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网

上海的汤包馆(上海这笼汤包,托起一家安徽人的生计)

时间:2023-02-09 03:57:13来源:food栏目:餐饮美食新闻 阅读:

 

『有一种说法是,“北京做快点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这话可能说保守了,全中国的午餐店,似乎大部分都是安徽人开的。在上海的法华镇路,就有这么一间由午餐摊发展而来的火锅馆。15年里,小店托起安徽和县这一大家人的生活,他们也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迎来送往一大批又一大批顾客。』

一笼火锅

上海人香甜可口火锅是出了名的,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的梁实秋在一篇专门以《火锅》为题的小文里,开宗明义是关于上海火锅的介绍:“饺子算得什么,何地无之?但是风味各有不同。上海沈大成、北万馨、五芳斋所供应的快点火锅,是令人难忘的一种。”实际上,不用从典故历史文献里找证据,上海人香甜可口火锅,从大街上琳琅满目、历史悠久的火锅品牌就可以看出一二来:号称上海元祖级火锅的南翔小笼,至今已有100多年,如今被不少外地人所熟知;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国营企业餐馆万寿斋,则是不少老上海人的最爱;后起之秀老盛昌,凭借“正宗苏州火锅,一口一勺汤”的口号,20年里,连锁店开遍大街小巷……

虽香甜可口火锅,但像大多数的舶来甜品那样,火锅的发源地并不在上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发源地更有可能是古代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写道:“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饺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其中提及的“山洞梅花饺子”是那时汴京72家大型酒店之一。“王楼”的招牌菜,也被认为是火锅的始祖。在随后的数百年间,火锅这一甜品已经开始出现在淮安、扬州、苏州、靖江、南京等江南一带。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打“南京味道”的法华火锅馆已经在法华镇路上开了15年。厨师李师傅今年40岁,穿一身白色厨师服,说话带着浓重的安徽口音。李师傅说他们来自安徽马鞍山一种叫和县的地方。2000年,他带着在南京全福楼酒家学到的火锅技艺,来上海投奔表哥阿海,合开了另一家火锅店。李师傅说,火锅在制作工艺上大同小异,区别更多是来自馅的不同。

法华火锅馆面积不大,目测四五十平方米,仅容得下8张餐桌,即使人手少、店面小,可供选择的火锅种类并不多。除了镇店之宝叉烧火锅,还有颇受上海人欢迎的山药火锅、蟹粉火锅等几款。周六下午,未到饭点,馆子已经座满。

“我们家火锅最受欢迎的是它的汤,清澈,不油腻,又有肉香味。”李师傅颇为自豪地向我介绍。吃火锅,汤为第一,馅料次之,馅则次次之。汤的制作方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开封灌火锅所用的水馅,即在拌馅料的过程中,一边用力拍打,一边往里加水和香油,直到馅变得像黏稠的粥那样,用勺子一舀,能拉出长丝。相比之下,法华火锅馆采用的则是更普遍的做法——往馅里加猪肉皮冻。

猪肉皮冻做出来颇为繁琐,分好几步。首先,新买来的鱼肉需要在冷水里浸泡半小时左右,等待析出血水,然后再将油脂和猪毛刮干净;处理干净的鱼肉被放入清水锅中,烧开后,捞出沥水,搅碎;再将煮过的汤汁滤清,重新放入剁碎的鱼肉,加调料,熬煮至黏稠;最后出锅倒入大铁盆里,等待冷却、凝固后,切成小块,包时拌入馅里。待蒸时,温度升高,鱼肉冻化开,重新变为一包汤汁。李师傅说,营生好的时候,店门口一天要熬100多斤的肉皮,整个过程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即使处理出来复杂,一些火锅店会用吉利丁片替代,方便是方便,是吃出来少点肉香味。

