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的发展,福鼎白茶的前世今生!
在福鼎,说起白茶,每个人都跟能讲上一段白茶的传说,每个人都说“白茶存老了能当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跟白茶有点关联。若是怀着钩沉之心或追忆之情来翻看福鼎白茶,便会发现它的历史,这么近,那么远。近到不过近十年才迅速发展,远到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福鼎白茶的发展
1、远古时代的偶然发现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我们祖先发现和利用茶叶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茶与人同伴同生。
「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闻名于清。」
陆羽在《茶经》中说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得出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结论,告诉我们茶起源于远古。无独有偶,能有这种神奇解毒功效的,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福鼎白茶,因此,有白茶起源于神农时期一说。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铜制渣斗上残留30多条清晰可见的是茶叶中少之又少的极品白毫银针。
尧时太姥娘娘就用白茶治小儿麻疹的传说在福鼎广泛流传,白茶制作方法被认为是进行生晒的茶叶,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的茶叶应当是白茶。至今太姥山麓还有一些山民保留着清明节采些茶叶,晒干后置于干燥的灶台,供日常所用。
2、明清时期空前发展的白茶贸易
明嘉靖版《福宁州志·食货·贡辨》载:“芽茶84斤12两,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
福鼎的茶人把制造白毫银针的芽茶收购价格与制造叶茶白牡丹价格区别开来,且在志书上体现,这段关于茶叶价格的记载,更好地证明了茶叶在此之前已进入贸易时期。
明代谢肇淛《太姥山志》全书共三卷,成书于1609年。志中有多处关于太姥山产茶的记载。
“太姥洋,在太姥山下,西接长蛇岭,居民数十家,皆以种茶樵苏为生。”“白箬庵……在摩霄峰背,有径路可达……凡五里许始至;前后百亩皆茶园。”福鼎出现大片茶园,说明制茶已规模化。
陆应阳《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周亮工《闽小记》载:“太姥山茶,名绿雪芽。”绿雪芽就是现在太姥山上鸿雪洞旁可见到的福鼎大白茶古树。明清之际,福鼎当地茶叶生产、品饮茶叶已相当普遍。
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晚清之时,随着通商口岸的的大批开放,福鼎白茶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运售海外,价与金埒”,白茶在价格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堪比黄金,并以其毫香蜜韵的品质赢得欧洲皇室的青睐,受到海外市场的热捧。从1890年开始出口白毫银针,1912——1916年为全盛时期。
3、战乱至开国的尴尬时期
至抗战前的1936年,福建全省白茶产量为3280担,这个数量以当时的发展状况来看是相对可观的。1937年抗战抗战爆发后,白茶也因为大环境的影响下产量锐减。
直到新中国成立,生产逐渐恢复,但是由于减少了出口量,发展趋势相对缓慢,比起明清时期显得尤为不足。当时的茶产品和主流是“一片红”,红茶占据茶类市场的半壁江山,以至于到了后期,福鼎白茶渐渐被遗忘,成为了地域性产品,外地人很少知晓。
在这一个时期,是白茶发展的“冰天雪地”,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茶品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被埋没,生死存亡成为了白茶首要面对的问题,这也就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四个时期。
4、未来可期的白茶市场
白茶是如何从一个“小白”崛起自今日在茶产品市场分一杯羹的,这是一段曲折的“上位史”。
“汇集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换来福鼎白茶走进千家万户。”
有人曾用这“五个千万”,精练描绘出福鼎白茶的品牌复兴之路。这也足以说明,福鼎白茶十年品牌之路的打造,其实并不容易。要让一个沉寂已久的品牌重新走上复兴之路,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中国茶界首位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对茶业曾有这样的论述,这位领衔福鼎白茶院士工作站的茶界泰斗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福鼎白茶发展的关键——必须打造自身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如何从零造起?围绕着福鼎白茶地域唯一性、工艺天然性、功效独特性等特点,聚焦打造福鼎白茶公共品牌,做到每年至少开展一至两次重大宣传推广活动,着力在品牌宣传上出奇出新,不断提升、扩大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打造福鼎白茶品牌文化的同时,捍卫福鼎白茶品质生命线是品牌的根源。除每年组织大规模的茶叶专业培训外,福鼎市还着力构建监管平台,组建茶叶质量安全联合检查组,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并对不合格茶企制定严厉的处罚办法。高质量的品质为福鼎白茶“驰骋”茶叶市场提供了有力保障。
标签:
上一篇:白茶的顺口溜
下一篇:太姥山福鼎白茶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