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茶网

鹤山:昔日广东茶业第一县

时间:2024-11-29 08:58:17来源:food栏目:茶与文化 阅读:

 

曾连续170多年保持领先地位

鹤山是茶叶之乡,所产叶曾畅销国内外,是江门五邑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鹤山种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从清乾隆末年,茶叶年产8.5万担,折算为510吨。出口6万担,折算为360吨,被誉为广东茶叶第一县。鹤山出现了"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的盛况,"几占全省输出总量之八九成。"

此后因各种原因,茶园面积、产量有所起落。清末民初一路下降,尽管如此,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鹤山依旧连续170多年保持广东茶业第一县的地位。

后因经营体制和高税赋等因素,加之技术改进不力,茶农渐渐改做他业,鹤山茶业濒临名存实亡的境地。

为了找寻鹤山茶叶的脉络,笔者曾到当年盛产茶叶的古劳、鹤城、宅梧、双合等镇采访、调查,又到图书馆、档案馆搜集资料,期冀以笔再现鹤山茶叶昔日的辉煌。

1 "未有鹤山县,先闻古劳茶"

鹤山境内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鹤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又由于地处西江岸边,云雾笼罩,境内山多,有葵根山(茶山)、大雁山、白水带、马耳山、金鸡坑、昆仑山、皂幕山等,山高雾多,因而自然环境很适合种植茶叶。过去鹤山人自傲有三宝:茶叶、烟叶和席草。

鹤山种茶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传说宋代有一男一女从福建来到古劳都的丽水石岩头山洞居住,他们带来茶种,种制青茶。青茶能清热解暑,医治百病。福建男女死后,丽水人在山头塑造一对石像,以作纪念,后人称石公、石婆,是古劳茶的祖先。

石岩头现存有9株古老茶树,品质特优,说是石公石婆所植,称之"宋茶",古劳茶均是石公石婆所植的数十株老茶树繁殖。清乾隆《鹤山县志》记载"古劳茶味匹武夷而带芳",佐证了这一传说。

自宋至清康熙年间,古劳都属新会县。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建鹤山县,古劳都划入鹤山,故有"未有鹤山县,先闻古劳茶"的佳话。古劳都的丽水村种茶历史最早,而且品质特优,故丽水茶名气很大。

2 鹤山茶几乎占全省输出量之八九成

明代中叶,古劳都以外也引种茶叶,而且比较成规模,比如鹤山有茶园约4000亩,年产茶叶1600担(每担60千克,下同),清乾隆《鹤山县志》就有"古劳丽水、冷水、山埠皆植茶。"的记载。

当时丽水人种茶热情很高,在其村后的葵根山开发茶园,先后建村10个,葵根山改名茶山。清康雍乾期间(1662-1795年),大批客家人从粤东、粤北迁入鹤山中部山区,茶区迅速扩大。清道光《鹤山县志》载:"自海口至附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出现了"无山不产茶,茶市达60余处"的鼎盛时期。"茶园8万亩,年产毛茶8.5万担,年出口6万担,鹤山茶几占全省输出量之八九成,其输向地近如南洋,远至欧美。"茶叶成为鹤山县主要特产,"邑中物产唯此可以甲诸郡"。1827年的《鹤山县志》又载:"近则自海口(古劳北)至附城(鹤城),毋论土著、客家,多以茶为业……"在葵根山、大雁山,也是"一望皆茶树","来往采茶者不绝"。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县境先后发生洪兵起义及土客械斗持续10余年,社会动乱,茶农流离失所,茶园被焚烧或丢荒降至2.8万亩,年产茶跌至2万担。虽然如此,鹤山茶业仍是甲全省各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斯茶叶一时未能恢复,鹤山则有侨资经营(俗称金山庄)恢复较快,年出口茶叶5.5万担,其中古劳茶4500担,但由于科学技术跟不上,质量欠佳,市场竞争缺力,故好景不长。

1924年,鹤山县政府为振兴茶业,提高出口茶叶的竞争力,改良植茶制茶技术,聘请中大(岭南大学)教授林家齐在昆仑山开设茶业改良所,制订发展规划,鹤山茶业进入笫二个黄金时期。据《广东年鉴》载:1935年全县茶园13243亩,产量28975担,分别占全省茶园的29%和产量的27.6%,但此时的茶叶产量仅为鼎盛时期1/4。

那时的鹤山,每到采茶季节,姑娘们过半数都上山摘茶,山坡上红裳绿叶,山歌声此起彼落。"阳春二三月,红粉半茶人",好一派茶乡景色!

3 领先地位被英德所取代

由于日本侵华战火蔓延广东,鹤山茶业深受摧残,1943年全县茶园丢荒七成。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医治鹤山茶叶生产受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所造成的创伤,1951年,省茶叶公司和粤中茶叶改良队先后在鹤山白水带建立茶叶示范点。1957年又成立营顶茶场,连片开发新茶园1357亩。是年,全县茶园面积9101亩,总产197吨。

1965年,鹤山除国营合成、营顶茶场外,还有公社茶场6个、大队茶场42个,生产队茶场250个,但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鹤山作为广东茶叶主产区的领先地位,逐渐被英德所取代。非但如此,日后还退居为省茶叶生产县的第7位。

上世纪80年代,鹤山人奋起直追,茶叶生产出现起色。

1985年,鹤山县政府倡导农户合股或个人开发、承包茶场,发展名优茶、外销茶的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年,茶园面积扩大到1.3万亩,亩产提高到39公斤,总产500吨。其间,鹤山茶叶果树研究所引种培育的"金马牌"岭头单丛乌龙茶,获1991年国家经贸部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种原因,鹤山茶叶生产呈下降趋势。2002年全县茶叶产量只有120吨,2005年更降至6 0吨。人们以为鹤山茶叶的"笫二个春天"会到来,想不到的是,它却是夕阳西下的一道艳丽晚霞。

