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补太多营养,肠癌或来敲门
春节假期的吃吃吃要延续到正月十五,还沉浸在饕餮盛宴中的人们要警惕了,吃进去的各种营养物质,很可能正在催生你肠道里的肿瘤癌变。
“肿瘤癌变过程的关键基因ILF3,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大量摄取周围营养物质,从而恶性增殖。因此,过多的营养物质摄入,特别是富含丝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更有可能诱发肠癌。”不久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李孟鸿教授课题组在饮食和健康方面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印证了“纵口欲而百病生”的古语。
研究人员呼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可以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李孟鸿教授课题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也为肠癌治疗带来了新思路。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结直肠癌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高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该病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排第5位。在某些大城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甚至已经跃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
“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需要多环节整体观察。”据李孟鸿介绍,“该病早期诊断率低,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传统化疗副作用大,预后不尽理想。”
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兴起,这种治疗手段正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选择。作为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靶向药物之一,西妥昔单抗的疗效表现颇佳,但也存在局限性。“西妥昔单抗对某些亚类的肠癌具有良好的效果与反应性,然而西妥昔单抗仍然对部分人无效。”李孟鸿说。
为了探求西妥昔单抗耐药原因,李孟鸿课题组从临床入手,通过测序等大组学方法鉴定肿瘤癌变过程的关键基因ILF3。
ILF3究竟是什么?“ILF3基因是一种mRNA结合蛋白,为肿瘤癌变过程的关键基因。”上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李凯介绍。他们把目标锁定在ILF3基因上,顺藤摸瓜,有了全新的研究结果。
吃太多营养会为肿瘤细胞“添砖加瓦”
“该关键基因ILF3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更加贪婪地摄取周围营养物质,特别是葡萄糖、丝氨酸等,为肿瘤细胞‘添砖加瓦’,促进肿瘤的恶性增殖。”李凯说。也就是说,吃得过多,吃的营养越丰富,特别是富含丝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将会促进癌症的发生以及发展。
“吃”要讲究营养,可吃太多营养却会诱发结直肠癌,李孟鸿课题组揭示了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丝氨酸合成通路可以被ILF3过度激活,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供给、核苷酸合成原料以及还原力,抑制氧化应激,促进肿瘤细胞恶性生长。
除了揭示过多的营养物质摄入,特别是富含丝氨酸和蛋氨酸的食物将更有可能诱发肠癌外,研究还首次揭示了ILF3在维持结直肠癌细胞内的丝氨酸代谢的功能、促进结直肠癌恶性进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调控机制;同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ILF3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的预后预测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其抑制剂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该项研究成果已经申请了中国专利。
李孟鸿课题组通过上游分析发现,ILF3基因可能是导致肠癌一线药物西妥昔单抗耐药的因素。靶向该基因以及下游代谢通路,可能会为未来解决西妥昔单抗耐药提供新的思考。
开发既保证营养又能对付肿瘤的抑制剂
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以防为主,强调早期预防和筛查。诱发结直肠癌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等。
“国内外均有结直肠癌家族遗传的报道,结直肠癌患者血亲中死于该疾病者比一般人明显增高。有些大肠腺瘤,如多发性家族性腺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大肠癌的可能。”李凯表示,过多食用油炸、腌制食品,也是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呈一定相关。另外,也可能与微量元素、生活习惯等的改变有关。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的饮食结构愈发高脂肪高蛋白化,更易诱发癌变。李凯建议,均衡饮食,多吃果蔬,增强免疫力,将有利于癌症的治疗。他指出,肠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杂粮的比例;少吃高脂性食物,特别要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因为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产生的促癌物质多,停留在结直肠的时间长,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率。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患肠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确证氨基酸代谢通路对癌症的促进作用,希望将来可以实现特异性靶向癌症细胞氨基酸代谢,抑制癌症细胞过度吸收机体的营养物质而影响到正常细胞发挥功能。”李凯表示,希望可以开发出一些氨基酸代谢相关原癌基因的抑制剂,从而在保证病人营养摄入的同时,使用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旺盛的氨基酸代谢。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去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结构与健康状况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2017年由于饮食致死的人数达1.1亿人,致残达25.5亿人。其中,高盐饮食、杂粮摄入低、水果摄入低等三个饮食因素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而在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中,与饮食最有关联的疾病是心血管病、Ⅱ型糖尿病和肿瘤。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一次美食与健康养生论坛上,明确指出肿瘤的形成跟吃得过饱有关。他表示,肿瘤的形成与端粒的异常生长有关。当人体由于病毒、细菌、心理、过饱等问题产生炎症时,由此带来的氧化伤害会使端粒快速缩短,端粒酶被激活,这可能导致端粒异常生长;另一方面,抑癌基因的突变也会导致端粒异常生长,继而产生了肿瘤细胞。
“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饱食诱发人脑内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活化,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使人记忆力下降,引起老年痴呆。有学者发现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是饱食的‘美食家’。”钟南山说。此外,肠道负荷过重会引发肠胃病,容易导致“三高”,引发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富贵病”,甚至引发骨质疏松。
“七八分饱最健康。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他还建议用杂粮代替精米白面、减少食用红肉、减少高果糖浆摄入,以此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肠道肿瘤的风险。
“最典型的是海鲜吃多了,富含嘌呤的食物会引起尿酸增高;而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的食物,则容易导致高血症和冠心病;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类等,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大量进食这类食物会大幅度地增高患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症、乳腺癌)发生的风险。”李凯告诉记者,营养代谢现在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希望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均衡饮食,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