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茶叶经济闯出富民新路径
在众多农业县市热衷“工业立县”的情况下,这里却倾力发展茶叶经济“以农促工”
高山阻隔、土地贫瘠、人口众多,乌龙茶之乡安溪县长期来是福建省最大的贫困县。近几年来,当众多农业县市热衷“工业立县”的时候,安溪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倾力发展茶叶经济,不仅成功打造出惠及几十万安溪农民的乌龙茶产业,更孕育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创业氛围,走出了一条“以农促工”的发展新路径。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安溪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5亿多元,工业总产值277亿元,居福建各县市上游。在由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评价中心所进行的、重在考核发展势头的2007年度福建省“十佳县”评价中,安溪县名列首位。
一叶富民
对于祥华镇后洋村的茶农陈清金来说,2007年是个丰收年,全家三亩多茶园,换回了近10万元的毛收入。在安溪县,像陈清金这样因茶致富的茶农不在少数。安溪县有关部门不久前在茶叶大镇感德进行了一项农户收入调查,结果显示,全镇85%左右的茶农每户年毛收入接近10万元。
安溪是乌龙茶之乡,拥有乌龙茶园50万亩,占到了全国乌龙茶种植面积的一半。2007年全县产茶五万吨,销售产值达56亿元,茶叶成为第一产业的支柱。
在安溪108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近80万,有10万安溪人在外经销茶叶。优良的品质,成功的营销策略,让安溪乌龙茶日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乌龙茶价格也一直居各茶种前列。
茶叶经济的崛起,让长期落后的安溪县在几年时间内实现了富民的目标。2007年安溪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1000元,农民收入中大约51%来自茶叶。
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介绍说,几年来政府通过组织乌龙茶神州行、举办茶王赛、建立中国茶都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安溪乌龙茶的区域品牌,将原本小规模的茶叶经营,发展成种植、营销、茶叶包装、茶文化一体的大产业,实现了富裕安溪茶农的目标。
一叶带百业
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安溪的民间资金积累迅速增长,一批走向全国各地的安溪茶商在市场经济中快速成长,一批相关产业延伸而出。在安溪,伴随着茶产业而生的是印刷包装产业和茶叶机械。
“茶叶经济培育出的10万茶商,其背后是大量民间资金的积累和一个创业群体的形成,对于一个后发展地区,这是经济崛起最重要的资源。”福州大学管理学教授吴秋明说。
茶叶经济为安溪县域工业发展输入了“血液”。据介绍,目前安溪已发展出钢铁,建材、藤铁工艺品,电子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2007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比2000年增长两倍。2007年安溪县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其中86%以上来自二、三产业。茶叶经济虽然富裕几十万茶农,但其直接税务贡献只在千万元左右,而政府投入茶叶品种改良、茶叶推广等资金就在2000万元左右。
几年来,安溪引进了天纶超纤、福尔不锈钢系列制品、志诚实业等一批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2007年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03万美元。至2007年底,安溪经济开发区开发面积增至2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500多家。
环境优势补资源劣势
尤猛军说:“无论是发展茶叶经济,还是县域工业,都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安溪更需要以优越的软环境来弥补资源的劣势。”
从2001年到现在,安溪完成大项目近500个,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的只有20亿元,其余均是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知名企业旺旺集团几年前曾在安溪投资成立了泉州瑞士食品有限公司,这也是旺旺目前在福建仅有的一家企业。厂长李科告诉记者,2007年公司决定增加投资再上几条生产线,“我们更看重的是当地优越的投资环境。”
从2007年起,安溪对全县428家外资企业实行网上年检制度,极大方便了外商。全县35个县直部门的450个审批项目和39个服务事项进入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在中心建制设立了26个审批股,实现“一支笔”签批制度,让审批权从部分剥离出来,置放于公开透明的平台上集中行使。在安溪有一条“高压线”,政府工作人员刁难企业被投诉,一旦查实3天内撤职。
吴秋明表示,后发农业型县域在选择发展路径时,经常陷入将农业和工业对立的错误中。像安溪这样一个具有优势农业资源的大县,通过茶叶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资金的积累和高素质农民队伍的培育,同时也打造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为吸引投资、发展工业提供了条件,实现了“以农促工、工农互补”的良性循环。
标签:
上一篇:午子仙毫的传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