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大有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大有可为(望海楼)
■ 杨 凯
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4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其中之一就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文学艺术中感受其气质形象,体悟其价值理念。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植根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独特的中华风韵,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唐诗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学;中国画启发了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形成;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曾让包括伏尔泰在内的欧洲文学家们大为惊叹,他们多次进行改编,使18世纪的欧洲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中国故事……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砥砺前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国际社会更加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可以说,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面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文艺大有可为。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应打开全球视野。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面对许多共同的问题,有着许多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文学呈现、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艺术表达,体现了中国当代文艺的胸怀与抱负。为什么讲述中国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非洲、东盟等地的多国电视台热播?就是因为中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伟大的,也是感人的,必然带给正与贫困斗争的人们以鼓舞和启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须立足中国大地。一切文学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最丰富的题材库,从中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必能创造出深入人心的精品佳作。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长津湖》,刷新了30多项中国影史纪录,在海外上映时,有观众评价说,该片传达出来的精神是保家卫国,为了和平而努力,这值得全人类尊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中国防控成效举世瞩目,表现中国战疫故事的《武汉24小时》《中华医药抗击疫情》《方舱》等纪录片,迅速被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的主流电视平台翻译成本国语言陆续播出。这些作品的成功启人深思。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更深邃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自信的态度,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精神面貌。
用文艺讲中国故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梁祝》的旋律、昆曲的唱腔、京剧的脸谱、书画的笔法……直观展示出中国文艺的民族形式与样式,而蕴藏其中的,更有无比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深植于中国人内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染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上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逾1亿,深受人们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外受众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中汲取养分,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铸就新的辉煌。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展望未来,中国文艺必将以充满自信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塑造出更多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谱华章。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标签:
下一篇:打好种业翻身仗,又有新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