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林国军将领复盘淮海战役互相甩锅,杜聿明:党国不亡天理难容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功德林关押的国军战犯,
每每说到淮海战役的功过便争论不休,互相甩锅,更有国军将领直接放话:
友军被歼,与我何干!
功德林的国军高级将领只要有空,便会复盘曾经打过的战役,然后还要做个总结,实则就是在翻旧账,互相甩锅。其中对于淮海战役的失败,各将领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得出一结论:淮海战役的失败,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老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碾庄战役的战后总结
1948年,我军在济南战役中大败国军,取得了全面胜利。就在国军兵败溃逃之时,粟裕将军乘胜追击,提出了淮海战役的建议。
粟裕
当时老蒋认为国军的军队人数有80万人,而我军只有60万,80万对阵60万,岂会失败?
但现实却狠狠的给了老蒋一巴掌,特别是碾庄战役之后,我军势如破竹,将国军的气焰消磨的一干二净。
在碾庄战役中,黄百韬率领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全部被我军歼灭,邱清泉和李弥的十几万援军也被华野狙击队堵死在大许家以西。
碾庄战役中被俘的国军士兵
碾庄战役作为淮海战役中至关重要的一战,对当时的战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次战后,国军也曾对碾庄战役进行分析,国民党的将领们也纷纷总结“经验教训”。
当时国民党统帅部在战后检讨:碾庄战役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战略错误,其次要原因是战术问题。众将领听了统帅部的检讨都纷纷翻起了白眼,总之说了等于是没说。
而时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表示碾庄战役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内部的沟通协作有问题。
刘峙
别看被称为“捞钱司令”的刘峙平日里只顾着吃喝玩乐,但他说的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当时国军内部各将领之间并不亲密,甚至于有嫌隙,所以在支援方面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救援。
据说当时黄百韬被围之后,速向在徐州驻守的邱清泉求助,但邱清泉与黄百韬有矛盾,直接选择无视,拒不救援。
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心急如焚,命令邱清泉必须出兵援助,邱表示我要是去了,徐州失守怎么办,谁来负责?
顾祝同
顾祝同大怒:“你非要违抗我的命令吗?难道我这个总长只是一个摆设?”听了此话,邱清泉更是直接躺下摆烂:“什么总长不总长的,我就是不出兵,你能拿我怎么办?”
顾祝同拿邱清泉没有办法,于是报告给老蒋。老蒋乘坐飞机就往徐州去,但是邱清泉不知哪里来的底气,就是不愿意出兵,美其名曰是为防徐州失守,实则就是想看着黄百韬身死。
而李宗仁则认为邱清泉之所以敢违抗老蒋的命令,实则是老蒋暗中授意的,原因就是黄百韬所率领的兵团是杂牌军,老蒋是不会愿意让邱清泉的“中央军”去援助杂牌军的。
这一点作为桂系出身的李宗仁是深有感触。
而邱清泉虽然作为老蒋的嫡系,他对老蒋也早就心生不满。邱清泉曾说过:“我们在前方浴血奋战,而南京离这里上千里路,他倒是计划着逃跑了,这种仗到底有什么可打的。”
邱清泉
且不说邱清泉已经遭到了我军的围困,单凭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邱清泉拒绝支援黄百韬,是因为他早就萌生了退意。
而李弥当时奉命驻守在黄百韬的撤退要道,但是我军的攻势让他感到岌岌可危。于是他秉承着国民党的“友军有难,与我何干”的优良传统,带着属下撒腿就跑。
至此,黄百韬的撤退之路彻底被我军堵死了。
虽说白崇禧当时在武汉,徐州这边的动静他也是看在眼里。但他巴不得老蒋的主力部队被消灭,而自己则可以取而代之,这就牵扯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了,所以他更不会出兵驰援黄百韬。
黄百韬
那么碾庄战役发生时,我军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将黄百韬军团消灭殆尽的?
碾庄战役的真实状况
碾庄战役中,黄百韬率领的国军第七兵团被我军全歼,其战况究竟如何,国军战败究竟是谁的锅?
1948年,我军决定将淮海战役的重心放在全歼黄百韬兵团上。经过一系列的小型战役和围追堵截,黄百韬的军队损失惨重,被我军围困在碾庄一带。
黄百韬夜不能寐,又听说李弥要带着国军13军团撤回徐州,黄百韬更是差点气得吐血。
当时李弥的军队就驻扎在距离碾庄20里地的曹八集,如果李弥撤军,就相当于将黄百韬的后背留给了我军。
李弥
由于战事吃紧,为了保住自己的军团,黄百韬也顾不得什么自尊了,立刻找到李弥求他不要走啊,奈何李弥心意已决,表示已经接到“剿总”刘峙三次催促的电话了,让黄百韬自己多保重吧!
