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南阳格物酒业,格物致知可以在哪个成语故事

时间:2023-02-24 17:52:34来源:12331栏目:酒百科 阅读:

 

1,格物致知可以在哪个成语故事

管鲍之交鲍叔牙在南阳,与管仲认识。通过彼此往来,鲍叔牙很快就认识到,管仲或许是个人才。这个时候的管仲,家境贫困,为人显得志大才疏,在别人眼中,不见得是什么好苗子。管仲跟着鲍叔牙干起来买卖,总会在钱财利润上面,要求分子及多一点。鲍叔牙不以为意。有人劝他,说这样太吃亏了。他说管仲家里困难,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即便管仲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还说错不在管仲,只不过是时机不成熟的缘故。经商不行,管仲从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有人告诉鲍叔牙,并且讽刺管仲为人怯懦,不是汉子。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说管仲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自然惜命。凡事孝为先,能够理解。从军不力,管仲当官。结果多次被国君驱逐。有人认为管仲不是当官的料,干不好那些贵人的事。鲍叔牙反而宽慰管仲,说这不过是他才能尚未发挥出来罢了,无须在意。鲍叔牙处处宽待管仲,或者是他慧眼识人,或者是他本身与人为善,无论如何,这些体谅,或多或少对管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在管仲多次落魄,显得很差劲的时候,别人都说他不行的时候,鲍叔牙也说他不行,那么他还能够东山再起,最终成就齐国霸业吗?历史不允许假设,然而合理地设想一下,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法。

2,中国古代三十四位 圣人每个领域的圣人都是谁你知道哪几个百度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不定时分享,希望各位朋友及时阅读、收藏、转发,评论交流心得. 中国古代人才辈出,涵盖了文化、武术、医药等各个方面,且都推动当时整个行业的发展,对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 NO. 1: 大圣(老圣) 老子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因此,自古就有「 ”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NO. 2:文圣(至圣)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受业于老子,而后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想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位。孔子被誉为「 ”天纵之圣”,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有很深的额影响,孔子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的扩大,一度称为和上帝一个级别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标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NO.3 元圣 周公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 ”元圣”和儒学先驱。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NO.4 酒圣 杜康 杜康,又名少康,夏朝国君,今洛阳人,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是中国古代传说的「 ”酿酒始祖”。被后人尊为「 ”酒圣”、「 ”酒祖”。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NO.5 医圣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人尊称为「 ”医圣”。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NO.6 诗圣 杜甫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NO.7 书圣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因此有「 ”书圣”之称。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NO.8 画圣 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画史尊称其「 ”画圣”。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NO.9 茶圣 陆羽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人,一名疾,字季疵,道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 ”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 ”茶仙”,尊为「 ”茶圣”,祀为「 ”茶神”。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写了世界山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NO.10 武圣 关羽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良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他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 ”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 ”武圣”,与「 ”文圣” 孔子齐名。 赤胆忠心誓报刘,越江讨贼死方休 NO.11 草圣 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这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 ”草圣”。 1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NO.12 亚圣 孟子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元朝之时,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尊称为「 ”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NO.13 科圣(木圣) 张衡 张衡,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 ”木圣”(科圣)。 精仪揭天地,科圣著千秋 NO.14 商圣 范蠡 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早期道家学者,楚学开拓者之一,为「 ”南阳五圣"之一。曾帮助越王勾践复国,而后隐退,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他为「 ”财神”、「 ”商圣”。 五湖淼淼烟波阔, 何处黄金铸范蠡 ? NO.15 谋圣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道号玄微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祖师之一、纵横家的创始人,兵法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他通天彻地,精通百家学问,人不能及。其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范蠡甘茂等五百多位,个个出将入相,名流千古。 宏图一展惊风云,霸业千秋震乾坤 NO.16 宗圣 曾子 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 ”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NO.17 复圣 颜回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极富学问,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 ”复圣”。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NO.18 述圣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元朝时,他被追封为「 ”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 ”述圣”,受儒教祭祀。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NO.19 算圣 刘洪 刘洪,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自幼聪慧好学,博览六艺群书,学识渊博,尤精于天文、历法,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 ”算圣”。 道至深微,不敢独议 NO.20 史圣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NO.21 乐圣 李龟年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他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NO.22 棋圣 颜子卿 马绥明 颜子卿、马绥明两人都是三国东吴著名棋手,一起被后人尊为「 ”棋圣”。《抱朴子》:「 ”围棋莫与敌者,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焉。” 酒以不劝为饮,棋以不争为胜 NO.23词圣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大吃货)。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他被后人誉为「 ”词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NO.24 曲圣 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他被称为「 ”曲圣”。 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NO.25 药圣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药理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因此,他被称为「 ”药圣”。 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NO.26 兵圣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 ”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被后世尊称「 ”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NO.27 木圣 鲁班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 ”鲁班”。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因而,鲁班被称为「 ”木圣”。 工匠化身 巧匠之祖 NO.28 智圣 东方朔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据史书记载其与枚皋多有辞赋,然而存世的却很少。桓谭曾经说过:人皆谓朔大智,后贤莫之及。相传他智力超群,被称作「 ”智圣”。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NO.29 剑圣 裴旻 裴(péi)旻(mín),唐开元间人。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曾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据记载官至「 ”左金吾大将军”。李白曾从其学剑,唐文宗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 ”唐代三绝”。世人称他为「 ”剑圣”。 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 NO.30 雕圣 (塑圣) 杨慧之 杨慧之,唐开元年间人,生卒不详。吴郡(今苏州人)人,最开始先学习画画,和吴道子一起拜师张僧繇学习绘画,号为画友。后见吴道子名声渐重,于是焚毁笔砚,后专攻雕塑。他在南北各地寺院,雕塑过许多塑像。他塑的倡优人留杯亭彩塑像,陈列于市中,人们从背面就能认出,可见雕塑技艺的高超。杨惠之尤其擅塑罗汉像,首创将人物安排在山石背景中的样式-壁塑(亦称「 ”影塑”)。杨惠之还总结多年雕塑经验,写成《塑诀》一书,可惜自宋代后就失传了。 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NO.31 字圣 仓颉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 ”造字圣人”。 龙颜四目,生有睿德 NO.32 字圣(说文解字的字) 许慎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生性质朴厚重。经学大师马融(卢植、郑玄的师傅)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 ”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公元121年,许慎定稿《说文解字》,并将书献给朝廷。由于许慎对文字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后人尊称他为「 ”字圣”。 乾嘉老儒耽苍雅,东南严段并绝伦 NO.33 鬼圣 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他创作出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为他对鬼怪的描写入木三分,所以被称为「 ”鬼圣”。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NO.34 文(散文)圣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因为他在文风改革方面的功劳,他被称为「 ”文(散文)圣”。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删除】 ▼ ▼

