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茶城中国酒业茶叶网网:中国茶叶爱好者提供最新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花茶、草茶、人工茶知识及茶业展会新闻资讯信息门户网站平台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茶话天下

寒食节的习俗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5-19 22:22:38
文章简介: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或“熟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按照古代的风俗,节日期间要禁止一切烟火,包括生火做饭。为此必须事先准备好熟食,到时只能吃这些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三项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或“熟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按照古代的风俗,节日期间要禁止一切烟火,包括生火做饭。为此必须事先准备好熟食,到时只能吃这些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寒食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寒食节的具体时间定在前一年冬至后的105日或106日,恰好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因为寒食节通常要禁火三天,所以有关活动要延续到清明。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逐渐不加区分了,以至现在有不少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自唐以后,与祭祀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汇成为一个节日,民间也有把清明节称为寒食节、禁烟节的,甚至还有“清明寒食”的说法,因此寒食节有许多习俗和清明节一样,也有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

画卵

  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邺中记》载:“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
  到隋时有将鸡蛋染成蓝、红等颜色,仍如雕镂,辗转互相赠送,或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现传承成为民间工艺,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

  如唐代寒食节吃煮鸡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增加鸡蛋的外观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这就是唐人所说的镂鸡子。
  “镂鸡子”又名“画卵”,是一种精心雕镂的彩蛋。“镂鸡子”虽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但它的普及却在唐代。当时人们还要把镂刻过的鸡蛋拿出来相互比试,争巧斗艺,这种习俗当时称为“斗鸡子”。由于民间斗彩蛋之风甚盛,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就提出要对“雕镂鸡子”加以约束,但是一种流行的风俗仅靠官方简单的“禁断”是难以收到成效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政府对民间的这种“镂鸡子”风俗就不再干涉了。

寒食节食俗

  寒食节这天有吃冷食的饮食习俗。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准备食物,在《荆楚岁时记》记载这种食物是“大麦粥”。这是一种加了怡糖的大麦粥,或者是将大麦仁水解发酵产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后再一起煮成的粥。陆魁《邺中记》中说:“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著作粥。”这种方法非常特别。“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麦以后,经冷却而形成的凝胶状的淀粉和蛋白质胶冻。然后把捣碎后的杏仁浆和进去,就成为半流动的粥。所以这个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为禁火,所以要随和随吃。“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时分开储存。《齐民要术・醋酪》则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醋酪的制法:“与煮黑场同”,这种醋酪实际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后再连糖带渣一起煮成粥,冷却后即成醋酪。《齐民要术》中还有一种“杏酪粥”。做法是先将杏仁去皮捣碎,加水过滤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麦仁,煮得极烂,不稀不稠,盛在瓦钵内冷却,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类青玉”,能保存一个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时没有新品种,及至宋代,在《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场、麦粒、乳酪、乳饼,甚至有炊饼,北宋时还有枣锢。元明以后。过寒食节的地方相对减少,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二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带,因为传说是介子推的故乡,所以他们仍珍守寒食节习俗。当地地方志记载,主要节日食品为冷面、黄米粉煎饼、枣锢等。还有一种被称为“子推燕”的面食。做法是:先把面粉和枣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样,然后放在笼屉里蒸熟,出锅后冷食。

食麦粥、子推蒸饼

  麦粥是寒食的传统节食,王仁兴先生称:“在中国古代饮食史上,麦粥是中国人的主食处于粒食阶段的品种之一。禁烟断火日以麦粥为主要的节日食品,既是上古饮食风俗的痕迹,也是中国传统饮食风俗具有延续性的生动例证。”唐代的寒食粥有杨花粥、场粥等花色品种。子推蒸饼即是汉代的枣糕,汉代崔皇《四民月令》称:“寒食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
  《荆楚岁时记》云:寒食“禁火三日,造场大麦粥”。从其制法来看,并非只是将大麦熬粥加糖,而是先将大麦熬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正如《玉烛宝典》云:“今人寒食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场以沃之。”后世又将此食品称为麦糕,其中的原料大麦也可用粳米代替。此外,还有一种名叫干粥的食品,即炒熟的麦、粟、米粉。食用时,加水调成糊状,也可直接食用。但是,这些制作简单的寒食节令食品并不合吃惯了珍肴的贵族口味,于是,一种耐贮存、适于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便在魏晋时出现了,成为上层社会寒食节的节日美食。北魏贾思怨《齐民要术》对其制法作了介绍,其中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和面”,然后油炸,是极为酥脆精美的食品。《齐民要术》称它“人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将它取名为“撒子”。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云:
  “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唐人制作寒具时还喜欢沾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并取名为“巨胜奴”,“巨胜”即黑芝麻。
  唐时期寒食节的节令食品还有煮鸡蛋、盐醋拌生菜之类。
  唐代以后,寒食的地位日趋式微,寒食节禁火风俗也逐渐消失。但是与这个节日有关的节令食品,却仍为人们喜食,如撒子,千百年来,传承不绝,并发展为款式繁多、风味各异的美味。

