以票代引,每票为40引,计茶6411斤( 3205.5公斤),因为东、西两柜屡催未归,乃添设南,准许南方各省茶商经营,选派长沙人朱昌琳为南柜总管。

同治《平江县志》(1874年)载有:“道光末,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清末民初,安化“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待续)

(资料来源:高端红茶俱乐部)

举报/反馈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中国红茶排名排行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