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垂涎欲滴的火锅起源于何时?五分钟讲完火锅发展演变简史
火锅现在风行全国,还逐渐开始在海外占据潮流美食的一席之地,各种新奇的火锅形式层出不穷,体现出中国人对美食的创新精神,尽管一些美食家认为火锅破坏了食物本身的韵味,但普罗大众却很难抗拒火锅的诱惑,很多人都喜欢吃火锅,但说起火锅的历史却没多少人知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火锅发展与演变的历史。
掐丝珐琅花卉火锅
商周青铜鼎
最早发明火锅的人无从考证,那么火锅的源头要从何说起呢?关于此事至今尚无定论,有种说法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鼎就是火锅的原型,其中“温鼎”还有专门用于添炭的部位,显然是一种用来加热保温的器具。
西周晋侯温鼎
网络流传的考据文章提到《韩诗外传》中有“击钟列鼎”的记载,人们将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很多相关文章都信以为真并大量引用,提出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火锅的结论,可事实上《韩诗外传》中并没有这四个字,这种说法只是传闻而已。
西汉铜染炉
西汉海昏侯墓曾出土一件奇特的青铜三足器,与现代的火锅十分相似,在场专家研究后认为这就是汉朝的火锅,很多媒体都进行过报道,但我们依旧很难想象这件三足器作为火锅使用的场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胡东波教授认为,这件疑似火锅的器皿可能并不是火锅,而是一种保温器,根据炭盘所能承载的炭量推测其无法将食物直接煮熟,更有可能的用法是将煮熟的食物端上去保温。
海昏侯青铜温鼎
另一种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以炭炉为主体,下面有承接炭灰的盘,上面放置可活动的杯子,出土时将其命名为“烹炉”或“温酒炉”,现在基本上都称为染炉或染杯,学界多以温酒器论之,近年有学者提出其为专门温食豉酱的器具,还有学者认为这也是一种火锅,但这类器具体型较小,染杯容量不超过三百毫升,整套炉具不超过十五厘米,用来加热肉酱还行,用来煮火锅就很不合理了。
西汉染炉
魏晋五熟釜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两种奇特的炊具,也与现代的火锅差不多,一种是铜爨,《魏书·獠传》记载:“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这种铜爨并非中原人使用,而是少数民族的特有炊具,另一种是五熟釜,《三国志·魏志·钟繇传》记载:“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
五熟釜
魏文帝曹丕当太子时,送给相国钟繇一个独特的锅,并称赞此锅可以同时煮出五道不同的菜肴,五熟釜内有分格,类似现在的鸳鸯锅,许多人认为这两种炊具便是火锅的雏形,不过火锅的关键不在于“锅”,而在于“涮”,文献中只提到两种锅使用便捷,但对锅的用法只字未提,要将这两种锅认定为火锅的原型,似乎并没有太大说服力,甚至可以说可能性很低。
唐朝小火炉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人提出所谓的红泥小火炉就是火锅,这一说法被收录进《中国烹饪辞典》等专业书籍,还有商家经过研究复原出了唐朝的红土小火炉,不过按照诗意理解,这个小火炉应该是用来温酒的。
小火炉
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未经过很好的蒸馏过程,含有杂质较多,通过加热将其中的甲醇等杂质挥发掉对身体更有好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显然表达的是温酒之意,与“能饮一杯无”前后呼应,仅凭“红泥小火炉”就联想到火锅有些匪夷所思,况且存世的唐朝文献数量庞大,仅唐诗就有近五万首,几乎不存在除了白居易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提及火锅的可能性。
南宋“拨霞供”
如果要说与现代的火锅真正相似的,应该是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的“拨霞供”了,林洪是南宋晚期泉州晋江人,他所著的福建食谱《山家清供》共两卷,一百零二节,其中对“拨霞供”有详细记载。
拨霞供
林洪到武夷山拜访大师,恰有一只兔子无人烹煮,大师便吩咐他将兔肉切片后腌制,在桌上摆好风炉,再准备半锅汤底,每人一双筷子,夹起兔肉放入汤底摇摆煮至熟透,蘸上调料便可食用,这其实就是涮肉,与现在的涮羊肉并无二致,几年后,林洪在京城的友人杨泳斋家中吃饭,再次见到了这种吃法,他很激动并作诗纪念,还特别强调说猪肉和羊肉都可以这样吃,看来大师和杨泳斋两人才是中国火锅行业的开创者,堪称中国火锅第一人。
《山家清供》
这位大师很可能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诗僧止禅师,他有一首《卜算子》流传后世,颇有几分豪迈气概:“书是玉关来,泪向松江随。梅自飘香柳自青,嘹唳征鸿过。沙漠暗尘飞,嵩岳愁云锁。淮上千营夜枕戈,此恨凭谁破。”,南宋末年江山改易,许多英雄豪杰遁入空门,或许止禅师便是其中之一,他吃兔肉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朝万菊锅
虽然宋朝也有类似的吃法,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普及开来,明朝数百年间几乎没有相关记载,显然不是很受欢迎,真正推广火锅的还是清朝皇室,“火锅”这个词应该就是出自清朝皇宫。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中有一道“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鹿肉片、飞龙脯、狍子脊、山鸡片、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刺龙牙、大叶芹、刺五加、鲜豆苗。”,乾隆皇帝也举办过足有一千六百五十只火锅的火锅宴,清宫御膳档案中常出现野味火锅、生肉火锅、羊肉火锅、菊花火锅等。
《万寿庆典图》
皇室的喜爱再加上自身的独特魅力,火锅很快就在京城流行起来并影响全国,当时火锅有多受欢迎呢?定居南京的著名诗人袁枚曾为此撰文《戒火锅》,收录在其名著《随园食单》中,文章中说:“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问哉?近人用烧酒代炭,以为得计,而不知物经多滚总能变味。”,这种批评也从侧面体现出火锅的受欢迎程度。
《随园食单》
清朝皇宫中还有一种高档火锅名为菊花锅,深得慈禧太后的喜爱,《御香缥缈录》中详细记载了菊花锅的制作方法与食用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白菊花瓣放入鸡汤之中,让菊花的香气渗透到汤中,再用来涮各种生肉片,别有一番风味。
川味麻辣锅
川菜在古代就已经很有名了,据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徽宗年间汴京就有很多川菜馆,不过当时辣椒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川菜跟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区别,而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四川火锅历史并不长久,大概在清朝末年才开始在民间流传,有人说发源地在四川泸州,也有人说发源地在重庆江边。
四川火锅
四川火锅与重庆火锅在国内享有盛誉有两个历史时机,一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定都重庆多年,许多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吃到重庆火锅后都被其美味折服,由于名流要员的代言与宣传,川式火锅的影响力水涨船高,可与老北京火锅分庭抗礼,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现在我们所喜爱的许多菜肴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大量辛辣的川菜也是在近几十年逐渐完善的,川式火锅也就是在此期间逐渐走向全国。
#火锅#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3613841283
标签:
食品安全网 :https://www.food1233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