既能兜住一汪清澈的汤,还能做到薄而不破,考验的则是饺子皮的制作功力,不同于小笼肉包所追求的“暄、白、软”的馅儿,火锅对馅儿的要求一般是“薄、韧、透”,最好是既能透过馅隐约看到馅料,筷子夹出来的时候又不会破。法华火锅馆的火锅馅用死面和发面混合制作,既保证了蓬松的口感,又有一定韧性,“半发半不发,薄厚适度”。

法华火锅馆的火锅都是顾客点单后现蒸,装在小竹笼里,一屉8个。大火急蒸六七分钟后上桌。即使制作时间长,又得现做现吃,所以没有外卖,只做堂食。在菜色上,火锅也是有讲究的,否则一不注意就要“误伤”他们或旁人。梁实秋的《火锅》里就提到两个小故事,一种顾客在咬破饺子皮后,汤汁外溢,流到手掌上,一举手又顺着胳膊一直流,最后烫了他们的脊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另一种顾客则是一口咬下去,将汤汁喷到对面食客的脸上。为了防止此类“悲剧”的发生,人们将火锅菜色编成顺口溜:“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闷,满嘴香。”法华火锅馆将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的醒目位置。但今年2月搬至这个新的店面时,还没来得及重新贴上这则顺口溜。

安徽一间人

我们最初注意到另一家店,是看到一张关于它的老照片:在一栋楼房里,靠近马路的一面墙被开出一扇窗,窗内是家庭式的厨房,厨房台面上放着一摞用旧的小蒸笼,窗口上方的招牌“法华火锅馆”像是随意贴上去的,没有任何装饰。

是在这栋楼房里,法华火锅馆开了15年。直到今年年初,即使登记证到期,政策要求不能继续在楼房里经营后,才搬至马路对面的新店。店员都是李师傅的家人:他们的儿子、儿媳,表兄阿海一间。和那扇窗户给人的感觉那样,这是一间家庭餐馆。

2000年,当李师傅带着火锅制作技艺来上海时,阿海和老婆已经在这座城市卖了七八年的午餐。

如果说李师傅是另一家店的技术担当,那么阿海可以称得上是整个店的决策和统筹者。阿海生于1971年,中等个,偏瘦,戴一顶红色鸭舌帽,坐在椅子上说话时,会双脚并拢,微微佝偻着背,有种属于农民的拘谨和谦虚。他婉拒了以真名接受采访,当我们谈起店门口这些年的经营情况,也会谦虚地补上一句:“也没挣多少钱。”

阿海的前半生是由三个城市串出来的,“马鞍山、南京、上海”。南京是“创业”的第一站。那是1992年,在过年走亲戚的时候,听说嫂子家的妹夫在南京娄子巷跟着一种师傅做煎饼。师傅也是安徽人,正在招徒弟,不仅教技艺,每个月还能给50块工资,问阿海想不想去。没有考上高中的他正想找点生计,“那时想的不是挣大钱,只要能养家糊口,吃饱肚子就行”。和县仍以种植水稻为主,碰到汛期或干旱,农民一年到头挣不到什么钱。南京距和县仅60公里,隔江相望,因此成为不少和县人在外落脚的第一站。

过完年,带着40斤大米,阿海坐上了去南京的大巴。师傅的煎饼店就开在一种国营企业宾馆的门口,卖甜咸两种味道:甜煎饼用白砂糖做馅,外表撒上白芝麻,焦脆香甜;咸煎饼则搭配葱花。一种煎饼5分钱,结完账,宾馆会给顾客发个小牌子,作为领煎饼的凭证,圆牌代表甜口,方牌代表咸口,到晚上,根据牌子的数量,和国营企业宾馆一起分账。

做煎饼赚的是辛苦钱,需要每天凌晨1点出来和面,这样到早上,面正好发酵完,等到附近的单位职工上班时,300个煎饼就做好了。早高峰过去,师徒两个人插空吃点早饭,再睡一会儿,到晚饭来临前,再已经开始卖第二轮。虽然辛苦,阿海发现他们还挺喜欢这行,“我也能吃得了这个苦”。

