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强化科技赋能 全力推动渔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2020年4月,浙江省德清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批准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三年来,浙江省德清县坚持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主抓手,以淡水渔业为主导产业,紧紧围绕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推动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数字赋能、联农带富等集聚融合,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新路子。产业园27个重点项目中科技类项目占15个,2022年产业园总产值104.4亿元,科技贡献率占60%。2022年预计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95元,高于全县农民平均34.32%,其中科技贡献率占70%。
一、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壮大科技企业队伍
产业园坚持“引优培强”机制,围绕企业初创、成长、发展三个阶段,加强源头引进、初期培育、发展扶持,壮大创新龙头企业“主力军”。一是引进高新企业。新引进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高新农业企业,实现水产种业跨越式发展。其中,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总部落户产业园,建成罗氏沼虾种虾培育基地和良种扩繁基地,配套全数字化管理服务中心,年种虾产能10万斤、扩繁苗产能10-12亿尾,每年向全国主产省份的养虾户供苗10亿尾以上,带动繁育推广罗氏沼虾良种虾苗75亿尾以上,辐射养虾农户1万余户。二是培育优强企业。按照有“研发场地、研发投入、研发人才、研发项目”的“四有标准”,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培育机制。积极鼓励产业园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的三级研发体系。培育以欧诗漫集团有限公司、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龙申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本土企业,每年科研经费投入超1亿元,提升农业科技企业做强做大水产种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引领示范作用。三是优化人才留育。出台人才新政5.0版,深化柔性引才模式,突破社保限制,将人才评价、人才认定与薪酬等级、企业贡献等挂钩,在全国县域城市率先推出“人才码”,实现“一码走德清”。围绕产业需求,创新培育方式,加强本土农业人才培养,创建期共培训培育渔业领军人才100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职业农民630多人,有力促进“渔二代”“渔创客”快速成长。
二、创新推广“双向”发力,加速科技成果应用
产业园注重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着力补齐产业园产业层次较低、科研力量薄弱的短板。一是创新支持科技体系。以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为载体,不断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攻关。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2021年度产业园内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过2亿元。通过国企投重资产,科技企业租用形式,加快德清水木九天有限公司、百源康生态农业公司等初创企业发展步伐,吸引国企重资产投入。二是科技攻关成果凸显。产业园各优强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相继与科研单位合作攻关,成功拥有罗氏沼虾和淡水贝类2个种质资源库,国家认定甲鱼新品种2个,“青虾的高产养殖方法”“三元杂交虾苗的培育方法”等获国家专利。欧诗漫研发中心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相继攻克“珍珠与护肤品复配技术”“亚微米珍珠粉制备技术”“珍珠高活性原生多肽的提纯与分离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专利近200项。百源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打造“鱼+菜+微生物”三位一体生命生态循环系统,研制出天然鱼活性肽提取和生产工艺,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填补国内空白。三是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产业园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化“1+1+N”的农技推广联盟模式,实施专家定期指导、驻点服务制度,开展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工作。实施“稳粮增效”工程,大力推广“稻虾轮作”“鳖稻共生”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首创“稻虾轮作(共生)、稻鳖共生”综合种养模式成功推广应用1.5万余亩,稻鳖共生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为“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典范。制定推广“水精灵”青虾养殖、稻虾轮作、稻鳖共生、珍珠加工等省级以上生产、加工标准23个,工厂化智能苗种繁育技术、“生态鱼仓”“芯片鱼”生态循环净养等一批高新技术在产业园集成示范应用。
三、数字产业“双翼”齐飞,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产业园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建成6个数字农业示范园区、16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664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一是抓平台建设“关键点”,做强数字农业“总枢纽”。建立数字农业大脑,目前已归集131项涉农资源,800多万条数据,实现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数字化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栽培、水产养殖中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数字化提升,农业企业用工成本降低43%,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二是抓技术推广“着力点”,建好数字应用“大联盟”。围绕水产等六大特色产业开展智能化管理应用建设,通过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智能管控。全面推广水产养殖智能管理应用场景,养殖户一部手机便可养鱼,实现养殖服务实时监测,远程查看溶氧数据、自动增氧和自动投料等,通过物联网溶氧监测服务,浮头死亡率由过去5%降低到0.1%,产量增加可达15%—20%。三是抓产业转型“出发点”,打造未来农场“制高点”。积极探索产业转型模式,推动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到科技创新,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园内全省首批未来农场的水木九天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融入科技因子拉高产品品质,在同等种植面积下产量是传统大田有效果产量的30倍,借鉴科技数控实现稳定生产,采摘期从30天提升至300天,打破传统番茄种植的季节性限制,可满足近5万人口全年需求,为老百姓提供新鲜、安全、营养、好口感的薄皮沙瓤番茄。
附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