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
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
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代的茶文化发展比唐代更有较多的变化和创新。诸如饮茶方式,茶之品种,茶之著作,茶之监管机构等都有了突破式的发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之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点茶法严格要求茶末与汤的比例,无论是茶少汤多还是茶多汤少都会影响到茶的质量。关于这一点,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所撰的《茶录》中有详细的纪录,这也说明宋代上流社会对调茶之法的重视。与点茶法的严格要求相对应,宋代社会逐渐出现了斗茶之风,即我们今天所谓的调茶技法比赛。宋代人制定了评判点茶的标准,即一是茶汤“面色鲜白”,二是乳花“著盏无水痕”。也就是说,在比赛点茶时,汤色多以青白者胜于黄白。另规定,谁先在
茶具上留下水痕为输。斗茶之风起于福建而后遍及全国,直到今天,福建各产茶区每年仍有评比茶王的活动,就是斗茶遗风的延续。宋代斗茶不仅民间流行,而且文人和皇宫也兴致于此,宋人江休复在《嘉佑杂记》中就记有宋代书法家蔡襄与苏舜元斗茶的故事。随着人们参与斗茶活动的增多,宋代逐渐出现了较多以饮茶为内容的组织,并逐渐形成了宋代文人的
茶道精神。随着斗茶风的盛行及皇室对贡茶质量要求的提高,宋代的产茶区不断创新贡茶的制作方式,产生了新颖的贡茶名品——饼茶。为提现制作方式上的艺术化,饼茶上多印有图案,尤以龙或凤的图案居多,宋人称为龙凤茶,或称龙团凤饼,是一种价值极高,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饼茶。其珍贵程度可以在欧阳修《归田录》中窥见一斑。他认为,茶中之精品没有比龙凤饼茶更珍贵的了,黄金易得,饼茶难求。在唐代,贡茶多产自四川和江浙一带,而福建茶还未著名。但随着福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盛行,社会对茶质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福建茶在宋代逐渐成了茶中极品。福建茶上供给皇帝的就是饼茶。据
茶叶知识学习网翻阅的史料记载,饼茶的制作,采摘茶叶需在谷雨前,且要在清晨不见朝日;然后精心拣取,蒸,榨,再研成茶末调入米膏,经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子加工,最后精心包装而入贡。宋代的边疆贸易得到发展,贸易始于唐朝,但由于当时的规模尚小,政府并未干预。至宋代,中国西北,西南等众多地域都出现了茶马贸易,逐渐引起了宋代朝廷的重视,于公元1082年设置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茶马贸易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茶在进入少数民族居住区后,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对饮茶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从而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域茶叶加工方式的改进,并因此产生了专门供应少数民族地区饮用的
黑茶-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