3,主角穿越到唐朝收了李恪和李泰为学生建了一个格物院

郁林王李恪:生母杨妃。杨妃在史书上的记载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杨妃的长子李恪可谓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多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将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级为了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却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毕竟李治当时只有15岁,而“国赖长君”,唐太宗这才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第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而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濮王李泰: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最为宠爱的儿子,各种得宠事迹在史书上比比皆是。武德3年,李泰刚出生就被封为宜都王,次年又进封为正一品的卫王与上柱国。贞观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头衔外,李泰还是雍州牧与左武候大将军(这是贞观时期李泰独有的殊宠,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这样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右武侯大将军)。 贞观7年,与李泰同龄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仅长期没让李泰去封地,甚至还下诏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谏止。不过唐太宗因为疼爱儿子而做出的种种出格举动,并没有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劝谏而就此作罢。有一次李泰对父亲抱怨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对自己不够尊重,结果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是因为对李泰的私爱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对这只青雀的宠爱依然是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又因为李泰爱好文学,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园,与东都洛阳中尽占了惠训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赐给宝贝儿子的,而李泰于洛阳都城修建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也因此驰名于世。贞观14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长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说到李泰的这座府邸,早在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住之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贞观15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唐太宗不仅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不说,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就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如此鸿雁往返数次。就连李泰的长子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别宠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宫中抚养,并赐名为“欣”。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见圆滚滚的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虽然不得不贬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诏书中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就在李泰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唐太宗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三个兄弟的两全之法。”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特别以最隆重的丧葬规格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谥曰恭,还为之辍朝,又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并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李泰本人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绝妙的行书、草书,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而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河南鹤壁米酒厂,在小县城开家米酒厂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