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维权中国知网 公共知识资源何时回归公益属性
公共知识资源何时回归公益属性
日前,维权8年后,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终于等来了中国知网的道歉和70余万元赔款。从2013年起,赵德馨以侵害其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起诉中国知网,并全部胜诉。
知网低价甚至免费收录科研人员学术论文,对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有偿使用并不断提高价格的做法一直存在争议。
“赔偿给赵德馨教授的70万元,是知网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属于赔偿损失的性质。”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表示,从法院的判决结果看,未经作者许可或者存在许可瑕疵时,知网大量收录学术论文并以此牟利属于侵权行为。一般情况下,这些版权保护期内的论文的版权依然属于作者本人。
目前,该事件引起连锁反应,赵德馨教授的学生苏少之也和知网打起了官司并胜诉。但记者联系多名专家学者,他们对知网这类行为强烈不满,“需要论文的人要付费下载,结果作者拿不到一分钱”,但均拒绝接受进一步采访。一位青年学者告诉记者:“对于我们来说,论文如果因为维权登不上知网,在学术上,面临很大的损失。”
查重机会在网上被“明码标价”,学生负担陡增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严格论文查重要求,论文查重功能的需求在毕业生群体中暴涨。
与维普咨询和万方数据等平台相比,知网收录的学术论文拥有显著的数量、种类优势,其收录的独家期刊在覆盖学科、论文质量上都远超同领域其他平台。
2019年第5期《现代法学》上刊发了《学术数据库经营者不公平高价行为的规制困局及其破解》一文,据该文作者统计,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了独家与唯一授权期刊3964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包含各学科排行前3名的期刊194种,占前3名期刊总数的64%。因此,许多高校要求以知网的查重结果为准。
目前,高校普遍为学生免费提供两次知网查重检测,一次是初检,第二次是专业检查,即终检。而用完学校提供的免费论文查重机会,还有很多学生愿意花钱购买更多论文查重服务。
一次168元,一次760元,在花了近千元购买论文查重服务后,湖南省某高校毕业生张宜玲“才安心”向学校提交了毕业论文最终版,查重结果接近学校查重的最后结果,为5.1%,“这笔钱如果用在伙食上,能在食堂吃一个多月”。
对于学生反映的收费高的质疑,知网多次发出通告称,从未对个人用户开放查重功能,只有高校和科研单位等机构用户拥有该权利。
2020年4月,知网发布《通告》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盗用或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检测账号通过网络向个人销售知网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牟利的行为愈演愈烈”,将采取“对管理不善泄露或倒卖的,包年用户取消包年服务模式,重新核定年度服务数量”等惩罚措施。
今年毕业季前夕,网络平台查重费用再次提高,让毕业生们“难以接受”。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商家宣称依托知网的论文查重价格呈上涨趋势,且售价越高,其背后数据库内容更加齐全,甚至出现1800元、2000元一次的报价。
此外,为了保证论文不在重复率上遭遇难题,一些电商平台上还衍生出了“降重”服务,即帮助作者降低论文重复率。
南昌某高校本科毕业生景怡,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查重和人工智能“降重”服务,花费1500元,五天时间内拿到了“低于学校规定的重复率限制的论文”。
针对一篇全文约23000字,重复比率接近30%的本科论文,提供查重和“降重”服务的商家回复记者,“降低到15%以下,收费530元,降低到10%以下,售价660元。2天内反馈,采用中国知网系统”。
该商家介绍,降低重复率确保文章大意、学术观点、内容框架、结构不变,语句逻辑通顺,不会增加、删减内容,“我们会找对应专业的修改老师通过改变表述方式,达到降低重复率目的,确保文章专业性”。
“查重机会被当作商品买卖,还衍生出‘降重’服务,严重破坏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一所中部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李玉说。
一方面知网明确规定不向个人开放查重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又有查重需求,为什么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多次查重机会呢?
