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山,感受御荈遗韵(图)
图为湖州温山上的茶园,这里就是《茶经》中所谓的温山御荈的原产地,远处的塔为法华寺。
加工温山御荈茶的茶树冒出茁壮的芽头。
湖州山青水远,青弁群峰,犹为苍莽;而与法华古寺相邻的温山之谷,更是以清幽、深邃著称。温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茶山,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云:“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乌程即湖州,也是东吴国主孙皓任乌程侯时的领地,据说后来吴主孙皓与韦曜等群臣欢宴时,便是用这温山的茶荈代替乌程酒,演绎出“以茶代酒”的千古礼俗。
不识温山荈,枉为茶乡故里人。早春雨水时节,笔者从白雀法华寺出发,向弁山之东麓绕行,进入神秘的温山茶区。
沿着逶迤的村径前行,穿越一大片香樟林,顺着小溪溯源而上,便到了白雀乡温泉林场。这是一排很普通的平房,也许距离灵荈萌芽的季节尚早,茶事空闲,也就大门紧闭,但这丝毫无碍问茶温谷的心情。发现墙上贴着一张褪色的纸条,上有“外来茶叶拒绝加工”的墨迹,内心一热。联想到一些名茶产区,时有以外地茶青鱼目混珠,或抢先上市,或以假乱真等种种现象,不禁为这一朴素的事茶之道所感动。
邻近不远处,还有一排更旧的平房,不由自主,移步过去。只见屋檐下,房子前,堆满了杂物,同样是“铁将军”把门。无意间,瞥见墙上有两首打油诗,字迹系用木炭书就,内容颇耐人寻味。其一:“温泉沉埋碧溪流,徒留虚名无人游;翠山失意悲风冷,寄语识者从速开。”其二:“举目山色促心开,园林又引客重游;芳草已随秋色老,饮茶要请温泉来。”不知出自何人手笔?但似乎隐含世人未识温山名泉、佳茗,冀望有伯乐来垂青的意思。
面对此景,作为漂泊异乡的游子,并且还未一识温荈的乡亲,笔者心中顿生惭愧之情。无意欣赏满目的苍翠之色,循着羽仙茗迹,继续往深谷探寻。约莫一盏茶的工夫,终于发现位于温山坞的茶园。茶园依山延绵,一条溪流自山涧缓缓而来;穿行其中,溪岸两边,林木丛丛相傍,愈显温谷之深幽。
山坡上,一垄垄茶树整齐地分布着,树冠浑圆,而被修剪掉的枝叶都作了天然茶肥,这无疑是符合有机要求的。偶见一两片摇曳的茶叶,亦是楚楚动人。
问茶先问水。从茶园里的小径行至溪边,耳闻水声潺潺,大小不一的山石上,清泉汩汩而过,清澈见底。忍不住俯下身来,轻掬入口,泉水泠冽,清峻可心,不由暗自赞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养一方茶;温谷有水甘美如此,荈茗必定清奇夺人。
首探温山,因为时令过早,无缘一啜芳茗。清明后数日,又过仁皇、潜山,沿温溪北侧山道重访温谷。
春和景明,天气甚佳。再次进入茶山,顿觉茗芬四溢,沁人心田。近观茶树,新绿青葱;仰望蓝天,白云悠闲。茶园边,香樟连绵,紫藤花开;茶园内,采茶娘子四散各处,撷英掇华,一派繁忙景象。一棵大水杉上,悬挂着一块硬纸板做的牌子,上面用毛笔写着:“茶叶16号起禁止采摘,私自采摘者罚款处理。”落款为“太史湾林场”。惦念溪流对岸那家茶工场,当即涉水而过。漫步在野径边,与那些悄然绽放,如荼縻般的小白花擦身而行,心清亦若茶。
进入简陋的办公室,遇见两位老者,道明来意后,其中一位老人便拨通了场主电话,告知“有人要茶云云”,而另一位清癯老人则沏来一杯新茶。温山御荈?笔者又惊又喜!连续春秋三载,相思而不可得的故乡奇茗,此刻终于拨开云雾,展现在眼前。
茶色翠绿,茗叶如春兰吐蕊,雀舌成朵;茶汤清澈透亮,星茸粼粼;茶香清雅,馨幽馥郁;茶味清醇甘爽,泉骨犹存。翩然起伏间,若“曹衣出水”,晔若春敷,妙不可言。回味间,更惊叹于温谷山泉瀹茶之好,难怪先前入谷时,曾遇见不少前来汲水的菰城乡亲。
发现桌上有一些鲜叶,情不自禁凑近了轻嗅,温荈茗柯玉肌,暗香更胜洞庭碧螺春。闲聊中,得知“温山御荈”这一历史名茶1985年才试制恢复,感慨于茶事如世事。好在,沉寂千年的名荈,最终还是走出了青弁温谷。
意犹未尽时,主人从山上采茶归来,原来是一位淳朴的茶婶。随其步入隔壁的贮茶间,发现阴凉的房子内,沿土墙排列着几口巨大的陶瓮,打开一看,是江南农村的石灰缸,以这种传统并且科学的藏茶方式保存绿茶,无疑是最受嗜茶客欢迎的。凭着直觉,选了三款温山绿茶,分别是以鸠坑、迎霜、龙井43等不同茶种加工制作的。据茶婶说:“鸠坑种的茶山最高”,这和笔者的喜好不谋而合。
收获不小,甚喜。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深入温弁,找寻野茶,且收拾茶心,留待来日。
标签:
上一篇:茶·祭祀
下一篇:返回列表