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是重要的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称墓祭、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值得注意的是,寒食节与清明节本为两个节日,寒食节究竟是哪一日,一说是清明的前一日,一说是清明前两日,说法不一。
  到了唐代,寒食、清明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从节日风俗来说,基本上是一回事。由于寒食禁火,火种大都绝灭。到了清明节这一天,又要钻木取火,谓之“新火”。据《荤下岁时记》载,唐代宫廷中每至清明节,尚食内园官小儿都用宫殿钱钻榆木取火,先钻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金碗一口。由于钻木取火较难,所以,皇帝每在清明节将钻取的愉柳火神赐给近侍大臣,以示宠幸。当然,在清明节能得到皇帝赐新火恩泽的毕竟是少数达官贵戚,因此,获得皇帝所赐新火的达官贵戚常以此为荣,火神既传,还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炫耀于人。后人争相仿效,相沿成俗,所以到了五代,江淮间寒食节,家家杨柳插门。
  清明寒食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十分重视拜扫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思。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是宗法制的核心之一。商周以来,一直把祭祀上帝与祭祀祖先当作国家大事。所以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极盛。《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三月下诏令京师官员寒食拜墓,在京徽以内者可于假日中往还,在外州府县者也可奏请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中描写扫墓情形道:
  乌啼鸽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这首诗不仅可以看出清明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留下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祭扫坟墓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记载。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字L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人规范的墓祭也归人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人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寒食扫墓历史悠久,但唐玄宗以前似一度禁止,可能是制止民间上墓时纵乐的行为。《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扫》录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救有云:“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不得作乐,仍编人礼典,永为例程。”朝廷允许“寒食上墓”,但不得“作乐”,想必此后寒食扫墓已成为“例程”。日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会昌二年(842年)二月条记:“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暇,家家拜墓。”又《大唐六典》卷六都官郎中员外郎条:“宦户、奴脾,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知唐代寒食日不仅官民有假,而且官户、奴脾等也有假日。寒食之俗王建《寒食行》诗说得十分具体,诗称:“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牧童骑牛下家来,畏有家人来洒扫……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当时长江流域民间寒食的节日情况如何呢?《全唐诗》徐凝《嘉兴寒食》诗云:“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嘉兴唐时属苏州,地处长江下游。
  但“家家拜扫”、为逝去的亲人送纸钱之俗当不仅限于此地。
  《全唐诗》所录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骚》、《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骤寄崔融》,张说《襄阳路逢寒食》,窦常《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刘员外禹锡》,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杜甫《寒食》、《清明二首》,刘禹锡《酬窦员外使君寒食日途次松滋渡先寄示四韵》,于鹊《襄阳寒食》以及王建《江陵使至汝州》等均言及长江上中游一带的寒食或清明节。
  如刘禹锡诗云“楚乡寒食橘花时,野渡临风驻彩旗”;张说《襄阳路逢寒食》诗言“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云“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由此可知寒食、清明节日在广大的长江上中游地区普遍存在。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踏青

  踏青是常见的寒食节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在唐代长安,踏青之风是十分兴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时,常常发生一些爱情故事。据《唐诗纪事》记载:唐德宗时诗人崔护,风流调镜,清明时踏青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葱翠,寂无人声。他因口渴,叩门求杯茶喝。良久,有一女子来到门前,捧水让座。女子独倚门前,姿态楚楚动人。两人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礼教约束甚严,一男一女能如此单独相对,已属机遇难得。崔护临行时,女子送到门外,似有恋恋不舍之意。第二年清明,崔护追忆往事,又去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桃花依旧,然而门上挂了一把锁,空空无人,惆怅之余,挥笔题诗于门扉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个故事在关中地区广泛流传,也是“人面桃花”这个成语典故的由来。后被人们演绎编成戏曲《金碗钗》,成为陕西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爱情剧目。至今每当上演此剧,场场爆满,很受欢迎。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是踏青的好时节。长江流域各地多有此举。《全唐诗》来鹊《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诗日:“几宿春山逐陆耶,清明时节好风光……醉踏残花屐齿香。风急岭云飘迥野,雨徐田水落万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来鹊为晚唐著名诗人,曾长期游历于长江流域诸州郡,留下不少有关荆楚风俗的诗篇,如《鄂清除夜书怀》、《鄂清清明日与乡友登头陀山》、《洞庭隐》等。前述其《清明日》诗未言作于何地,从其游历所及和诗中所提到的“岭云”、“万塘”等判断,应在江南。知在当时,江南一带民间在清明节前后踏青之俗与北方并无大别。
  除了踏青,唐代寒食、清明节还盛行各种文体活动,甚至出现了“五人为火”的戏班子。据《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载:“(满川等)五人为火……监军院宴,满川等为戏,以求衣粮,少师李相怒,各杖十五,递出界。”这种演艺活动当即民间艺人利用此节日以谋生即所谓“以求衣粮”的一种手段。
  此外,本区的巴蜀一带还有一种称之为“蹙融”的棋类游戏。
  据《资暇集》卷中载:“今有弈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
  又据《酉阳杂姐续集》卷四载:“小戏中,于弈局为一抨,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当然,这两种棋类,今已失传,其棋盘及着法已不可考。