鹤山茶农大批转移,茶业规模生产消失,辉煌的历史不再。

4 鹤山茶叶向何处去

清明节后,正是春茶上市季节,笔者为此走访了鹤山的几个茶园。

鹤城过去是鹤山茶叶的集散地,有一条近200米长的茶行街。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茶行街两旁尽是茶叶店铺,内有美珍、树芳等6大茶庄。近日,笔者到鹤城走了一趟,见茶行街旧时茶庄的几幢古旧建筑仍在,但却没有一间茶叶店。车站旁边有一家小茶庄,所卖的大多是福建茶,本地茶叶只有合成红茶和鹤山青茶两种。鹤城镇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告知,现时全镇连一个茶场也没有。

笔者又到宅梧,镇党政办公室主任说:白水带茶场已解散,营顶也不种茶,全镇现时一个茶园也没有。

几经周折,笔者来到鹤山市双合镇。这里是目前鹤山茶叶的集中产区,有茶园面积1500多亩,年产茶60多吨。

合成制茶厂是陈火木、麦桂枝等人于1990年向合成华侨农场承包经营的。据陈先生介绍,该厂现有员工15人,有揉捻机3台、焙机3台,年产威龙牌红茶、绿茶50-60吨,去年销售收入约60万元,由于生产的茶叶都是矮山茶,档次低、费用大,利润甚微,可以说是惨淡经营。

为了使威龙牌茶叶生产符合国家标准,使消费者喝上放心茶,厂方做了许多工作,分别于2002年、2006年拿到《广东省无公害产品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有关部门还不定期派人检查。正说着,江门质检局有3个人来到,笔者只好中断采访。

虹桥新村村民刘广河,原是国营合成华侨农场的职工,农场实行体制改革后,他买下了农场的100亩茶园,每年可采摘茶青5000-6000斤,交售给合成制茶厂及来自高明区的茶商,得款约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这一点钱维持。谈话间,他拿出一张合成茶厂的进仓单,上面写着"茶青121斤,单价0.50元",这便是夫妻两人一天劳动的总收入。原指望茶园间种的龙眼可增加一点收益,怎知它们全是"龙眼公":只开花、不结果。刘先生表示,长此下去,很难维持生计,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帮一帮茶农,否则他们只好毁茶改种其它作物,或出外打工。类似刘广河这样的茶农在双合镇还有许多。

据刘先生说,今季的茶叶本该早几天就摘完了,但因要等质监来人对茶叶的农药残留量检测后才准开园摘茶,所以迟了。刘先生表示,为了让人们喝上"放心茶",这倒也无所谓。

专家说:茶俗为根本,茶艺为表征,茶道是精髓,中国茶文化将矗立在世界文化之林!鹤山茶叶何去何从?人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鹤山茶业辉煌历史和新时期茶业发展浅见》(作者:方全福) 载《广东茶业》2005年02期

相关链接

1、古劳银针、马耳山茶和花茶

经长期的经验积累,鹤山人创出了好几个茶叶名牌产品,其中最著名的为古劳银针,因其产自古劳诸山而叶尖如针、叶底青翠、叶背毫白如银,故名,尤以丽水石头岩之"翠岩碧绿"银针为最佳。其特点是条索细密,汤色清澈略带浅绿,味浓滑芳香,甘爽醇和,回甘力特强。

其次为白水带茶,产于鹤城的白水带山,其外形紧结"缩骨",干后茎嫩,叶翠绿油润,汤色浓艳、耐泡,齿颊留香,为鹤山高山茶的代表。

再有就是马耳山茶,产于鹤城的马耳山至丫髻山一带,特点是叶干后"缩骨",冲泡后茶芽半沉浮、垂直于水中,香远味浓,有消热消滞之功。

此外,用鹤山茶叶与江门鲜花窨制的香片(茉莉花茶)、凤凰兰茶(米仔兰茶)也很有名,曾作为中国花茶的代表,畅销南洋、澳洲、北美等地。

2、江门茶庄三巨头

美珍茶庄是江门最大的茶庄,于1865年开设,股本达1000两白银,创办人为梁祖森。1929年,又斥资4.8万元在江门长堤建新店。美珍茶庄收购鹤山白水带及新会圭峰上山堂优质茶胚制成上等茶,出口外国,之后又在鹤城、香港开设联号。最盛时,年出口茶叶120万斤,主要销往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地。1945年美珍结束营业,把物业卖出得款12万元,各股东仍收回原来投资股本的3倍。

朱广兰的老板原籍江门丹灶,是新加坡"新会七家头"之一。它开设的分号遍布东南亚,在江门开有朱广兰烟庄,见鹤山茶叶好销,便兼营茶叶生意。最盛时,朱广兰销往南洋的茶叶达100万斤,居江门茶庄出口销售笫二位。

梁兰生也是江门最大的茶庄之一,老板为鹤山人梁昌,原在家乡收购茶、烟运去顺德龙圩等地售卖,赚了一些钱。1913年,他携子梁瓞生到江门仓后路开设梁兰生茶庄,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最盛时,年出口茶叶50万斤、内销茶叶70万斤。1918年,梁兰生在香港设立联号(后升为总庄),次年,又在新加坡设立联号,兼营杂货、橡胶、锡米,赚了大钱,单大、小汽车就拥有6辆。后来因梁瓞生妻子在新加坡驾车撞死人惹上官司,加上锡价大跌,家财耗尽,于1925年宣布破产。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福安百年茶叶世家的世界级名茶“坦洋工夫”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图文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