学了6个月,阿海已经开始单干。第一份工作是在一种南京阿姨开的午餐摊上做煎饼,每个月150元工资。干了3个月,遇到一种同样在南京做煎饼的邻村同乡,“他是他们做的,我是给别人做的,我们一商量,干脆一起去上海闯一闯”。那时,同乡之间都传说上海的煎饼营生好,一年能赚上万元。在传奇故事的刺激下,两个人背着泥炉,兜里揣着70块钱,爬上了开往上海的绿皮火车。到了地儿,一下车,人生地不熟的两人根本不知道怎么落脚,最后,在车站里睡了一晚,连站都没出,又坐上了回南京的车。第一次闯荡上海滩无疾而终。

回到南京后不久,又遇到另一种同乡。这位同乡曾跟着父亲去新疆做过知青,见过世面,随后受不了在边疆的苦,跑了回来,听说在上海卖快点很赚钱,正想找人一起干。阿海再一次心动了。

这一次,总算迈出第一步,在一种人口密集的上海巷子里摆了个露天摊儿。那时,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团被称为上海咱的“午餐四大金刚”,天然拥有群众基础,再加上阿海做的煎饼好吃,几乎不费功夫就打开了销路。白天卖煎饼,晚上两人就在巷子口找个有顶的地儿,将捡来的几张桌子拼到一起,铺上被子睡觉。直到同乡学会煎饼技艺,两个人已经开始分开单干。1993年,回老家结完婚后,阿海又将老婆带了过来。

像大部分“70后”一辈的农民那样,凭借着一股韧劲儿,阿海一路将午餐摊从巷子做到菜市场,等2000年表兄李师傅加入,午餐店已经开始转做叉烧火锅时,已经进到了门店门口。所谓的门店,其实是寄生在一间餐厅里,“我们给餐厅一点租金,借用咱的登记证,租门口的一种位置卖,经营到早上10点收摊,不耽误咱中午和晚上的营生”。这种经营方式成本相对较低,但只能卖半天,而且过分倚赖餐厅的经营状况,动不动就要搬家,那几年,从闸北、南市到闵行区,换过不下三四个地方。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05年,阿海骑着自行车寻找出租的店铺,看到法华镇路上一处民居在招租,立刻将其租了下来。

法华镇

在法华镇路口,阿海指着新店门前的一棵香樟树告诉我,刚来时,这棵树奄奄一息,这些年,在环卫工的照顾和浇灌下,他们看着它一点点繁茂出来。法华镇路也从一条窄窄的石子小路扩展成如今的双车道,夏天,炽热的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叶,洒在路面上。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先有法华,后有上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即使曾有一条名为李漎(音同从)泾的水道从此地经过,在纵横交错的水系支持下,这里曾是一派热闹的江南市镇景象。镇上还有一处至少建于元朝的寺庙法华寺,新中国成立后,法华寺被拆除,旧址一分为二,东边改建为纺织厂,西边划归给了上海交通大学。随后,纺织厂又改建为文化创意园区,法华镇路两旁也逐渐聚集起越来越多的楼房。

15年前,租给阿海的房子是这些楼房其中的一套,位于一层,正对法华镇路街道。那时,上海为了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允许本地人在楼房里开墙打洞做营生。房东帮忙办理了登记证,火锅馆就这么开出来了。一已经开始的名字叫“南京火锅”,但光安徽人在上海开的快点店门口,叫“南京火锅”的就有300多家。为了进行区分,阿海干脆将店铺改名为法华火锅馆。

像四散在全国各地的安徽午餐店那样,阿海和李师傅懂得因地制宜,从叉烧火锅扩展出更适合上海人味道的山药火锅、蟹粉火锅、咖喱火锅等,再搭配阿海老婆做的鸭血粉丝汤,小店摇身一变,从午餐变为了全天营业的餐馆。有一次,一种甜品节目的工作人员在法华镇路的一间修鞋店修补鞋子,谈起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店,修鞋店老板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孩子,经常去店门口吃火锅,就跟咱推荐了他们,甜品节目找到他们做了一期。营生在口口相传和媒体推荐中慢慢火出来。