打秋千

  寒食节的习俗,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绿,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人们不仅踏青旅游,而且要进行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节日充满了春天的欢乐。
  打秋千起源于何时?一说是由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擅变而来,一说起源于汉武帝时代。高承《事物纪原》认为秋千为汉武帝后庭之戏,本为千秋,是祝寿之词,后世倒语为“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节来临,宫中都要竖立起秋千架,令殡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高兴人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长安市民竞相仿效,风靡一时。正如杜甫《清明二首》诗中云:“万里秋千习俗同。”韦庄《长安清明》诗中写道:“紫阳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李l妇甫《寒食二首》说:“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儿女飞短墙。”而韦庄对当时清明打秋千描写得尤为出色: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
  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清明之日打秋千,不仅是戏乐,而且还常常互比高低,更有一番动人情景。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画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珍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这首诗刻画出了少女们打秋千的生动场面。由此可见,唐代荡秋千活动在民间极为普遍。 

踢足球

  踢足球也是清明节常举行的娱乐活动也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唐代足球壳由汉代的充毛发展为充气,用动物的膀胧作球胆,增加了球体的弹性。
  晚唐诗人皮日休自号“闲气布衣”,当时有人作诗以球比喻嘲笑他道:“八片尖裁浪作毯,火中爆了火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若踢招拳卒未休。”这首诗本意并非介绍足球,然而所喻形象却取材于此,从而知道当时足球是八片皮制成,球内是一包气,弹性大,以便拳打脚踢。古代踢足球称之为蹴鞠,清明寒食之日,踢球之风盛行一时。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过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似月圆。”清明正是寒尽春生之日、晴空万里之时,足球场上,队员纵情奔逐,竞相争夺。一会儿长距离疾驰,一会儿又骤然突破,彼呼此应,人欢球跃。有时球在脚下如滚丸,忽而又凌空而起“似月圆”。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就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如果说仲无颜《气球赋》及王维诗描写的是民间蹦鞠活动,那么诗人们描写宫女踢球之作更是不胜枚举。
  如王建的《宫词》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这些都是描绘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踢球并得赏钱的情况。“白打”是二人对踢,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来定胜负。不仅宫廷民间如此,军队中也常大力开展踢球活动,以此习武娱乐。以写田园风物闻名于世的诗人韦应物在《寒食后北楼作》一诗中写道:“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正是这一事实的写照。

打马球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古时重要的寒食节习俗。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记载,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枯在《观洒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梢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料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唐代清明球类活动的重要项目是击鞠。,击鞠即马球活动,史书又称为“击鞠”。这种运动一方面要求骑乘的马有很高的训练程度,二是要骑术非常娴熟。只有如此,才能使马与之相配合,从而进行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击鞠活动始见于曹植的《名都赋》中“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之句。但由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此游戏一度中衰。到了隋唐之际,因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马球运动得到了复苏。不但笔记、野史、小说中有许多击鞠活动的描述,就是正史中也不乏记载。唐代封寅《封氏闻见记》中就曾有吐蕃族在唐长安城的安福门升仙楼下击球并有人邀请唐太宗参加的记载,但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宜轻举妄动,焚球自诫的记载。到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上(中宗李显)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击球活动开始勃兴,盛极一时。《封氏闻见记》载,唐玄宗是一位马球运动健将。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吐蕃派专使迎亲,吐蕃专使随员曾与唐皇家球队进行马球比赛。开始唐皇家球队输了,中宗命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玄宗)、嗣歌王岂和两位验马杨慎交、武崇训等四人上场,四人力敌吐蕃十余人,尤其李隆基“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因此唐皇家队大获全胜。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即帝位,击球活动风靡全国。而李隆基精于球艺的消息誉满海内,甚至所到于闻,以至于“于闻遣使献打球马两匹”(《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此后唐代统治者大都爱好打球,穆宗、敬宗以及唐末昭宗都是球迷。唐玄宗的击球技艺使“两军老手,咸服其能”(《唐语林》)。唐嘻宗更以球艺自诩:“联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当时,无论是宫廷、京师还是名城,大都有许多球场见于史书记载。1956年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就刻有“……含光殿及球场”、“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说明当时修宫殿时已修了球场。1971年在陕西章怀太子墓中发现一幅打马球的壁画,画面上就有击球的生动场面。那奔驰的骏马及手执一头弯曲的球杖的骑手们,在球赛上追逐马球的神态栩栩如生,为我们了解这一运动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在唐代也有骑在驴上打球的,主要在宫女中流行,如《新唐书・郭知运传》记载,郭知运的儿子在府第中“教女妓乘驴击球,锢鞍宝勒及它服用,日无虑数万费,以资倡乐”。《新唐书・敬宗本纪》记载,唐敬宗也曾在宫廷“内园分两朋驴鞠”。更有甚者,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昭宗时,吴王杨行密的儿子杨握在居丧期间“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杨握的豪华侈靡之风固不足为道,值得注意的是,他以蜡烛照明击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灯光球场”了。唐代球类活动如此兴盛,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清明节,更是节日娱乐活动的重要项目。