李弥走后,黄百韬心中更是惶恐不安,他似乎已经预料到自己的末日将至,遂与部下说出心中感慨:“在国民党的军队之中,谁肯不顾自己的损失而急别人之难,谁又肯冒着危险救别人之危?”此话在如今看来,倒有些悲凉之意。
在黄百韬被围碾庄之前,这里是李弥军团的防控区。再加上碾庄地势较高,村里面的房子都是建在一两米高的台子上,而村子里面还有很多自上而下的水渠。再加上李弥此前在碾庄修建了很多的防御工事,所以怎样拿下碾庄,着实让我军头疼不已。
碾庄战役示意图
敌军占据高地,设置了不少火力点,而碾庄村落的周围全是极其平整的田地,我军连隐藏的地方都没有,只要有一点动作就会被敌军看得一清二楚,更别说主动进攻了。
而黄百韬知道国民党内部存在着问题,所以他对援军没有抱任何希望。碾庄战役他是抱着以死相抗的决心,所以这场战役黄百韬打的是慎之又慎,非常的狡猾顽固。
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也飞到了碾庄的上空,只要发现我军就立刻发起猛烈的轰炸。
因此在短短的三天里,我军虽然攻下了一些区域,但是进展却很慢,伤亡也超过了3000多人,粟裕痛心不已,想着这样下去根本不是办法。
我军从不缺足智多谋之人,而粟裕将军又是我军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家。他随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通过挖战壕的方式靠近敌人,明面上我过不去,那我就暗地里过去。
战壕里的解放军战士
这个方法的可怕之初就在于敌军知道我们在挖战壕靠近他们,他们甚至能够听到挖土的沙沙声,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挖到了什么地方,更不敢上前来打探。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沙沙的声音就击退了敌军们的心理防线。黄百韬本来是噩梦连连,现在根本连觉都不敢睡了,生怕一觉醒来,我军就站在他的床前了。
之后我军顺着战壕冲过碾庄的水渠,突破了国军的第一道防线,紧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眼看着第七军团有即将覆灭的危险,老蒋终于开始坐不住了,他立即命令邱清泉与李弥率军前去增援,他们俩心不甘情不愿的开始慢悠悠的前往碾庄一带,特别是李弥,他本以为自己走了就不用回来了,没想到还得回去帮助黄百韬,他的心里面是一万个不愿意。
然而不管他愿不愿意,他是到不了碾庄了,因为我军早已料到会有援军,一早就安排了宋时轮率领军队伏击,将邱清泉和李弥的军队围困在徐州与碾庄之间,动弹不得,就算是想增援都去不了。
宋时轮
至此黄百韬孤立无援,最终国民党第七军团全军覆没,黄百韬负伤逃跑,最终在绝望中自杀而亡。碾庄战役作为淮海战役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它的失败,国军将领们总是会争论不休,那么碾庄战役的失败到底怪谁,黄百韬已经身故,那就来听一听其他当事人怎么说。
功德林内的口舌之争
功德林监狱内,国民党的将领们召开碾庄战役甩锅大会,当然也是谁不在就是谁的锅。
功德林里有将领认为黄百韬之所以战败,有很大的原因是援兵们没有及时赶到。当然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就算是援军赶到帮助黄百韬打开一条撤退之路,我军还是有能力将黄百韬大军围堵覆灭。
这时杨伯涛见有人将矛头指向了他,顿时有点不高兴。但他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他当时确实距离碾庄只有20里地。这时杜聿明站出来给杨伯涛做了解释,这短短20里地,杨伯涛是怎么都到达不了的,因为我军的一半兵力都在打援,杨伯涛被我军围困自然是动弹不了。
杨伯涛
那既然不是杨伯涛的锅,又有人将这口锅甩给了国防部,认为国防部电台有问题,通信经常不畅通,导致彼此之间沟通太慢,而且对待敌情拎不清,贻误了战机,要黄百韬的部队前去白白送死。
听到此处,国防部的将领不乐意了,立刻站起来了:“这可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国防部当时准备了一百多部电台,但是就是送不进去,最后全部送进去了不也是全部覆灭了吗?你说我们能怎么办?”
将领们听了之后面面相觑,国防部这是将锅直接甩给了老蒋啊,但是细想一下,大家都觉得国防部说的还挺有道理的,这口锅甩的还挺准。
原来国防部的一百多部电台是打算分批送进去的,但是老蒋一向喜欢搞大,所以电台一下子全部送进去,最终全部损毁。
杜聿明
杜聿明是个聪明人,他也算是看明白了,国民党军之所以失败,一半原因是因为共产党军队,另一半原因则是败在自己手里的,杜聿明对此是有切肤之痛的。
当时淮海战役之初,杜聿明已经制定了所有的作战计划,正准备实施的时候,蒋介石却一封电报将他调到了东北救急,而淮海战役的指挥权就交给了草包刘峙,刘峙此人啥都不懂,难当大任,可见老蒋有时候是真的拎不清。
如今杜聿明看到这些昔日共同作战过的友军将领,在一起依旧为自己的过失甩锅,杜聿明不由得感慨万千:“党国不亡,天理难容啊!”
图片源于网络
国军将领虽然在解放战争中与我军针锋相对,但在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爱国将领,在抗日时期不遗余力将日军赶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
比如说杜聿明、杨伯涛等人,他们也因为思想觉悟高,于1959年作为国军第一批特赦战犯出狱,后来我党也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工作,他们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