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 清朝是普洱茶发展的巅峰,宫廷对普洱茶的需求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主要原因如下:1.满清皇室为游牧民族,故而不排斥边疆文化;2.因其钟爱骑马打猎,野性十足,普洱茶由于是出自大山的老乔木大叶种,其滋味较小叶种而言更加浓酽
清朝是普洱茶发展的巅峰,宫廷对普洱茶的需求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主要原因如下:1.满清皇室为游牧民族,故而不排斥边疆文化;2.因其钟爱骑马打猎,野性十足,普洱茶由于是出自大山的老乔木大叶种,其滋味较小叶种而言更加浓酽,符合皇室需求;3.满清皇族饮食以肉类居多,普洱茶拥有消食解腻等保健功效。据研究人员说,当年宫里的人很多,真正能用普洱茶的只有皇帝、皇太后,还有皇帝赏赐的人,妃子只能用黄茶。当时,普洱茶很珍贵,与鹿茸、人参一道被称为“宫中三宝”。
《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著《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由于对普洱茶的需求,清王朝开始重视云南茶区。继明朝贡茶王后,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每年二月,
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皇家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偏少),“年解贡茶100担”,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载:在普洱贡茶之中,有一种做成方块形的方茶,是准备朝廷赏赐给臣子之用,也是代表荣誉的信物。清廷在普洱府的宁洱地建立的普洱贡茶茶厂收到毛茶,“然后蒸压成正方形块状,长宽各10.1厘米,每片净重250克,是压制茶中的高档产品。在清代,民间称为普洱贡茶,系皇帝赐给臣子的礼物。
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与同治年间,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攸乐山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贡茶厂.茶局统一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于是,普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 处,可谓大钱矣”。且在此期间,云南地区的官员及茶农为符合清王朝选贡茶“求细不求粗”的要求,特意从江浙一带移栽小叶种茶树至倚邦山系曼松王子山一带,以供采摘贡菜。这也是本应产大叶种茶的王子山如今却存在小叶种茶树的原因。
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圆饼茶,又称为“圆宝茶”,因七两一饼(357克),七饼一筒出售(取多子多孙之意),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圆茶”。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路泞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钱,民众出力,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六年后建成,全长211公里,宽1.13米,全为青石板铺成。
清朝末年,贡茶由当初的100担涨为300担(皇上的100担以及官员的200担),茶农难堪重负,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便砍树烧山,弃茶而去,另谋生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茶行业步入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