“学校提供免费查重机会是告诫学生不要抄袭,而不是帮助学生逃避抄袭的监测。”李玉道出了学校的考量。至此,知网和学校各有理由,却把一部分毕业生的论文查重需求推进了市场。
知网连续涨价,高校难以承受
此前,多所高校对知网服务价格过高及不断涨价问题,提出疑问。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表示,学校将暂停知网的使用,原因是续订价格太过高昂,且每年报价都在上涨,2010—2016年之间,知网的使用费共上涨高达约132%,年均涨幅约19%,“学校已无力承担”。
因为续订知网的价格大幅上涨,“学校无法就续订价格与知网达成一致”,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也发布即将停用知网的通知。这一风波还曾波及河北、山东、云南等地多所高校。据记者了解,这些当事高校不久后便又重新订用了知网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相关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学生、教师都要用,知网一家独大,我们也是被逼无奈。”上述一所高校图书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与高校的拉锯战中,知网上调价格,高校和师生承担的直接、间接成本越来越高昂。
一位北京高校图书馆原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每年给知网大几十万,今年超过了80万元,每年都涨,超过承受范围了”。高校图书馆资源主要分为纸本图书期刊、中文和外文数据库,“购买知网占中文数据库购买经费超过三分之一,只能减少购买其他的一些子库”。
“比起市场垄断,知识垄断更值得警惕”
因为与高校签订了合同,目前高校内师生可在校内免费使用知网下载论文。但对于社会用户,需要付费下载。目前,在知网上下载期刊论文约0.5元一页。硕士论文15元/篇,博士论文30元/篇。
根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就曾经提交提案,认为中国知网已经基本完成大规模知识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建成了知识资源互联网传播扩散与增值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知识创新信息化服务的龙头老大,很容易通过垄断的地位摄取高额利润,从而造成知识获取成本不断增长。因此,他建议把中国知网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20多年前,知网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建设“CNKI数字图书馆”,其官网图标显示其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2018年年底,其控股公司同方股份发布公告称,清华控股拟向中核资本转让其持有的全部同方控股股票,中核资本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同方股份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归母净利润1892.70万元,毛利率为51.30%。
知网搜集和存储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资源直接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其学者学生,作为公共产品,这些学术文献具有公益属性,但知网以此为基础的商业运作模式却始终遭受质疑。
“从本质上讲,中国知网搭建的是公共知识数据库,但现在公益属性越来越弱,商业味越来越浓。”丛立先表示,目前看知网定价机制不透明,最主要的收益依然来自版权收益。
尽管在技术搭建和网站运营存在成本支出,但到底该不该收费?怎么样收费才算合理?本报记者就知网收录论文是否向作者支付稿费以及收费标准如何制定等问题,通过知网官网向其市场部发出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学术数据库提供的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一旦学术文献的版权资源形成垄断,供给方式单一,经营者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实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危害很大。”武汉大学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孙晋提醒,“但比起市场垄断,知识垄断更值得警惕。”
在孙晋看来,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学术数据库经营者提高价格,不仅使公共知识资源受损,还抬高了这些期刊的受众门槛,使得知识无法广泛传播,更易形成“知识垄断”。
有学者向记者表示,知网搜集的知识资源来源于社会,其资源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不应将取自社会的资源单纯作为其牟取暴利的凭借,而是应“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坚持服务的普遍性和公益性。故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知网提供的服务应面向公众,满足公众对知识的需求,提供均等化服务。
2012年,中国社科院建立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推进学术资源的公益使用、开放共享,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都在这里开放存取、免费查取。李玉坦言:“只是目前影响力有限,因为收录期刊不多,资源聚拢上遭遇瓶颈。”
“在国外,有很多数据库由公益协会或者政府出资支持建设,研究结果也应由纳税人免费获取。”李玉说,“从这一点看,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采取有效市场干预和引导,积极开展开放存取模式探索,最大程度去除科学研究和知识共享上的壁垒,以激励更多的学术创新。”
(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本报记者 陈鹏)
标签:
下一篇:“七块地”的难题将这样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