拔河

  除了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也是寒食节的习俗。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清明节拔河也是一项盛行的节日娱乐活动。据《全唐诗话》记载,唐中宗李显于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而《封氏闻见记》对此记载甚详:唐中宗于清明节幸梨园球场,命侍臣分朋拔河,当时分宰相、二位附马为东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不服,请重新分组,唐中宗未同意。结果西朋竟输于东朋,尤其是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嫌因年高体衰,竟被随绳拉倒在地,好长时间起不来,惹得皇上、皇后、宫妃、公主大笑不止。在《资治通鉴》与《景龙文馆记》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为何清明节要重视拔河呢?原来清明节正是春耕播种之时,而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之意。《隋书・地理志》云:举行拔河之“俗以此庆丰收,用致丰稚,其事亦传至它郡”。正因此,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宫廷民间,均甚流行。

斗鸡

  唐代清明之日,还盛行斗鸡之戏。斗鸡在战国已很盛行,是古代寒食节的习俗。
  《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市民好“斗鸡走犬”。汉代达官显贵、游手好闲之徒也多喜欢斗鸡。《史记・袁盎列传》记载,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时与间里常斗鸡走犬。《后汉书・外戚传》记载,梁冀好斗鸡。((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至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斗鸡图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时曹植还曾赋《斗鸡篇》,不过那时并不一定在清明节。但是,到了唐代,斗鸡活动却盛于寒食清明节之时。唐太宗时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详细地描述了雄鸡搏斗的情景:
  寒食东郊道,扬精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寒食斗鸡之俗传承不断,到唐玄宗时已风靡长安。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未即位时就好清明斗鸡之戏。即位后,还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金昊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千余只,并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专门负责驯养。一时长安宗室贵族、达官显贵竞相仿效,大兴斗鸡之风。京师男女以斗鸡为事,一些游闲公子为弄到好鸡不惜倾家荡产,重金购之。一些家境贫寒者,养不起鸡,竟玩假鸡,以此为乐!一次玄宗出游,偶尔发现一个名叫贾昌的小孩玩木鸡,灵巧异常,使唐玄宗心花怒放,当即召人宫中作鸡坊小儿,后不久升为五百小儿长。贾昌驯鸡有方,博得唐玄宗的称赞,“金帛之赐,日到其家”。开元十三年(725年)贾昌之父死于泰山之下,按时俗奉尸归葬故乡雍州时,唐玄宗下令“县官为葬器丧车”。次年三月,贾昌身穿斗鸡服随唐玄宗幸临温泉斗鸡,受宠无比,当时号称“神鸡童”。时人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大诗人李白也曾感慨地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叹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斗鸡固然反映了唐玄宗骄奢淫逸的一个生活侧面,但是也反映出当时这种娱乐活动的盛行。
  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又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本文:寒食节的习俗
文章地址:https://www.cnjiucha.com/chahua/233912.html 转载请保留链接地址

本文资讯来源网络,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上一篇:复活节的习俗
下一篇:瑞典圣诞节

标签:寒食节的习俗

最新图文资讯

  1.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 “卡乐比”、“白色恋人” 在上海中食

    “卡乐比”、“白色恋人”在上海中食展召开全国招商发布会2019年5月14日,备受瞩目的第二十届SIALCHINA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

  2.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让人热泪盈眶!当年被炸中国使馆前,现在摆

    来源:牛弹琴谢谢这位去缅怀并拍照片的网友  (一)  早晨起来,就看到网上的一张图片,当年被空袭的中国驻南联盟旧址纪念碑前,现在摆满了鲜花。  一束又一束。  一晃,20年就...

  3.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享红利 恩施玉露:沐浴春风身价高 茶企、茶农共

    云上恩施报道 (融媒体记者 陈兴璐 谭双石)俗话说“一两春茶一两金”,近期,恩施市春茶开采,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前来抢收、抢购。其中恩施玉露更是大受热捧,为当地茶企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