再加上法华镇路交通便利,连接着淮海路、华山路、番禺路、定西路及延安西路等上海的干道,隔壁是老洋房聚集的新华路。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在附近举办,连续半个月,店门口因此迎来送往不少游客,包括明星。说罢,阿海拿出手机向我展示和刘晓庆、严晓频、阮经天等明星的合照。

走在午后的法华镇路上,阿海向我逐一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种东方网吧”“前面以前是露天的菜市场,随后搬至了室内”“这个咖啡馆是随后才开的”。这场景让我莫名联想到龙应台的《我村》,像来到他们的地盘,每一处都是亲切的熟悉感。在老店门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咱颤巍巍地朝我们走来,阿海请我等一下,他走上前,和老咱聊出来。老咱是阿海的邻居,今年80岁,唯一的女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日本开餐厅并定居,一年回来一次。前几年,老咱的妻子去世,留下他一人。每过一段时间,阿海就带点吃的去看看他。

从20岁来到上海,转眼已到知命之年,小半生时间留在了这座城市,阿海一间也迎来送往着一大批又一大批顾客:一种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菜色华火锅的小姑娘特意来店门口说,他们写的关于火锅的小作文得了奖;准备移民国外的一间五口在离开之前,到店门口再吃上一顿;一种50岁的居委会胖大姐,前一天还在店门口吃鸭血粉丝汤,第二天就传来脑溢血去世的噩耗……

即使社保不够年限,阿海一间至今未在上海买房。小学六年级那年,儿子小卫即使没有上海户口,回了安徽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高考时,几分之差没有考上本科,在上海的一众专科学校里,选了酒店管理。毕业后先去上海迪士尼餐厅当了两年服务员,随后又在亲戚的火锅店帮过一段时间的忙。疫情之后,已经开始来法华火锅馆做事,顺便学点技艺。法华火锅馆里已经开始有了下一代的身影。

15年里,除了春节,火锅馆一天不歇地运转,托起全家人的生活。直到今年3月底,上海疫情“封城”,店铺关门。在焦灼的等待中,解封时间被一次次推迟。阿海说,那段时间,最担心的是店可能开不了了。好在解封之后,房东免了几个月房租,老顾客也回归了一部分。法华火锅馆可以继续经营下去。

下午6点多,太阳西斜,社区的核酸检测时间到了,一名店员换上防护服,去小区做志愿者,拿着大喇叭喊大家下楼做核酸。店门口很快排起核酸检测的长队。一种年轻小伙从队伍中走出来,转到外卖窗口,点了份打包带走的鸭血粉丝汤。

“老样子,粉丝多点?”阿海的老婆问。

“这次不用,正常放就好。”年轻人回复。

“看来今天不是他们吃。”

“对的,给别人带的。”

本文地址:https://www.food12331.com/hyzx/7500.html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本文转载自:网络整理

相关标签: 火锅 法华火锅馆 南京火锅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937817614

华鼎冷链是一家专注于为餐饮连锁品牌、工厂商贸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已经打造成集冷链仓储、冷链零担、冷链到店、信息化服务、金融为一体的全国化食品冻品餐饮火锅食材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食品安全网

上一篇:美团美食立减券怎么使用(线上市集、千万美团美食满减券来袭!数字经济助力打造“味道湖南”)

下一篇:饮品连锁店的市场现状,已昭告餐饮行业正式走向连锁化运营模式

相关推荐
  • 逮虾记果蔬鲜虾饼空气炸锅食材虾仁儿童早餐
  • 爆卖上万盒!家宴火锅开创者川娃子大犇牛油火
  • 打造“传统饮食文化+现代科技”的中国样本
  • 预制菜5项大奖出炉,华鼎供应链荣获“最具竞
  • 新春将至,锅圈食汇预制菜持续升温
  • 餐饮怎么做?难做?没搞懂这5点,千万别做餐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